“毛孩子”变家人,城市如何更“宠”爱?
法斗“花总”的5岁生日派对,是从搭乘一辆宠物巴士开始的。系好专属座位上的安全带,它毛茸茸的脑袋随着车身轻晃,黑亮的眼睛好奇地张望着窗外流动的街景。空调驱散了夏日的燥热,车厢里满是同类的气息——博美、雪纳瑞,甚至背包里探出脑袋的猫咪。
这辆绘满俏皮宠物插画的巴士,正是上海首条携宠专线巴士。自今年5月24日开通以来,它如同一条流动的纽带,串联苏河湾万象天地、BFC外滩金融中心、西岸等沪上知名宠物友好地标。
随着社会发展,宠物成为越来越多家庭的重要“成员”,“吸猫撸狗”已经成了当下很多年轻人的生活方式。
《2025年宠物时尚趋势白皮书》揭示了一个趋势:去年中国宠物数量首次超越4岁以下婴孩。另据不完全统计,上海有100多万条宠物狗、超过120万只宠物猫。
宠物,正以前所未有的亲密姿态嵌入城市生活的肌理,推动一场关于公共空间、服务设施与城市温度的“友好革命”。
在2025上海两会期间,多个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就曾分别提交关于“携宠出行”“宠物经济发展”“宠物保护制度”等多个关于宠物的议案提案。
上海对宠物的温柔接纳,远不止于一辆巴士。
携宠出行痛点被看见
“花总”生日当天,是90后主人杨女士带它乘坐的第三次。杨女士家住静安大融城附近,平时遛狗的范围也全在商圈周围。附近的宠物主们有一个专属的遛狗微信群。
上图:乘坐携宠巴士的当天是法斗“花总”5岁生日当天。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正好看到有人在群里发了上海要开宠物巴士的消息。当时起点在朗香公园,终点在杨浦的国际时尚中心。其中,第二站就是静安大融城,我便线上预约了车票,准备去体验一下。”杨女士告诉《新民周刊》记者,专线5月底开通的第一天,她就去“尝鲜”,还把“花总”首次的乘坐体验剪辑成Vlog发布在社交平台上,引发了众多养宠人士的好奇与询问。“整体体验还是很不错的,花总也坐得非常舒适,因为车上会有一个宠物的专用坐垫,软乎乎的。垫子上还配有安全带,安全感十足。”
记者了解到,该条携宠专线由强生交通旗下上海久通商旅客运有限公司营运,仅在周末运行。每个方向一天两个班次,单程20元“一人一宠”,乘客可在任意一站上下车。其运营规则细致:仅限肩高40厘米以下宠物;必须携带有效证件;严禁烈性犬乘车;宠物需自备纸尿裤、尿垫等卫生用品。
同时,每趟车上都配有随车安全员,负责核验犬证、疫苗证,会在车辆运行过程中,关注狗狗乘客的状态,做出专业应急处置。
“这些规定保障体验的同时,也规避了潜在风险。”随车安全员陈梦杭告诉《新民周刊》,每次乘客上车时,她会核验养犬登记证和疫苗证明,并送上“欢迎小礼物”——包括宠物零食、拾便袋、“反对虐待”的小徽章等。
上图:这辆绘满俏皮宠物插画的巴士,是上海首条携宠专线巴士。
摄影/应琛
以前,杨女士和老公也会经常开车带“花总”出游,去一些宠物市集或宠物友好商圈,但停车是一件挺麻烦的事。相比自驾,杨女士说,携宠专线的优势在于,除了不用自己开车,不需要担心停车问题,在巴士上还可以看到其他的小猫小狗,和其他宠物主人交流。
“‘花总’是很社牛的,也特别享受车上其他的乘客摸它、夸它。”杨女士还补充道,有小陈在,作为宠物主人也很放心,“她本人很喜欢小动物,全程都会和我们聊天,帮我们和宠物拍照、拍视频”。
陈梦杭有着两年宠物医院工作经历,为“毛孩子”的出行保驾护航。当发现狗狗流口水时,她会判断是否晕车并提供药品,还会用零食安抚“毛孩子”。
巴士会针对乘客的需求灵活变通路线,比如前阵子因宠物健身房开业,增设“西岸中环”站点;8月初为配合BFC宠物美食节再次调整路线,专线站点一夜之间变成“遛狗打卡圣地”。
“我们组建了一个乘客的微信群,他们听到上海哪里有关于宠物的活动,就会提醒我们,宠物巴士就会临时更改一些线路,老客们也会特地打车过来。”陈梦杭说,有关活动信息和线路更改会第一时间通知。
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城镇宠物犬猫数量超1.2亿只,29%的宠物主计划携宠旅行,其中18—34岁群体常态化出游比例达38%,且呈明显上升趋势。
