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社会 > 正文

独居,也能如此舒心!

日期:2025-10-28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她不想在余生里,成为女儿生活中的一个“甜蜜的负担”,一个需要被安排、被规划的附属品。她需要找回自己。
记者|陈 冰


  从养老院到社区,从家庭到大街小巷,独居老人的脸上写满了一份与时间抗衡的宁静。每当人们看见这些孤独又坚韧的身影,就会想到这背后究竟暗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正是这些不是大事的“小事”,牵动着亿万中国家庭的心。

  人老了,最重视的到底是什么?是儿孙绕膝的欢笑,还是夜深人静时那份独处的自在?

  当68岁的林苏坐在洒满晨光的阳台上,手捧一杯温热的开水时,她用坚定而平静的语调告诉我们,十年独居,不靠儿女、不找老伴的生活,真的能舒心自在。

  这十年间,她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是什么样的力量,让她能将旁人眼中的“凄凉”活成自己想要的“诗与远方”? 在林苏看来,人到老年,不一定非要追求所谓“标准答案”的幸福模式。无论是在热闹中找乐趣,还是在安静里品味人生,都值得被尊重和珍惜。

上图:独居老人也可以生活很开心。(图文无文)


解脱


  十年前的那个初春,乍暖还寒。像无数个平常的早晨,林苏早起为患病在床的老伴准备早餐。没想到,早餐刚端到床边,老伴突然陷入昏迷。十分钟后赶到的120急救车迅速把老伴送进了最近医院的重症监护室。

  上呼吸机之前,老伴短暂清醒了一下,留下了在这个世界的最后一句话:“我怎么又到这里来了。”很快,林苏眼睁睁地看到心跳监护仪上跃动的曲线渐渐变成了一条直线,没有告别,老伴就这样骤然离世。

  以前,凡事都要老伴做主的林苏,感觉生命里的主心骨一下子被抽走了,整个世界瞬间变得空旷而寂静。那段时间,她常常一个人坐在沙发上,一坐就是大半天,目光空洞地望着窗外,仿佛灵魂也跟着那个爱了一辈子的人一同远去了。女儿不忍看母亲如此消沉,处理完父亲的后事,便立刻将她接到了自己家里。

  以前,因为忙着照顾患病的老伴,她很少有时间关心女儿的生活,母女关系一度疏远。

  那段日子,现在想起来还像一场漫长的硬仗——老伴查出重病后的几年,她几乎把医院当成了第二个家,完全没有了个人时间和生活,最喜欢的旅游更是无从谈起。今天是常规检查,明天是突发并发症,后天又要调整治疗方案,她记不清自己在医院的走廊里来来回回走了多少趟,也数不清有多少个夜晚,她趴在病床边打个盹就当作休息。

  为了照顾老伴,她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熬粥熬汤,再匆匆赶到医院,晚上回到家,累得连脱衣服的力气都没有,倒头就睡。有好几次,她因为过度劳累差点晕倒在医院的楼梯间,幸好被路过的护士扶住。那时候,她满脑子都是“一定要让老伴好起来”,根本顾不上自己,更别说关心女儿的工作和生活了。

  正是那段频繁进出医院的日子,让她后来根本不想再踏进医院半步,哪怕是自己不小心被开水烫伤了脚,也不肯去医院治疗,而是硬生生在家自己涂各种烫伤药膏,用了半年时间才让脚面长出新肉来。

  和女儿一家同住的日子,彼此充满着照应,却又到处都是别扭。女儿是好意,但这份好意却带着令人窒息的控制。早餐必须喝牛奶,因为“有营养”;晚上九点必须睡觉,因为“要规律”;电视遥控器永远被调到他们认为“适合老年人”的养生频道。

  这种无微不至的“关爱”,像一张温柔的网,密不透风地将她包裹起来,让她喘不过气。她感觉自己不像个长辈,倒像个需要时刻被看管的孩子。她失去的不仅是老伴,还有对自己生活的主宰权。在一个辗转难眠的深夜,林苏终于想明白了。她不想在余生里,成为女儿生活中的一个“甜蜜的负担”,一个需要被安排、被规划的附属品。她需要找回自己。


自由


  刚回到熟悉的社区,邻居的关爱和背后闲言碎语让林苏难受了好一段时间。在大多数人的观念里,儿孙绕膝、三代同堂才是晚年幸福的标配,而她,选择了一条看似离经叛道的路。最让她难受的,是一次家庭聚会。女儿的大伯当着所有亲戚的面,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对女儿说:“你也是,怎么能让你妈一个人住?传出去还以为我们老陈家的人不孝顺呢!”

