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FAM力,照亮每一个平凡之家
家是生命的起点,也是情感的归宿。
2025年10月24日下午,上海智慧女性读书讲坛在主持人秦畅温柔而有力的开场白中拉开序幕。这句话不仅是对“家”最朴素的定义,更成为整场讲坛贯穿始终的精神主线。
在这个快速变迁的时代,家的形态在变,家的故事在变,但家所承载的情感支持与精神归属,却始终是照亮每个人前行之路的那盏灯。
从镜头到纸页的时代记录

上图:2025年10月24日下午,上海智慧女性读书讲坛现场。摄影/王哲
这场由上海市妇女联合会与上海报业集团联合主办的讲坛,既是一场家庭文化的深度对话,也是一次从影像到文字的温度接力。
2025年5月,由市委宣传部、市妇联共同策划的百集系列视频《暖暖FAM力》正式推出,聚焦新时代家庭文化,真实记录了100个上海家庭的成长故事。这些视频不仅在网络上引发强烈共鸣,总浏览量突破5300万次,更在此次讲坛上完成了从影像到文字的华丽转身——《暖暖FAM力:25个上海家庭幸福实录》新书正式首发。
上海市妇联副主席陈建军 在致辞中,将家的意义提升到了更宏大的层面:“在家国相连处筑牢现代化的温暖根基,市妇联始终致力于打造与上海城市气质高度契合的家庭建设工作。”她特别强调,家庭作为社会肌体中最鲜活的基本细胞,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一观点,与习近平总书记在全球妇女峰会上的讲话精神高度契合,也为整场讲坛奠定了基调——家庭建设不仅是个人事务,更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
上海报业集团党委委员、纪委书记、工会主席吕晓慧则从媒体人的角度,分享了对于家庭叙事的理解:“作为媒体融媒改革的先行者,我们希望通过真实的笔触、多元的视角、饱满的温度,记录上海家庭在时代浪潮中的蜕变与成长。”她的这番话,道出了《暖暖FAM力》项目的深层价值——在宏大叙事之外,那些平凡家庭的生活细节,恰恰构成了时代最真实的注脚。
新书首发仪式上,六位家庭代表接过还散发着墨香的新书。这一刻,镜头定格下的不仅是一个仪式,更是一种象征——家庭故事从私域走向公共视野,从个体记忆转化为社会共同的精神财富。
正如书序中所言:“‘FAM力’不仅取自‘Family’的谐音,更蕴含着Fun(乐趣)、Acceptance(包容)与Miracle(奇迹)的深意。”这三个关键词,犹如三把钥匙,为大众打开了理解当代家庭幸福密码的大门。
上图:《暖暖FAM力:25个上海家庭幸福实录》新书首发。六位家庭代表接过还散发着墨香的新书。摄影/吴轶君
四个家庭叙事,重塑幸福定义
当四个各具特色的家庭走上讲坛,分享他们的故事时,会场内时而爆发出会心的笑声,时而响起感动的掌声,时而陷入深思的静默。这些真实的家庭叙事,如同一面面镜子,映照出当代中国家庭千姿百态却又心有灵犀的幸福图景。
“阳曲好爸爸讲师团”首任团长周浩的故事,颠覆了传统家庭角色分工。这位被称为“周爸”的“超级奶爸”,为了陪伴孩子成长毅然辞职创业,至今已坚持13年。“一次幼儿园的开放式活动,班主任老师说我们家女儿不但胆小、怕生,还是班里唯一一个营养不良的孩子。”周浩回忆道,“这些不好的小标签深深刺痛了我的心。”正是这次沟通,让他开始重新思考工作的意义与身为父亲的责任。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周浩不仅每天接送女儿,更“亲身入局”带着小区里的孩子们一起游戏。“我成了小区里孩子最期盼等待的人,也成了叔叔阿姨眼里的放心人。”说到这里,周浩的脸上洋溢着自豪。更令人感动的是,他并没有简单复制对女儿的陪伴模式来对待儿子,而是发现了儿子在运动方面的天赋,最终帮助儿子在柔道赛场上找到了自信与快乐。
“陪伴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奔赴的成长。”周浩的这句话,道出了高质量陪伴的真谛。如今,他牵头组建的“阳曲好爸爸讲师团”已走过七个年头,从最初的几位爸爸发展到如今的程序化运作,这个团队正在改变更多家庭的生态。“我们希望呼吁父亲们关注家庭、回归家庭,拒绝做‘影子父亲’。”周浩说这话时,眼神坚定而温暖。
周勤、周雨昕母女的故事,则是一部关于文化传承的动人诗篇。母亲周勤,一个土生土长的崇明人,从母亲给她的16匹陪嫁土布开始,30年间收藏了30多吨、约一万八千多匹土布。“亲戚们笑我,说我从外贸服装上赚到了钱,却去收那些破布,觉得有意义吗?”周勤回忆道,“但我知道,那不仅是16匹布,更是母亲的爱和传承。”
