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老:一场身心间的无声谈判
在一般定义里,只有那些白发苍苍、佝偻蹒跚的人,才称得上“老”这个字。可是,在不知不觉中,“初老”已经悄悄潜入了越来越年轻的身体。
什么是“初老”?据网络上的说法,该词最早可追溯至2011年在林依晨新剧《我可能不会爱你》。剧中将“初老症”定义为因高压生活导致心理早于生理衰老的现象。
上图:“初老”一词最早出现在林依晨的新剧《我可能不会爱你》中。剧中将“初老症”定义为因高压生活导致心理早于生理衰老的现象。
后来经社交媒体传播,在2018年前后演变为带有代际标签的网络热词——“90后初老症”,特指最早一批90后群体在接近30岁时出现的生理和心理早衰现象。具体表现为脱发、睡眠质量下降、关注养生等特征,充分体现了这一群体对社会压力与年龄焦虑的自嘲式表达。
90后小与在30岁生日那天发了一条朋友圈:“是年三十,颠沛流离。”她没想到,“颠沛流离”这个词,竟成了她这一年的总结。从一座城市到另一座城市,从一个出租屋到另一个出租屋,她忽然意识到:自己不再向往流浪,反而开始畏惧流浪。
也就是在这一年,小与开始关注发际线、睡眠质量、房贷利率,甚至开始在深夜听新裤子乐队的《生活因你而火热》,而不是周杰伦的《简单爱》。她说,90后的初老,是听歌的时候,不再为憧憬而流泪,而是为回忆流泪。
这就是“初老”——一个没有医学定义却真实存在于当代人心理与身体之间的状态。
什么时候开始觉得自己“老”了?
90后的初老,是从发际线后移、腰围加粗的那一刻开始的吗?是从定个闹钟,提醒自己要早睡开始的吗?是不再任性辞职、安心奉献开始的吗?是从25岁后胶原蛋白每年流失1%的冰冷数据得到验证开始的吗?还是从被小朋友叫"叔叔阿姨"时,连反驳的底气都没有了开始的呢?
好像是,又好像都不是。
就小与而言,她的初老是从买房开始的。那一年,小与终于在东部某城获得了买房资格。注意,是资格。基于此,她和父母合计,拿出彼此所有的积蓄,开始办一件她认为是她出生以来的第一件大事。小与说,那一刻,她觉得自己老了,“因为人生不再轻盈,开始变得沉重”。
自从决定买房后,小与才慢慢感觉到,周围的同学朋友,很多都陷入了楼市信息漩涡。无论是线下坐在一起吃饭,还是线上在群里聊天,主题几乎都是分享自己看到的楼市信息和看法,这几乎成了工作之外的最大“娱乐”。
“当我们从吐槽房价的那群人,变成了‘闭着眼也要去摇’的刚需客时,当我们斤斤计较着首付、月供和利息时,那一刻,我觉得我们老了。”在生命的律动里,小与开始不再向往冒险的刺激,开始追求稳稳的幸福。
说到“稳稳的幸福”,打开音乐App,小与准备听陈奕迅,但查看热歌榜发现,首页已经不再是自己熟悉的名字和歌曲,“那一刻,我又感觉我们老了”。
不仅是“90后初老症”,如今,搜索引擎给“初老”的定义是——“因为工作压力以及生活紧凑的影响,现代人往往心比实际年龄老得快,不知不觉中,年纪轻轻时,就开始面临了老的征兆。”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老年科主任医师岳玲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表示,“初老”其实不是一个医学概念,“不需要特别定义‘初老’是从几岁开始的。我觉得更多的应该是心态。当你感觉自己的整个状态,包括你的人生开始走下坡路了,觉得心态开始变得更多愁善感,或者往不好的地方去想了,可能这就是一种初老的表现”。
