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社会 > 正文

独居老人之困

日期:2025-10-28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上海该如何解决大都市人口养老问题?特别是在中国,作为早在40年前就率先进入老龄化的大都市上海,如何探索独居老人之困,其实也是在给全国各城市进行探路!
主笔|姜浩峰


  年近八旬的江先生遇到了一件麻烦事。家里阳台晾衣架突然坏了——从吊顶处破损砸落下来。他想看看究竟什么原因,自己是否能修理,于是循例搬了一只方凳,爬上方凳,准备看个究竟。哪知道脚底打滑,突然摔倒。体重170斤的人,就这么直接摔地上。一阵生疼,甚至无力站起。

  好在江先生意识还清晰,初步判断自己没有骨折。天气尚热。他在地上歇息了约半小时,才艰难地回到床上。再之后,晚饭也顾不上吃,忍痛休息了一宿。第二天、第三天,他都没有下楼。直到第四天,方才挪着步子到街道医院看病。

  独居的江先生为何没有通知儿子自己摔伤之事?“忙,他工作比较忙。”直到儿子周末探视,才了解到这一情况。而在三个星期以后,当江先生身体有所恢复以后,在社区找到维修工人,仅仅花了20元就帮助他修好了晾衣架。“人老了,不服不行。以后遇到问题先求助社区,总有办法解决。”这是江先生的总结。

  近日,2024年上海市户籍老年人口、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工作有关综合统计信息发布。数据显示:上海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577.62万人,占总人口的37.6%;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86.00万人,占总人口的5.6%。2024年末,上海市“纯老家庭”老年人数179.34万人,其中80岁及以上“纯老家庭”老年人数32.43万人;独居老年人数33.62万人,其中孤老人数2.74万人。

  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上海该如何解决大都市人口养老问题?特别是在中国,作为早在40年前就率先进入老龄化的大都市上海,如何探索独居老人之困,其实也是在给全国各城市进行探路!

上图:独居老人现象在大都市越来越普遍。


养老的多元需求


  “上海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已经进入老年期。从2013年起,上海市新增老年人口中的80%以上为独生子女父母。一对夫妻要同时赡养四位老人照顾一个孩子,因为忙于工作而无法照料父母的现象将越来越普遍。” 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周海旺研究员如此向《新民周刊》记者解读。

  比起上一辈老人大多数认可居家养老,独生子女父母中,不少人意识到了居家养老的困顿之处。周海旺称,据2019年上海社科院《上海市养老需求调查》,在今后希望的养老方式中,83.0%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和社区养老,8.5%的老人选择机构养老。然而,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希望机构养老的比例逐步上升,其中,80岁以上老人选择机构养老的占到12.2%。周海旺说,2020年上海市常住老年人口中生活不能自理的比例约3.2%,到2025年,预计常住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680多万人,其中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老人将达到21万多人。

  而与此同时,独生子女的父母进入老年期后发现,他们与上一辈相比,有不同之处。上一辈父母一般是多子女家庭。家中子女可以轮流照应父母。然而,独生子女面临的情况与上一辈不同。他们也许膝下有一个子女,或者在二胎政策开放后有两个子女。除了要抚养子女以外,他们往往面对夫妻双方四位父母。

  “我就怕父母与公公、婆婆四个人中有两个同时生病甚至住院,这实在忙不过来。”白领钟女士告诉记者,“毕竟我儿子在读初中,正面临明年中考。各科老师天天在钉钉群里轰炸,我已经应接不暇。如果有一个老人生病,我们夫妻两人还能应付应付,如果两个老人同时生病,加上我和先生都有工作,一天24小时怎么够用?”钟女士之后还透露,由于自己的表弟前几年出国工作,姑妈、姑父两个老人也时常需要她去探视。钟女士人到中年,近期单位体检发现几个指标都不太正常,或者处于正常与不正常之间。“哪里有空去医院检查。哎,烦。”钟女士说。

  周海旺告诉记者,类似于钟女士和她家人所遇到的情况,不是个案。但并非完全无解。“如果加大政府购买力度,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紧急救援等模式,以满足养老的多元需求,或许能有助于满足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需求。”

  周海旺说,“比如鼓励优秀的社会机构跨地区连锁经营,积极探索超大城市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融合发展的路径。”亦有专家称,养老行业可算是一个服务行业,面对着愈来愈庞大的群体,需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力量来调节供需,政府所要做的是规则、准入标准的制定,以及事中、事后监管。


助餐、助医、助洁


  据《上海市老年人养老需求调查》,上海市老年人对多项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都有不同程度的需求,其中助餐(36.4%)、助医(35.6%)、助洁(35%)是最迫切需要的三项服务,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除应急服务、法律咨询服务、助浴外,老年人对各项服务的需求都呈上升趋势,其中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对助餐、助医、助洁需求的比例都超过了40%。

  纵观上海市区各街镇的助餐情况,总体上来说已经铺开,位于徐汇区天平路137号的天平路街道新里137社区长者食堂、陕西南路550弄17号的550屋里厢社区长者食堂等,餐品都颇有特色。比如天平社区食堂不仅主食、热菜、凉菜、汤品、小吃品种丰富,还有专门针对老年人、“三高人群”的专属菜品。