让她没想到的是,这份执念深深影响了留学归国的女儿周雨昕。这个95后女孩放弃了上海外企的白领工作,毅然回到崇明,对母亲说出了那句感人至深的话:“你守了它一辈子,现在换我来守它。”
母女二人,一个守护老布的“魂”,一个注入新的“生命”。她们建立了名为“经纬密码”的数据库,把土布带到国际时装周。“当外国朋友围着我说太美了的时候,我无比自豪,我把我的家、我家乡的文化讲给了世界听。”周雨昕的这句话,不仅是一个传承者的自豪,更是一代年轻人的文化自信。
陈梁顺是2024“最美基层民警”、虹口分局嘉兴路派出所第三责任区警务队队长。这位从警14年的民警,不仅在工作中帮扶“问题少年”,更是在生活中摸索出了一套独特的“陪伴哲学”。
“很多家长问我,为什么青春期的孩子不愿与他们沟通。”讲坛上,陈警官分享了一个生动的比喻,“试想一下,你工作时老板拿着咖啡坐在你电脑旁说陪着你工作,这到底是陪伴还是监督?”他认为,真正的陪伴是“两个人做快乐的事,哪怕每天半小时”。为此,他陪女儿打游戏直到自己打进全国16强,陪儿子下国际象棋直到孩子考出全国棋协大师 。
陈警官的家庭生活中,充满了智慧的平衡术。当妻子因为儿子英语成绩差而生气时,他会及时介入,抚摸妻子的背,说“你休息一会儿,让我来”。这种默契,建立在互相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和家里人相处,不是一道计算题,不是看今天付出了多少,永远不可能画等号。”这句话,或许道出了无数中国家庭和睦的秘诀。
豆豆姐姐的家庭选择,则展现了一个时代样本的复杂性。这位曾经家喻户晓的少儿节目主持人,人生充满出人意料的选择——从坚定的丁克到成为母亲,从荧屏明星到陪伴家庭的“隐身人”,再到带着父母和婆婆一起住进养老社区的“最年轻居民”。
“我小时候被放在奶奶家,从6岁一直到14岁,8年的时间。”豆豆姐姐首次在公开场合分享了自己的童年经历,“奶奶是个老革命,很早的时候就跟爷爷分开,她是一个性格孤僻的寡居老人”。这段经历让她深刻理解到家庭陪伴的重要性。
成为母亲后,她在陪伴女儿的过程中“完成了自己童年的疗愈”。而当父母步入老年,身体出现问题后,她又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与丈夫、女儿一起搬进养老社区,同时照顾三位老人。有段时间,家里没有保姆,她和丈夫秦岩轮流做大厨和阿姨,“每天要刷四五个马桶,晚上睡觉时眼前全是马桶”。尽管如此,豆豆姐姐依然坚持着这份责任。
如今,53岁的豆豆姐姐开启了一边养老一边创业的“奇幻人生”,通过视频和直播传递修身立德、孝亲仁爱的价值观。“古人的经验智慧告诉我们,照顾好家里的长辈,生活自然有人来照顾。”豆豆姐姐的故事,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新生。
这四个家庭,如同四首风格各异的诗篇,却共同吟唱着关于陪伴、传承、理解与选择的主题。它们打破了我们对“典型家庭”的刻板印象,展现了当代中国家庭的多样性与活力。
在对话中探寻家庭幸福的底层逻辑

上图:活动现场,主持人和三位观察员共同就“家的幸福密码”展开深度讨论。摄影/吴轶君
在2025上海智慧女性读书讲坛的圆桌对话环节,主持人秦畅与三位特邀观察员——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会首席专家杨雄,上海市职工文化体育协会职工心理健康专业委员会专业秘书长林贻真,以及上海“洋女婿”、一站式共创博主Alessandro Giustozzi,共同就“家的幸福密码”展开深度讨论。这场对话,既是对分享家庭故事的理论提升,也是对当代家庭问题的现实回应。
杨雄从社会学角度,指出了幸福家庭的共性特征。“幸福的家庭都有相似之处。”他引用托尔斯泰的名言开场,“他们的共性在于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融合,尊重儿童,夫妻平等,拥有比较开放的教育观”。杨雄特别以上海为例,分析了地域文化对家庭建设的影响:“上海是一个海派文化城市,男女比较平等,这为家庭民主提供了土壤。”