更重要的是,在岳玲看来,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有的人的下坡路可能要到五六十岁,而有的人可能就是30岁就有走下坡路的感觉了”。
当然,初老迹象不仅是一个心理状态,也是客观存在的生理状态。随着年龄的增长,新陈代谢放缓、身材走样、肤色暗淡、睡眠不如从前,甚至出现疾病的征兆,都是客观存在的问题。任何人都没法避免生理上的衰老。
不过,相对于男性来说,女性生理上开始衰老有一个明显的指标。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顾卓伟告诉《新民周刊》记者,女性一般三十七八岁以后,卵巢功能会有明显下降,在医学上称之为“折棍现象”, 可以没有任何不适症状,也有人开始出现月经量少、周期紊乱,甚至闭经。
上图:顾卓伟医生在看门诊。
“我们所谓的衰老,就是你能用的卵泡越来越少,有些人消耗得少,或者存得多一点,她可能老得晚一点。”顾卓伟解释道,所以女性三十七八之后生孩子开始变得困难,因为能用的卵泡少了,“但你生活上完全没问题,也不会出现更年期症状。”
男女的不同
事实上,男性女性对“初老”的反应也有差异。
岳玲向记者提及最近诊治的一位61岁的男性患者。“他以前是一个能力很强、工作出色的人,已经做到了企业的高管,但退休后从‘被仰望’到‘被遗忘’,整个人就垮了。”岳玲说,那位患者起初不愿出门、不愿社交,甚至怀疑自己“浑身是病”,不是待在家里,就是老往医院跑。
后来,这名患者在家人的劝说下找到了岳玲,最终被诊断为抑郁焦虑,服药后才逐渐好转。他对岳医生说:“如果不是我自己生过病现在好了,我绝对不会相信自己得了这个病。”
这其实就是一个典型的“初老触发点”——社会角色的转变、自我价值的失落,甚至身体上的微小变化,都可能成为心态老化的导火索。
“类似的男病人,我还看过蛮多的,都是在退休之后,心态一下子崩溃的。”岳玲表示,“因为男性比较‘刚’,所以更容易‘折’。相较于男性更容易陷入‘退休综合征’或‘身份失落’中难以自拔,女性其实是很坚韧的。”
顾卓伟也表示,女性在40岁前如果身体没有问题,没有人会主动提“初老”,“人们总是在‘导火索’点燃时,才会来医院做检查。比如卵巢早衰,即女性在40岁前出现卵巢功能衰竭,表现为闭经、雌激素水平下降和促性腺激素水平升高,这种情况即使没有任何症状也是建议治疗的。
而从整个数据来看,卵巢早衰的出现确实也有年龄越来越轻的趋势。究其原因,包括生活方式不健康,例如作息不规律,或者有抽烟喝酒的习惯、不科学的控制体重等;还包括心理问题越来越多,焦虑对下丘脑垂体的影响……这些其实都会影响卵巢的功能。
“如果是在40岁到45岁之间,出现卵巢功能下降甚至衰竭,常常伴有月经不调,这个时候很多女性往往并不在意,更不愿检查或接受治疗,她们更担心的是肿瘤,很多人觉得反正不生孩子,来不来月经无所谓。”顾卓伟进一步说明,“但从专业的角度来看,你可以不生孩子,可以不要求规律的月经,但你不应该牺牲自己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其实卵巢在这个年纪‘提前退休’是会影响很多其他方面的健康,例如增加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的风险,记忆力下降、性欲下降……因此进行长期管理的获益还是非常明确的。简而言之,就是为了让你活得更久,活得更好!”