  在那一刻,林苏没有选择沉默。她放下筷子,环视了一圈众人,缓缓开口,声音不大,却字字清晰:“大哥,我女儿是个孝顺孩子,我觉得,孝顺不是把老人拴在身边,而是尊重她的选择。””

  她深吸一口气,说出了那句让在场所有人哑口无言的话:“自由是老年最贵的资产。”

  林苏没有想到,所有的自由,都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

  独居生活中面临的挑战,比想象中来得更为密集和琐碎。

  过去几十年,家里的饭菜一直是老伴在操持,她只负责打下手。独居的第一天,她想简单煮个面条,结果却发现煤气灶怎么点火都打不燃。一通电话求救下来,急急忙忙去超市买来电池换上,依然无解,最后只能就着开水啃了个冷馒头。

  晚上,想看会儿电视,却对着几个功能复杂的遥控器发呆,怎么也调不出想看的频道。夜深人静时,那种被无能和挫败感包围的滋味,让她第一次对自己的决定产生了动摇。

  第二天清晨,晨光透过窗帘的缝隙,在林苏家卧室的五斗柜上投下一道细长的光斑,阳光正好洒在老公的照片上。林苏骨子里不服输的劲头一下子被激发了出来——“不能就这么认输”!

  她开始像个小学生一样,从头学起。她向女儿请教怎么用手机App,在里面找到了无数看上去非常简单易上手的菜谱,对着上面的图文一步步摸索。很快,她就从做饭小白变成了家常菜达人。当女儿一家过来探望,她把一盘色香味俱全的家常菜端上桌时,那份简单的成就感,比吃任何山珍海味都来得香甜。

  “每一天都像在和自己重新认识。”林苏开始享受这个过程。她学会了用手机查生活小窍门,学会了使用导航软件,去哪里再也不用问女儿了,她甚至学会了打车软件,开始自己预约打车出行。生活中的每一个小问题,都成了她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变故来得有点突然。那天林苏上完摄影课,想着去超市买些鸡蛋,走到小区门口的斜坡时,脚下突然一滑,整个人重重地摔在地上。膝盖传来一阵钻心的疼,她想站起来,却怎么也使不上劲,手里的相机包掉在地上,镜头盖摔开了,镜片上沾了一层灰。路过的邻居看到了,赶紧帮她拨通了女儿的电话。

  那天女儿把她送到医院,拍了片子,医生说膝盖骨裂,得卧床休息一个月,不能下床走动。

  晚上女儿在客厅铺了张折叠床,守在她身边。

  那天晚上,女儿跟她说了很多心里话,说自己其实很想和母亲多在一起相处相处,只是工作实在太忙,还要照顾两个上学的孩子,总也抽不出时间来。

  第二天女儿请了护工,是个四十多岁的大姐,手脚麻利,说话也温和。但女儿还是每天下班就过来,和老妈聊聊天,晚上还会读旅行杂志给她听。“妈,你看这篇写新疆的,等你好了,咱们一起去喀纳斯,我陪你去看湖。”林苏靠在枕头上,看着女儿认真读杂志的样子,突然觉得心里暖暖的,好像过去那些若即若离的距离,都在这些细微的照顾里,慢慢消失了。

上图:徐房物业的助浴员来到凌云新村131号侯阿姨家,进行助浴服务。图为助浴员对助浴用品进行消毒。摄影/刘歆

自在


  随着独居生活步入正轨,林苏的脸上笑容越来越多,精神状态也越来越好。

  七点半,林苏吃完早餐,收拾好碗筷,便开始准备上午的活动。每天上午她要去附近的公园打太极。换上一身浅灰色的太极服,背上装着水杯和毛巾的布包,林苏锁好门,慢慢走下楼。

  走到公园门口,就看到一群穿着太极服的老伙计在等候。“林苏,你可来了,就等你呢!”说话的是李玉梅,她和林苏是多年的好姐妹,两年前,李玉梅的老伴也因病去世了。两个同样经历过丧夫之痛的人,成了彼此最坚实的依靠。

  两人跟着太极老师的节奏慢慢舒展身体,清晨的阳光洒在她们身上,柔和而温暖。打太极的间隙,她们聊着最近的旅游计划——下个月,她们要一起去云南,看看大理的洱海,逛逛丽江的古城。“还记得咱们年轻的时候,总说等退休了就一起去旅游,结果忙着照顾家里,一直没成行。” 李玉梅感慨道。林苏笑着说:“人生没有最好的年龄,只有最好的心态,咱们得用喜欢的方式过好每个日升日落。”

  上午十点,太极课结束,林苏和李玉梅一起在公园散步。她们聊起各自的生活,聊起孩子们的近况,也聊起对未来的期许。“前几天有人给我介绍老伴,我拒绝了。” 林苏说,“我现在有花草做伴,有书本为友,想什么时候吃饭就什么时候吃饭,想什么时候睡觉就什么时候睡觉,这种随心所欲的掌控感,对我来说,比身边多一个人更重要。”

  林苏说自己作为一名独居十年的老年女性,不是对感情失望,而恰恰是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对她而言,高质量的独处,远胜于低质量的陪伴。“人活一世,最大的幸福不过是成就自己想要的生活。”

  林苏说,当人老去,是该更有尊严地独立生活,还是顺理成章地依靠子女。这似乎成了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

  这不仅仅是老年人必须作出的一项选择,更是一场与自我、与世俗观念的深刻对话,是对晚年生活方式的一次勇敢探索。记者|陈冰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