久通商旅运营管理中心负责人王智勇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道出其诞生逻辑:“上海打造宠物友好城市,随着宠物友好商圈与景点日益增多,携宠出行却始终是痛点。”这条线路从构想到落地仅一月,对客运公司来说,开通携宠专线,是建设宠物友好型城市的一项具体举措,亦是传统客运行业在业务萎缩压力下的主动转型。
据悉,这条线路采用灵活的“一车两用”模式:周一至周五服务于上海至浙江乌镇的旅游接驳,当周末更多车辆发往乌镇时,“闲着也是闲着”,这辆车就化身宠物专线。周末的运营结束,车辆回场,专人消毒作业随之展开,重点是宠物接触部位。
“可以把这条专线看作是常规业态‘市内包车’的新产品。”王智勇介绍,专线开通两个半月来,接待乘客约200人次,日均约10名游客,“客流受天气影响明显,高温暴雨便客流骤减。相信9月份天气凉快后,人气又会回升”。
截至目前,携宠专线的经济效益远未覆盖成本。但王智勇态度鲜明:“作为国企,社会效益优先。这是对城市温度与形象的贡献。”
当然,携宠专线的商业潜力同样远未释放。据透露,已经有商业体主动寻求合作,希望将点位纳入线路。宠物主抵达后,能自然融入消费场景,形成“交通带动消费、消费支撑交通”的良性循环。
“目前可以肯定的是,至少到今年底,这条专线会一直在双休日运行。”王智勇表示。
“击中”养宠人的真实需求
宠物巴士平稳抵达终点站西岸梦中心,这里是被誉为“遛宠圣地”的上海徐汇滨江区域内新开的一处宠物友好商场。
杨女士牵着“花总”一下车就偶遇了一场品牌举办的柯基主题活动。当然,商家也欢迎其他狗狗“凑热闹”。“花总”熟练地跳上秋千床,在“麻麻”的镜头下,展示出可爱帅气的一面。在欣赏完绝美夕阳后,杨女士牵着它走进一家允许宠物入内的餐厅用餐。看着自家“毛孩子”津津有味地吃着特制的宠物蛋糕,杨女士由衷感叹:“它开心,我就开心。以前可不敢想,狗也能这样‘体面’地坐大巴、逛商场。”
放眼全球,伴随宠物数量越来越多,人与宠物的关系愈发亲密,社会公共空间的“含宠量”也不断上升。以美国为例,当地研究机构数据显示,美国约七成家庭饲养宠物,宠物经济规模近1500亿美元。需求推动下,约68%的非宠物专业零售店允许顾客携带宠物入内,包括一些高端百货商场。
在国内,十多年前还没有“宠物友好”这种说法,那时大家的诉求很简单,就是想有个地方遛狗。而如今,“宠物友好”的概念兴起,并进入高速发展期。
上图:苏河湾万象天地举办的“领养日”活动。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一个工作日的午后,当记者步入苏河湾万象天地这座“宠物友好”标杆商场,细节处皆是心意:商场规划了携宠专用路线,在每一部扶梯前,都醒目的地贴提示主人抱起宠物或使用背包;去年新设的宠物专用电梯避免混行摩擦;超过2/3的餐饮商户设立了外摆位,在一些商户,宠物可进入专属区域或包厢内陪伴主人用餐,有些门店还提供一次性水碗和宠物零食;餐厅对宠物的开放程度则用蓝色和黄色“爪爪”清晰地区别在商场的门店指引牌上。
更让人会心一笑的是,商场连接东里和西里的通道内,挂满了到过这里的宠物主和宝贝们的美好瞬间。每每有顾客牵着狗狗经过此地,便好似形成了一幅穿越今昔的动人画面。
上海苏河湾万象天地总经理黄靖钦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表示,这源于先天基因与后天运营的共振:开放式的商业空间与大片城市绿地公园无缝衔接,形成了天然适合宠物撒欢的场地。
但更深层的驱动力,是洞察到当宠物成为“家人”后,养宠人的服务刚需。对于他们来说,在自己休闲娱乐的过程当中,带宠物与带孩子、老人其实性质是一样的,都是和家人一起休憩。所以宠物友好本身是人可以带着宠物一起晒太阳、吃饭、游玩,让它们真正融入自己的生活。
上图:徐汇滨江被誉为沪上“宠物友好天花板”。
“宠物友好商场并不完全等同于宠物业态商场。”黄靖钦认为,当宠物成为情感依托,城市提供基础生活服务支持便是应有之义。
