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社会 > 正文

初老群体,不得不面对的代际矛盾

日期:2025-10-14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中年后男女的社会角色差异会模糊,男性会更关注家庭,女性会更拓展社交,这本身就是新的价值出口。
主笔|姜浩峰


  “只要你去这家单位上班,妈妈再资助你每月5000元。如果你不去上班,那我可要撤销资助的。”小李如此对女儿说。由此,今年26岁的女儿勉强同意去位于嘉定区的一家国有单位上班。因为没有考上心仪院校的研究生,又没有考取公务员,小李的女儿只获得了这家单位的临时试工机会。

  虽说还是同事、亲戚口中的“小李”,但其实“75后”的小李刚办理了退休手续。退休之前,她又刚经历了离婚。原因是先生非得接远在东北的母亲回上海生活。“我前夫是知青子女。她母亲在东北结婚后长期没有回过上海,一度在山东我前夫的姐姐家生活,不知道为什么,他非得接母亲回上海。问题是他在上海没房子,我们的婚房还是我家出的。我跟他说我家另外还有一套房子,可以给母亲住,这大孝子又不同意。闹到后来离婚。他和母亲现在外面租房子住。搞得我很不对似的。”

  小李一个劲向记者倒苦水,并自称身为“退休工人”感觉很没意思——本来家里上有老下有小,感觉够麻烦,如今是小的不省心,老的却又彻彻底底地“省心”,自己都不知道接下来的生活有啥意义。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研究院王伟进、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陆杰华教授近期联合发表的论文《老龄社会及其治理面临的认知挑战与应对》所分析,在长寿红利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代际价值观分歧的加大、潜在的代际冲突等问题该引起国家、社会、家庭的足够重视。

  在接受《新民周刊》记者采访时,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周海旺研究员提及,目前中国大都市的初老人群面临家庭少子空巢、高龄老人增多等情况。周海旺提出,社会组织、志愿者等等要对初老人群多加关心。与此同时,初老人群自身要积极尝试,渐渐进入退休状态,而不能像一列高速行驶的列车突然一下子放松下来。退休以后,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或者再培养一些兴趣爱好。

  上海市婚姻家庭研究会理事、上海开放大学李爱铭老师则称,初老人群该缓解焦虑,把“人生倒计时”变为“发展进行时”……

上图:上海市社区教育教学竞赛专职组一等奖—宝山区陈梦瑶《乐龄慢芭蕾—舞蹈情感强化》。图片提供/上海开放大学


对子女放手


  不少初老者回归家庭后,产生的矛盾的原因并不是经济问题。比如小李常常督促女儿该谈恋爱,该嫁人。她还称,自家本地拆迁后有几套房子,不愁找不到好小伙。可拿到每月5000元“老妈赏金”的女儿却严词拒绝,还表示自己不恋爱、不结婚,更不想生小孩。

  李爱铭分析,“当今社会,大部分人到了五十来岁仍然是年富力强的,原本忙于工作,无暇去关注已成年子女的工作、生活,而一退休,精力旺盛、时间充裕,就忙着关注子女的生活问题,如果逢着丈夫也同期退休,相当于家庭格局突然彻底重建,往往产生矛盾”。

  李爱铭称:“对一个成年人管头管脚,哪怕采取经济资助的手段,实际上效果有限,有时候适得其反。要注意到子女已经是一个独立个体,哪怕尚未年满18周岁,也有很强的独立意识了!”

  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李冰冰则认为,初老人群从职场回到家庭后,首要面对的是沟通问题。“越是亲近的人往往越容易产生冲突,代际矛盾有时候就是这样产生的。”李冰冰向记者分析道,“与在社会上与人沟通不同,在亲人面前,人们往往表现出更真实的自己。内心的焦虑、脆弱感、‘小我’都展现出来。别说督促女儿谈恋爱之类议题了,就是子女没在自己生日买小礼品、中秋节没有收到月饼,都能产生冲突。”李冰冰认为,冲突的根本原因是“未被满足的爱与被爱的需求”。

  “冲突表面上是因为一些小事情而爆发,其实根本原因,是一些初老人士从职场回到家庭,感觉自己不再有价值了,哪怕连曾经听话的乖乖女、小儿子,也不再听自己的了。”

  小李最近注意到该与女儿、前夫调整关系。首先她感受到自己之所以担心女儿的婚恋问题,是因为害怕别人说她教女无方。而她最近将注意力转移到跑步上,在锻炼的过程中结交了几位跑者。她感到自身生活也充实起来。至于前夫这里,她也展示出自己独立的一面。

上图:家庭代际沟通讲究氛围感。


重塑边界感


  李爱铭遇到过这样的案例:一位老阿婆宣布,将遗产留给一家宠物医院。这让她刚刚退休的孩子感觉不痛快。“实际上,老阿婆就是想将遗产‘留给宠物’。”李爱铭向记者解读道,“因为她认为宠物能够给她带来情绪价值,而她的孩子反而做不到这一点!”

  在李爱铭看来,老阿婆通过经济杠杆,最终没能撬动亲子关系重塑。

  类似的案例,她还观察到,有一位老人将家里的拆迁款通通给了儿子,三个子女中另两个女儿感觉不公平。当拿到拆迁款的儿子不愿意承担赡养老人的义务时,两位已经退休的女儿也百般推脱。认为自己既然没能拿到家里的拆迁款,也就没必要赡养老人。

  “我发现,确实有一些古稀之年的老人愿意通过经济杠杆去重构家庭关系。这就造成了对子女一辈——也就是初老者的影响。一些子女刚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本身遇到生活、事业、经济方面的各种变化,加之老一辈如此行事,会产生不少代际矛盾。经济杠杆不是解决赡养老人等等问题的手段!”

