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社会 > 正文

“早恋”的应对之道

日期:2025-09-16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这段关系或者这个阶段出现的情感交流,也是学生成长不可或缺的一环。这不仅对于学生而言,对于学校和家长也很重要。
记者|金 姬


  很多年前,曾有家长投诉,语文课上讲《红楼梦》,会误导孩子早恋。这一担心在今天来看似乎有些可笑,因为“早恋”这个词,本身就不太科学,它的“学名”其实是“青春期恋爱”。而“早恋”的“早”字,有着极大的感情色彩,代表着成年人的反对意志。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为人父母者,已经不再将孩子成长期的情感问题视为洪水猛兽。

  而《新民周刊》采访的几位专家也表示,在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对于早恋都采取比较包容的态度,毕竟这是人在成长时期的一种正常青春萌动,只要不出现越界的肢体接触或者不影响学业就行。

上图:“早恋”的定义如今已经不再被家长视为洪水猛兽。


对于“早恋”的态度变化


  在西方并没有“早恋”的说法,与之对应的“青春期恋爱”被称作“Puppy love”,其中“puppy”意为小狗,Puppy love象征着纯真与美好。但“早恋”在我国,似乎一度是个“贬义词”。

  虽然我国并未明确合适的恋爱年龄,但之前众多中小学为禁止学生谈恋爱而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甚至采用诸如在课桌上画线、男女同学错峰放学、食堂用餐男女分席等措施。一旦发现违规行为,学生可能面临道德指责,甚至遭受处分或劝退。

  《安徽教育》在1980年3月发表的《教育学生不该谈恋爱》一文中,对男同学想入非非的态度表示了强烈的不满,并援引列宁对其警卫员过早恋爱的愤怒故事来警示。针对一些男同学对女同学的无意或有意热情表示所产生的幻想心理,文章明确指出这种思想活动是错误的,可能导致越轨行为,并鼓励他们成为有出息、有志气的青年。此外,应试教育的功利化也使得“打击早恋”一度变得合理化。

  1985年春,上海《青年报》大胆刊登了复旦附中高中生龙新华的短篇小说《柳眉儿落了》,公开冲破当时的“禁区”——中学生“早恋”问题,不仅轰动了上海滩,冲击波更遍及全国,成为整整一代人的青春记忆与情感启蒙。

  在1990年的热播电视剧《十六岁的花季》里,陈非儿(池华琼 饰)和原野(何威 饰)因为都是从新疆来到上海念书的高中生,两个人经常上学下课一起走、聊聊天。在那个年代,他们的“亲密”来往在学校掀起了轩然大波。

  而这个案例如果放在今天的中学校园,可能就是“金童玉女”的一段佳话。数据显示,比起小学和初中学生,高中生进入青春期恋爱的比例较高。大部分人选择恋爱对象时会出于好奇、真心喜欢和享受追求与被追求的过程。

  上海市心理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杨敏毅告诉《新民周刊》:“以前的早恋很多是暗恋,现在则很多是公开的。如果你现在去中学校园做调研,承认有过早恋经历的学生比例可能比原来高。一方面,早恋的定义很模糊,有过好感可能也算。另一方面,早恋本身是一个很美好的事。学生会觉得如果自己被追,就证明自己很优秀。”

  当然,所谓的“早恋”比例会因为所调研学校是重点高中、普通高中还是职业高中而有所变化。通常来说,重点高中的早恋比例较低(大家忙于学习),而职业高中的早恋比例较高。目前教育界一般把早恋的年龄定义在12—18岁,也就是中学阶段。而且,学校也往往不把学生之间的这种关系称之为“早恋”,而是“交往过密”。

  静安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主任陈小文对《新民周刊》表示:“我小范围地问过周围的家长,现在大家对于孩子早恋都是很开明的,只要不影响学习就行。如果说能够促进一点成绩的话,那么双方的家长很多都是乐见其成。家长最希望达成的模式是学霸之间的恋爱。”这几年,不少“学霸”情侣纷纷考上名校的新闻也层出不穷。在陈小文看来,这其实是一种“幸存者偏差”。

上图:青春期男女的互生情愫是一种正常的情感体验。


“疏”比“堵”更有效


  现在的学校和家长更关心学生的厌学和网瘾问题。相比之下,“早恋”既然是每个人可能经历的青春期萌动,“不影响学业”反而成了大家心照不宣的底线。

  杨敏毅说,高中生因为普遍存在高考的压力,所以一旦出现早恋,学校和家长首要关注是否会影响学业。“如果这个恋情导致学习滑坡,可能就需要适度去控制这段关系了。”

