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爸”家的幸福密码: 育儿在于“高质量在场”
在上海静安区临汾路街道,有这样一位父亲:他曾经是一名普通的上班族,却在孩子的成长路上,选择了一条不寻常的陪伴之路。他叫周浩,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姐姐目前读高二,弟弟读五年级。
10月24日下午,在“暖暖FAM力”家的幸福密码——2025上海智慧女性读书讲坛,周浩分享了他的幸福家庭故事。从最初的“影子父亲”,到如今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周爸”,他用13年的时间,完成了一场关于爱与成长的蜕变。
辞职创业,改变了一切

上图:周浩与家人。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见到周浩时,那个曾经早出晚归、与女儿生活轨迹几乎平行的父亲,已经成为了别的家长口中的“周爸”。周浩告诉《新民周刊》,这一转变始于十多年前一次令人揪心的沟通——幼儿园老师反映女儿不仅胆小怕生、缺乏自信,还是班级里唯一营养不良的孩子。这些标签像一根根刺,深深扎进了周浩和爱人的心里。
彼时,他和爱人为了生计早出晚归,将孩子托付给父母照料,本以为提供了安稳的生活便是尽责,未承想却错过了女儿成长中最需要父母陪伴的关键阶段。
工作与孩子健康成长的天平在周浩心中反复摇摆,最终,一个大胆的决定逐渐形成:毅然辞去原有工作,开启自主创业之路,将下午四点后的时间完全留给女儿,为的就是能够亲自参与、陪伴女儿的成长。
这一决定并非易事,但在他与爱人眼中无疑是最正确的决定。从此,周浩的生活节奏彻底发生了改变:上午处理工作事务,下午则雷打不动地成为幼儿园门口最早出现的那批家长之一。
周浩坦言,最初的陪伴充满挑战。面对女儿在小区游乐场怯生生的模样,他没有选择在一旁观望,而是亲自加入孩子们的游戏中。单脚跳比赛、老鹰提小鸡、警察抓坏人……这个“超大号”孩子王逐渐成为了广场上的焦点。其他家长也渐渐放心地把孩子交给他照看,自己则坐在长椅上闲话家常。
日复一日,那个曾经怯生生躲在身后的小女孩,在父亲的陪伴中,悄然褪去了胆怯的外衣。这段从疏离到亲密陪伴的历程,不仅重塑了女儿的童年,也重新定义了周浩作为父亲的价值与幸福。
随着女儿步入小学阶段,周浩开始思考更深层次的陪伴意义。他意识到,单纯的游戏互动已不足以满足孩子的成长需求,需要为孩子构建更丰富的认知体系和价值观基础。
上海丰富的文化场馆资源为他提供了绝佳的教育契机,从2016年暑假起,他系统性规划了每周的参观行程。红色场馆里追寻城市记忆、名人故居中感受历史脉络、艺术空间内培育审美情趣——这些看似简单的行走,实则是父女共同构建城市认知的精神之旅。
因材施教,姐弟各有天地
陪伴的日子久了,周浩逐渐摸索出一套独特的陪伴方法。他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参观,而是预先设计探索任务卡,引导女儿观察建筑细节、思考展品背后的故事。在中共一大会址,他们讨论理想与信仰;在鲁迅纪念馆,他们交流文学与社会责任;在上海博物馆,他们比较古代文明与现代生活的联系。这种深度参与的陪伴方式,不仅增进了女儿对城市的归属感,更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她的价值观。
与性格文静的姐姐不同,儿子天生好动,精力充沛。周浩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特点,巧妙地将互动融入运动之中。从幼儿园时期的蹦跳爬跑,到进入小学后学习跆拳道、羽毛球、乒乓球等运动,再到如今的柔道专项训练,周浩尊重孩子的选择,一方面是因为孩子真心喜欢,另一方面,柔道也让儿子快速获得了成就感和自信心——去年,首次参赛就获得市青少年柔道锦标赛季军,今年更是一举夺魁。