  上海申浩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张玉霞则告诉记者:“避免家庭纷争,老人确实可以通过订立遗嘱的方式处分自己的财产,比如对自己照料多的子女多分点,照料少的少分点。但最重要的是老人要尽量一碗水端平,不要让子女因为老人的不公而心生怨恨,产生家庭纠纷。”张玉霞律师还提醒,如果遇到强迫老人订立遗嘱的情况,老人可以在适当时机告知其他子女,然后重新订立新的遗嘱。有了合法有效的遗嘱,就是对子女合法权益最大的保护,即使有人蛮不讲理挑起纠纷,也可通过法院诉讼按遗嘱处理。

  赡养老人就如同抚养未成年子女一样,是公民的义务。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九条明确规定,“赡养人不得以放弃继承权或者其他理由,拒绝履行赡养义务”,还规定“赡养人不履行赡养义务,老年人有要求赡养人付给赡养费等权利”。

  李爱铭还观察到一个案例。一位初老者退休后,照顾自己瘫痪的父亲六年了,老人一个褥疮都没生过。可母亲依然对她指手画脚,每每在一些小事上挑刺。李爱铭认为,这是妈妈对老爱人有一种内心的愧疚感,认为原本照顾老爱人的事是自己的分内事,现在让女儿来照顾,则照顾得再好也仍然是自己没尽到责任。“此际,家庭所有成员都要注意边界重构。比如家中长者要意识到自身体能等等在衰减,哪怕健康状况总体良好,也要适当‘放权’给刚退休的子女。”总之,互相注重边界感的构成,都适当体量,则能化解代际矛盾,重塑家庭关系。


抛掉各种焦虑


  针对一些初老人群为了子女求学、恋爱等等而产生沟通上的烦恼,心情上的焦虑,周海旺提出,要多求助社会组织,来进行沟通,而不要钻牛角尖。

  李爱铭则认为,初老者对待晚辈的态度要改变。子女未成年时,认为父母无所不能,父母也在以监护人的名义对子女进行强干预。但到了子女长大成人,父母到了初老阶段,随着社会权利的逐步减少,对子女的支持也该改为弹性支持。比如子女要结婚买房,父母可以资助,但未必一定要大包大揽。子女没有恋爱打算,父母不要紧盯强求。在李冰冰看来,退休后拘泥于子女是否恋爱等问题,是一种执念。

  “应该将不可控的担忧变成可控的行动。”李冰冰说,关键问题在于初老人群不要脱离社会。无论是再就业,还是培养自身的兴趣爱好,都是不错的选择。

  记者从上海开放大学了解到,今年9月29日该校老年学习课程展正式向社会开放免费预约后,受到了市民的积极回应。而10月18日至20日将于上海展览中心举行的“首届上海老年学习课程展”中有关数字化终身学习的内容、一网通学习资源平台的介绍,已经得到不少初老群体的咨询。

  “我也在老年大学授课。发现在这里学习的初老人群与年轻的高校学子不同。”李爱铭感慨,退休人士学习的意义何在?是否仅仅为了打发时间?通过与学员长期深入沟通,我发现并非仅仅如此。老年大学有非常强的社交功能。一些在岗位上有一技之长的朋友,到了老年大学,可以与同学进行跨学科交流。”

  李爱铭观察到,有的学员之所以来学音乐课程,是因为年轻时就喜爱,还给子女买了钢琴,让孩子学琴。到退休了,自己也有机会到老年大学圆梦弹琴。还有些朋友重新捡回旅游英语,然后初老朋友们结伴出国旅游……,“找到志同道合的同龄人,完善年轻人的梦想,其实挺有意思。”李爱铭说。

  李爱铭的学员中,有一起唱昆曲的,有一起钻研摄影技术的,甚至还有结伴研究业委会侵权问题的。构成了新的生活社交圈子,简直不亦乐乎。自我悦纳,让自己变得更好,且知足常乐,就能走向自洽。”李爱铭说,“一个人的一生,每个年龄段有每个年龄段的发展核心议题。我们要随着阶段性的变化,而将一些事随时归零,让一些事、一些梦想随时开始。说到底,初老不是人生的‘下坡路’,而是带着经验重新出发的阶段。”

  “爱尔兰心理医生莫琳·加夫尼在《人生正当时》一书中把40岁末到60岁末定义为‘成年中期’。”李爱铭告诉记者,“这不是衰退的开始,而是‘重新调整与新发展的重要阶段’。这时候要积极应对人生的发展任务。美国心理学家劳拉·伯克则在毕生发展理论中指出,中年后男女的社会角色差异会模糊,男性会更关注家庭,女性会更拓展社交,这本身就是新的价值出口。”主笔|姜浩峰


链接:初老人士如何进行财产规划?


  张玉霞律师提醒,初老人士年龄一般在60-65岁左右,对于初老人士,财产规划要考虑较多。可分为五部分:


  1.为自己预留的养老金,其中分为低风险、高风险两部分。养老金是主要大头,因为涉及自己今后养老保障,可以根据自己的金融知识、风险承受能力,去进行储蓄或者投资理财,当然老年人更要注意风险,对于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尽量谨慎选择,可以选择一些低风险低回报,比较稳定的方式。

  2.日常支出开销,根据自己以往的支出情况,预留3-6个月。

  3.预留医疗看病、人情往来、应急等费用,可以预留一部分现金或者可即时领取的理财方式,以备不时之需。

  4.若有子女,可能要预留结婚、买房款、资助子女等,可以根据各自的经济情况、关系亲疏作调整。

  5.若有父母,可能要预留赡养费用,可以根据各自的经济情况、关系亲疏作调整。


  对于有将财产留给孩子想法的,可以通过提前订立遗嘱的方式,进行财产处分。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