  杨敏毅曾在上海一所重点高中工作,接触过一位高一男生,后者因为恋情无法正常学习,每天脑子里都在想着这个女生,坐在教室里就要盯着她看。为此,老师不得不找这个男生谈话,但男生的心里有些抵触,仍然对于这段单相思的感情无法自拔。为此,学校不得不把家长找来,得知这个男生晚上在家也睡不好,心里总想着这个女生。最终,家长选择让这个男生转学,过了一阵子终于不再“花痴”了。

  “我还接触过一个女生,学习成绩很优秀。有男生要去追她,但她怕影响学习,就给男生发出一个很霸气的要求:我在北大等你。男生被这一邀约吓退了……”在杨敏毅看来,重点高中的学生大多还是以学业为主的,不少学生自己就能处理好“早恋”的问题。


极端情况如何处理


  2005年,上海开通了首条少女意外怀孕求助热线,主要给20岁以下意外怀孕的少女提供咨询和帮助。这条热线成立的初衷,是当时上海20周岁以下早育的人数,10年来翻了一番。而热线设立的前三年,免费救助了约2000名早孕少女。

  随着青春期教育的普及,这条求助热线已经不复存在。

  取而代之的是成立于同一年的上海12355青少年服务热线(简称上海12355),这是全国首个省级青少年综合服务热线。开通20年来,从开始的一部电话,发展到全职工作人员10名,专业志愿者1318名,88.09%以上的志愿者拥有国家二级、三级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师等相关证书,还有一些是心理专业的大学生志愿者。他们中既有权威资深的心理咨询专家,也有大学刚毕业的年轻人。为了适应时代发展,12355不仅与精神卫生专业机构、高校等单位合作,也会和B站等新媒体平台合作。

  据悉,如今的上海12355,通过AI情绪识别、大数据预警,把“事后救火”变成“事前防火”;也联动12356、12345和110等各大热线平台,打造青少年需求响应联盟,并推动长三角服务标准一体化,让优质资源跨城流动、协同共享。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有关早恋的热线咨询比例并不高,而20年前少女意外怀孕的求助就更少了。


青春期心理教育有待加强



上图:青春之恋是很多影视剧作品的重要内容。


  虽然现在青春期性教育做得比较到位,但是心理教育还是有待加强。为什么大学里的“恋爱课”十分抢手?可能因为中学时期缺乏这方面的正面引导,而让不少学生成年以后反而不会谈恋爱了。

  在陈小文看来,正常的异性交往对于中学生而言也是一种人生“必修课”。“我在咨询中会遇到一些家长,希望孩子在成长中的所有其他因素都让位于学业成绩,比如谈恋爱不着急,大学以后总会有机会的。但是现在的社会呈现‘个人原子化’趋势,很多人坐在一起可能也是各自刷手机,面对面情感交流越来越难。这样如何让埋头读书的孩子到了大学就能顺利进入一段恋情呢?”

  最先提出“原子化”这一概念的是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Georg Simmel)。齐美尔在考察了柏林的社会状况之后写下了《大都会与精神生活》,提出“城市居民的生活长期处于紧张刺激和持续不断的变化之中,这导致居民逐渐缺乏激情、过分理智、高度专业化以及人与人之间原子化”。

  在齐美尔研究的基础之上,德国哲学家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了“原子化”这一概念,在其著作《极权主义的起源》中,社会中的人形容为“原子化的个体”(atomomization)。这个原子化的个体是孤独的、埋头于物质享受的、完全“私人化”的,这样的个体普遍存在,并且这些个体之间也没有强有力的联系。

  因为个人原子化,现实中的亲朋、好友、同事、邻居、师生、同学、情侣等关系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并且其变化有一个共同点:人人都慎于交流,精于计算,敏于互动,功利代替了友情甚至爱情。

  在陈小文看来,社会需要情感的链接,而青春期的正常交往会让孩子体会如何去与志同道合的人打交道,这未必是今后长期陪伴的那种亲密关系也可能是人生成长到某个阶段的异性知己。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这段关系、或者这个阶段出现的情感交流,也是学生成长不可或缺的一环。这不仅对于学生而言,对于学校和家长也很重要。

  “如果家庭生活是机械化且苍白的,一切以学业为导向,那么必然会让人对于情感的需求更加的渴望。而认同孩子内心情感的需求,就是很好的进步。比如家长可以抓住这个契机,进一步地和孩子去探讨,倾听孩子的想法,不戴有色眼镜地去看待孩子可能面临的早恋困扰。”陈小文进一步表示,学校也可以给家长做一些访谈和沙龙,也算为所谓的“早恋”形成一个比较广泛的社会支持系统。记者|金姬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