除了专项训练,周浩还热衷带儿子探索户外。每次十公里左右的徒步登山,不仅是体能的考验,更是意志力的磨砺。在山林间,儿子认识了许多城市里见不到的动植物,好奇心得到极大满足。周浩也会策划“说走就走”的短途旅行,无论是洛阳龙门石窟的历史厚重,还是镇江西津渡的夜色温柔,都化作了父子间共同珍藏的成长记忆。这些活动不仅强健了体魄,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儿子坚毅、乐观的品格。
随着女儿步入初中,学业压力明显增加,周浩的陪伴方式也随之调整。他不再像小时候那样主导游戏,而是转变为一位耐心的倾听者和温和的引导者。每晚书桌前的那盏灯下,父女俩常有一小段安静的交流时光,话题不拘一格,从学校趣闻到社会热点,有时或许只是一杯热牛奶的无声关怀。
面对性格迥异的姐弟俩,周浩深知平衡两个孩子关系的重要性。他善于发掘姐弟间的共同兴趣点,经常组织全家参与的活动。周末一起参观博物馆时,他会让姐姐担任“小讲解员”,鼓励弟弟认真聆听;家庭徒步途中,则让弟弟带头探索,姐姐负责记录见闻。这种角色分工既发挥各自特长,又促进相互学习。
在资源分配上,周浩注重公平而非绝对平等。他会根据姐弟不同阶段的需求灵活调整陪伴时间,比如考试季多关注姐姐学业,比赛前重点支持弟弟训练。重要的是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被重视,理解父母的爱不会因分享而减少。
周浩和爱人时常创造姐弟合作的机会,让他们在完成共同任务中增进感情。无论是准备家庭派对还是策划短途旅行,两人需要协商分工、互相配合。这些经历让姐弟俩逐渐从玩伴成长为彼此的支持者,家庭氛围更加和谐融洽。
上图:“阳曲好爸爸讲师团”,周浩(左五)是首任团长。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爱是理解,更是并肩同行
时光不语,却见证了一个家庭最真实的成长。
如今,那个曾站在游乐场外怯生生的小女孩,已长大成自信从容的高中生。周浩至今仍记得她第一次主动报名参加校园演讲比赛时的情景——当时,女儿站在镜子前反复练习,眼神里闪烁着光芒。这种自信的蜕变并非偶然,源于多年来持续的情感滋养。
面对繁重学业,她总能从容应对,甚至在班级担任宣传委员,乐于帮助同学。更让周浩欣慰的是,女儿始终保持着一颗善良的心,时常与他探讨如何通过志愿者活动回馈社会。
与此同时,五年级的儿子也在运动场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一枚枚奖牌被他珍藏在书桌前最显眼的位置。但更让周浩感动的是,儿子并未因此骄傲自满,反而更加刻苦训练。
两个孩子的成长轨迹虽不尽相同,却都展现出良好的品格素养。姐姐善于思考,弟弟勇于担当。周浩和爱人则像细心的园丁,根据不同植物的特性给予恰到好处的滋养,让每朵花都能绽放出独特的光彩。
在学校或社区的分享活动中,周浩常常被问及构建幸福家庭的秘诀是什么。他总是谦逊地表示,自己并非专家,只是从一个普通的父亲视角,分享了13年陪伴路上的几点体会。他认为,幸福家庭的首要密码在于“高质量的在场”。这种在场并非物理空间的简单共存,而是心与心的同频共振。
周浩深情地提到,这13年的陪伴历程,让他与妻子之间的默契达到了新的高度。晚饭后的散步时光已成为这个家庭雷打不动的习惯,夫妻二人沿着社区小道徐徐而行,交流一天的经历,探讨孩子的成长点滴。许多重要的家庭决策正是在这样轻松的氛围中自然形成。
周浩说,正是妻子无条件的理解与支持,让他能够心无旁骛地投入亲子陪伴中,甚至勇于承担起“阳曲好爸爸讲师团”团长、学校家委会主任等职责。“爱人始终是我最坚实的后盾。正因为我们在家庭教育理念上高度一致,才能保持和谐的家庭氛围,而这本身就是给孩子最好的情感教育。”
当问及能给其他父亲什么建议时,周爸笑着说:“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是不可逆的,别让忙碌成为未来遗憾的借口。”
这句话,亦是周浩对过往的总结,以及他对未来的期许。他相信,父母不是孩子的塑造者,而是陪伴者;不是指挥者,而是同行者。每个孩子都是一粒独特的种子,而家,是那片最温暖的土壤。记者|吴雪
本平台所发布信息的内容和准确性由提供消息的原单位或组织独立承担完全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