  普陀区曹杨新村、长征镇等的社区食堂,则在养老送餐车上不断推陈出新。以长征镇为例,今年7月起,从原有的位于真光路798弄新城社区食堂提供养老送餐服务,扩展为增加怒江社区长者食堂、梅川社区长者食堂订餐服务。记者在位于梅岭北路1211号梅川党群服务中心二楼的梅川社区长者食堂看到,在饭店,用餐者不少。而与此同时,工作人员称,只需在微信小程序点开“长者助餐”,或者扫描二维码,就能坐等热乎饭菜送上门——有专门的工作人员骑专门定制的养老送餐三轮车送餐到社区。

上图:黄浦区五里桥街道社区长者食堂为老人们提供优惠餐食。摄影/周馨

  在社区诸多餐饮门店提供外卖服务且各大平台外卖小哥送餐速度飞快的情况下,还要提供社区食堂“长者助餐”服务?

  以目前一般人点外卖的经验来看,社会餐饮中确实不乏营养周全的食物,但也有不少重油重糖的重口味餐饮,甚至还重辣——与上海普遍的老年人口味不同,且于老年人健康不利。因此,一些办得较好的社区食堂,特别在“长者助餐”环节精挑细选符合老年人口味的餐食并送餐上门。但亦有另一些情况,比如一些区的一些街镇,将社区食堂挂靠在一些社会餐饮门店,甚至挂靠在一些地方特色明显的餐饮店。价格并不比其他社区食堂贵,但老年人反映,主要问题出在菜品口味麻辣,或者较咸。这样的店家,自然是无法提供“长者助餐”服务的。

  这些社区食堂往往处于郊区的街镇,其养老送餐服务之所以无法达成如市区一般标准,与许多因素有关。比如总体上资源无市中心街镇那般完备。但郊区街镇的域内面积又往往比市区大,商业也没有市区发达。独居老人居家养老,往往在买菜、购物、用餐等环节,遇到更多困难!如何解决?有独居老人呼吁,能否让市区一些社区食堂与郊区社区食堂多多进行业务交流?互相取经?

  记者调查发现,与社区食堂、“长者助餐”类似,在社区助医、助洁等方面,也存在各社区间值得互相取经之处。目前在上海,更多需要帮扶的是一些独居老人。其数目远超孤老。江先生在摔伤前,曾到社区问询是否可以享受助洁服务。“社区工作人员问我,‘你家里有子女吗?’。我回答说,有子女的。然后社区工作人员表示,有子女的老人无法享受到本社区的助洁服务。”江先生说,“我就一个儿子,一年忙到头,他确实也没精力帮我经常打扫。我也到周围保姆介绍所去看,似乎现在很难找到合适的清洁阿姨。如果社区出面寻找,价格稍微高些,我觉得也比保姆介绍所靠谱一些。”

  记者从相关公开数据了解到,2024年,上海市长护险居家照护服务达353.50万人次;享受养老服务补贴居家上门照护一级服务达38.75万人次;政府购买服务的应急救援呼叫覆盖人数约40.75万人。但这些主要涉及孤寡老人。而独居老人就很难享受到。家中有子女,但这子女是人到中年的独生子女,无力过多照顾老人。与此同时,独居老人本人也不愿意长期与子女同住,而希望与子女家庭经常互相探视却分开居住。这似乎是沪上多年来形成的一种常态。在此情况下,一些老人又希望社区甚至政府出面来协调养老服务。

  有专家提示,通过诸如老年协会等组织帮助介入,而使得市场化养老机构、助养机构更多参与到社区老年服务中来,而子女方面如果能提供更多的赡养经费支持,或许是解决独居老人之困的模式。


邻里关爱仍需要



上图:老年人体验AI数字之乐。摄影/刘歆


  江先生说,自己摔跤后,自感没有骨折,意识清醒,所以没有去惊动旁人。“如果摔了以后,自感骨折的话,也许我会立即通过手机微信通知儿子。其实我也有社区书记的微信,或者楼上楼下隔壁邻舍的微信,其实也能联络。”

  江先生称,前几年社区微信群建立以后,也逐渐认识了同一栋楼的邻居们。之后,凡是楼上楼下有哪家人家房子卖了、哪家有新住户进来,他都特别关心。因为感受到了邻居互相帮助的作用还是很明显的。

  摄影师季炜煜告诉记者,他的父亲长期居住在浦东某新村,不愿意搬离。原因很简单,长期住在这个小区,有感情了。哪怕去高档商品房小区,对周边情况不熟悉,住着就不舒服。更让老季感觉欣慰的是,新村里除了老邻居互相照应以外,一些“沪漂”青年租住小区,或者买下一室一厅或者两室一厅。他们中不少人挺热心的,乐于帮助社区老人。而老人们也乐于向他们介绍上海传统民俗文化等等。季炜煜称,以他家的经历来看,如果有更多社区能够出面帮助搭建新型邻里关系,则一些独居老人所遇到的临时性困难,似乎能得以较好解决。主笔|姜浩峰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