林贻真从心理学视角,剖析了婚姻家庭的本质。她对当下年轻人“不婚不育”的观念提出了温和而坚定的建议:“婚姻很棒,你不尝试就永远体会不到彼岸的幸福和乐趣。”在她看来,夫妻能走到一起一定是从生理性的吸引慢慢变成心理上的吸引,“彼此才是最懂对方的那个人”。 林贻真用一个生动的例子说明了婚姻能携手到老的真谛:“我曾经遇到一对教授夫妻,他们光为了一碗小馄饨怎么做就能说上半个小时,这种‘废话连篇’恰恰是婚姻幸福的标志。”
对于现场一位罕见病患儿母亲提出的“如何在重压下维系婚姻”的问题,林贻真给出了极具实操性的建议:“压力之下吵架是正常的,关键是要建立‘可吵架但不伤害’的机制。吵吧,冲突吧,但不说羞辱性的话,之后再共同面对。”她强调,经过压力考验的婚姻,往往更加牢固,“因为你们是彼此‘不可替代’的存在”。
上海女婿、意大利人Alessandro的出现,为讨论增添了跨文化视角。这个只会说上海话的“洋女婿”,用流利的沪语分享了自己的幸福秘诀:“我跟我老婆就是绝配,阿拉老欢喜一道做事体、一道去旅游。只要可以和老婆在一起,做啥事情我侪(都)开心。”而他的出现本身,就是上海家庭文化开放性与包容性的生动体现。
当被问及育儿计划时,Alessandro坦言:“我不想让太太吃太多的苦头,一个就够了。”此话一出引发全场笑声,却也折射出当代丈夫对妻子权益的尊重。更重要的是,他的家庭证明了——家的幸福密码可以跨越国界,而尊重、理解与包容是其中的通用语言。
圆桌论坛的讨论,从理论到实践,从本土到国际,构建了一个关于家庭幸福的多维认知图谱。这些观点相互碰撞、彼此补充,共同指向一个核心命题:家庭的幸福不在于形式是否完美,而在于成员之间是否建立了深度的情感连接和支持系统。
在期待中开启新的叙事

上图: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幸福是社会和谐的基石。
活动的尾声,第三季《暖暖FAM力》总宣片在会场播出。影片中,一个个温暖的家庭画面依次闪现,配合着深情的画外音:“从父辈的肩头眺望星河,在孩子的眼眸里种下太阳……家庭给了我一种能量和信心,我们书写着家的信仰,共同凝聚成最想奔赴的人间烟火。”
这部宣传片不仅预示着新一季温暖故事的启航,更象征着家庭叙事永不停歇的生命力。从第一季的25个家庭,到如今的第三季,无不正在构建一个属于当代中国家庭的叙事宝库。这些故事或许平凡,但正是这些平凡中的坚守、日常中的温情,构成了我们这个时代最真实、最动人的风景。
回首整场讲坛,从家庭分享到专家解读,从视频展播到新书发布,每一个环节都在向我们揭示:家的幸福密码并非遥不可及的神秘公式,它就隐藏在每天的陪伴中、在代际的理解中、在夫妻的扶持中、在个人的选择中。
周浩的13年陪伴,为“父亲”二字注入新定义;周雨昕母女的土布情缘,展现了文化传承中的家庭力量;陈梁顺的家庭相处哲学,道出了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的真谛;豆豆姐姐的人生选择,则呈现了孝道文化的当代实践。这些真实的家庭故事,共同构成了一幅关于中国家庭幸福密码的“清明上河图”——细腻、生动而充满生机。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幸福是社会和谐的基石。”这句看似宏观的表述,在四个家庭的真实叙事中得到了具象化的体现。每一个家庭的幸福,都是社会和谐的音符;每一个家庭的温暖,都是国家进步的基石。
活动结束时,主持人秦畅动情地说:“愿我们都能在烟火日常中,酿造属于自己的那份‘FAM力’。”这既是对整场活动的总结,也是对每个家庭的祝福。
事实上,家庭的幸福从来不是等待而来的奇迹,而是用心经营的成果。家的形态或许会继续演变,但家的本质——那份给予我们归属感、安全感和前进力量的核心——将永远是人类心灵最深的渴望。
而《暖暖FAM力》项目的重要意义,或许就在于它记录并传承了这份渴望,让每一个平凡家庭的故事,都成为这个时代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愿大家都能在这些故事中看到自己、理解他人,感受到“家”所蕴藏的无尽力量。而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当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有意识地经营自己的“FAM力”时,不仅每个小家的幸福指数会提升,整个社会的温度和文明程度,也将迈上新的台阶。记者|应琛
本平台所发布信息的内容和准确性由提供消息的原单位或组织独立承担完全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