尽管顾卓伟提倡,女性在40至45岁之间,如果诊断为卵巢功能减退或衰竭,应该及早药物干预,但无奈的是,不仅整个社会并不重视这个年龄段的女性生殖健康管理,医生之间也没有达成共识,目前国际上还没有适用于40至45岁早绝经人群的诊疗指南。
据了解,中国女性平均围绝经期(即从卵巢功能衰退到完全绝经的阶段)年龄范围为45至55岁。“如果45岁前衰竭,叫早绝经,这可以看做是一个疾病状态。但如果卵巢功能只是缓慢减退并未衰竭,其实是可以接受的,因为这只是说明处在正常衰老的轨道上,算是生理现象,注意关注它的变化就行。”顾卓伟补充道。
不老的灵魂
因此,换个角度来看,“初老”可能是一个能被接受的现状。
“你应该要知道什么状态下一定要看医生,或者应该要去管理。而什么情况下是可以和它坦然共存。对‘老’这件事不必过度焦虑,如今不少媒体反复强调更年期各种不适症状与各类疾病高发,导致很多人对更年期有点过度焦虑甚至恐惧了。”顾卓伟说,人们常常把更年期跟能力下降、脾气改变等缺点挂钩,“所以大家很恐惧进入更年期,实际上它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生理阶段”。
上图: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运动抵抗“初老”。
同样地,男性也有更年期,即男性的雄激素水平下降,症状跟女性类似——乏力、记忆力下降、性欲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等。
“但男性更年期之所以很少被提及,因为没有合适的办法来治疗。补充雄激素的话,副作用太大了。补一点,量不够;补到足量了,对其他器官如心血管可能会产生伤害。”顾卓伟解释道,而女性在40至45岁之间,如果出现卵巢功能衰竭,是可以通过激素替代治疗来干预的,“虽然你的卵巢还处于衰老状态,但可以让你全身器官都尽量保持在同龄人状态”。
岳玲则表示,“初老”是两面性的,有人会在感觉自己变老了之后,开始关注自己生理和心理上的各种变化,然后就会发现越来越多自己变老的证据,从而陷入“我老了,我该怎么办”的沮丧。但现在越来越多人,开始跑步、养生、注重打扮,甚至选择医美,“这就是我们在抵抗‘初老’”。
岳玲对“初老”也并不悲观。“‘初老’又不是代表一定要看病。”她建议,从睡眠、运动、心理支持等方面入手,进行“早期干预”,“你要相信大自然的规律,人总归会是老的。但现在的手段是能早期发现、早期干预的”。
的确,人的衰老是无法避免的,但延缓衰老是可以实现的。而且,比起生理上的指标,最终决定一个人是否衰老的,更是心理上的状态。保持一颗初心,用乐观与积极的态度笑对人生,不畏艰险挑战,同时保持一颗平常心,逐渐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能兼顾年轻和成熟。
正如小与在30岁学会了做饭。“柴米油盐酱醋茶,才是生活里的精华。哪有那么多的不食人间烟火,你又不是神仙妖魔。”她终于明白:成长意味着失去,成熟意味着放弃。
而这,或许就是“初老”最终教会我们的事——
不是抗拒时间,而是与时间和解;
不是拒绝老去,而是学会如何老得从容、老得有力。
即便到了未来的某一天,自己的身体已经老朽不堪,但在内心深处依然可以是个翩翩美少年。若能达到这个境界,克服初老迹象的问题,就不在话下。记者|应琛
链接:电视剧《我可能不会爱你》中“初老”的症状
1.越近的事情越容易忘记,越久以前的事情反而越是记得。对于自己的“记忆力”越来越力不从心。
2.一堆人喊你某某姐某某哥,而你很想叫他们SHUT UP。小时候总想充当大辈儿,现在却一点不想当别人长辈。
3.朋友离婚的速度,超越结婚的。你怀疑这世上没真爱了,其实是你老了。
4.越来越不想改变,已经习惯的习惯。没力气折腾,只想过重复的日子,让生活只容得下“单曲循环”。
5.觉得自己快要被一堆密码淹没。发誓自己所有的东西都设置一个密码,却总是忍不住考验自己的“记忆力”,每次设置了不同的密码。最后,导致自己必须要成为破密码的专家。
6.总是把“重要的东西”放在“重要的地方”,然后把那个“重要的地方”彻底忘记。我们总是宝贝地收起它们,却怎么也想不起,到底把它们放在了哪里。
7.开始关心商品成分,制造商以及赏味期限。对食物有了诸多忌讳,吃也就不再像当初一般,能带给你快乐了。
8.懒得交新朋友的原因,是因为懒得重头交代自己的人生。有没有发现,越长大越孤单。有些人甚至患上了“社恐”。
9.终于认清“老天爷真的很忙”。终于发现原来一切都是自己的美好幻想,你的许愿老天爷也许根本就没听见,因为求他的人不止你一个。
10.对诈骗集团开始产生周旋的战斗力。遇到“诈骗集团”,却会想要研究他们的逻辑,跟他们“周旋”,让他们上套。
11.以前可以唱KTV到天亮,现在只要熬一天,就会累一个星期。只想歇会。
12.如果不喃喃自语,脑子就会打结。混乱的脑子,似乎只有经过声音的整理,才能正常运转。
13.对完美起疑,对不完美深信不疑。“不完美”才是完美,“缺憾”才是人生的常态。
本平台所发布信息的内容和准确性由提供消息的原单位或组织独立承担完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