当问及如何平衡为养宠人士提供便利和为非养宠人群提供安全感时,苏河湾万象天地以“兼顾式友好”作答。硬件上,通过动线分离与区域划分降低非养宠顾客的接触焦虑;软件上,制定准入与管理秩序,严格执行牵绳、持证及疫苗证明的入场规定,并依托自有的“MPC宠物俱乐部” 持续宣传文明养宠理念。
在卫生与安全保障方面,苏河湾万象天地增加保洁与巡查频率,配备宠物专用清洁点与垃圾处理设施,最大限度减少宠物毛发、气味等可能引起不适的因素。
黄靖钦说:“通过这些制度与细节管理,我们希望在同一商业空间内实现不同消费群体的共存,让宠物友好不仅是一种标签,更是平衡与包容的运营实践。”
高企的运营成本,考验运营智慧。黄靖钦半开玩笑地表示:“既然选择这条路,就愿为它调配资源,更勤奋地策划活动来支撑咯。”开业三年,超50场宠物主题活动在此上演——从“宠爱天地”1.0到2.0,再到“尾巴摇摆季”,为携宠客群创造的社交与情绪价值不断充盈。
事实上,上海这座超大城市就如同一个有机生命体,每一个新生事物的诞生与落地,背后是千万种需求碰撞、权衡,最终寻求共生。
黄靖钦坦言:“我们也在进一步关注动物福利与人宠共处的社会议题,联合街道、行业组织与政协,参与养宠相关法规的调研与推动。”
好消息是,目前上海正在制定国内首个适用于宠物友好空间的地方标准《宠物友好型商业场所及其室内场馆运行管理规范》,意味着“宠物友好”将走上更规范、可操作的道路。
上海市旅游行业协会已经于近日牵头起草《犬类友好旅行场景指南(草案)》及配套导则,为酒店、景区、餐饮等文旅场所提供清晰可落地的宠物友好服务指导意见,推动行业从“零散服务”向“系统规范”升级。此次起草的指导意见并非“大而全”的泛宠物友好概念,是国内首个以犬类为核心的文旅场景指导意见,避免了因涵盖广义宠物导致的指导意见模糊问题。
越来越精细化
上图:在苏河湾万象天地,善意已延伸至流浪猫。
摄影/应琛
《上海市文明养宠三年行动重点工作任务书(2023—2025)》提出,“要不断提升养宠管理精细化水平,更好凝聚全社会文明养宠共识,大力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氛围”。不管是明确“陪伴型”动物的法律地位和权益,还是详细规定动物饲养者的权利和义务,这份“毛茸茸”的呵护背后,体现的是上海的精细化管理,是国际化大都市的温度。
近年来,上海越来越多的公共场所加入宠物友好行列。上海博物馆此前推出了欢迎“猫观众”参加古埃及大展“奇喵夜”;今年4月8日起,铁路部门在京沪高铁部分车次试点“隔离运输、人宠分开、专人看护”的高铁宠物托运服务,铁路12306同步推出“宠物托运”功能;就连市民夜校,也首次推出萌宠课程,如家庭养猫全攻略、犬类养护宝典、星光萌宠训练营、宠物科学养护等。
杨女士自觉,随着科学养宠理念的不断提高,上海对宠物的服务也越来越精细化,从服饰到食品,再到寄养、美容洗澡、医疗保健等,都有非常健全的一套体系。
而其背后,是养宠人在自律中推动文明进程。杨女士观察到,静安大融城遛狗群体,绝大部分都会牵狗绳,自觉清理粪便。而她本人,只要见到孩童就会立即收紧牵引绳,让“花总”待在自己身边。
“我觉得,真正的宠物友好,应该是任何宠物不管是狗是猫,还是鸟类等其他小动物都可以和人类共享城市带来的便利。”杨女士表示。
在苏河湾万象天地,善意已延伸至流浪猫。商场绿地一角设有员工自发搭建的猫屋,保洁人员和爱心人士会不定期添水加粮。“首先要呼吁杜绝随意遗弃宠物的行为。”关于野外自然繁殖的情况,黄靖钦期待找到合作伙伴,为流浪猫提供规范绝育与照护,让这份温暖可持续的同时,也能延展到其他来到苏河湾万象天地的“毛孩子”。
从一辆宠物巴士的探路,到宠物友好地标的躬身实践,再到养宠人自觉收紧的牵引绳,上海宠物友好版图的扩张,不仅是商业机会的觉醒,更是城市文明向生命关怀的深层跃迁。
在这条路上,上海已然出发,步履不停。记者|应琛 实习生 | 李思寻
本平台所发布信息的内容和准确性由提供消息的原单位或组织独立承担完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