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话语体系的传播生态与协同路径
在全球化和数字化交织的语境下,城市对外传播已从单向宣传,转向多元主体共建话语体系的复杂实践。随着上海对外开放水平的进一步提升,访沪的国际旅客数量日创新高,上海市民也自发积极参与城市传播,如武康路豪车“炸街”、外滩直播等,以期望通过展示物质财富符号来提升上海国际形象,但此举却消解了城市文化的深层内涵,甚至带来了负面效应。可见市民对于积极参与城市国际传播具有美好愿景,但在操作层面出现了“着力点盲点”。一方面,市民通过短视频等社交媒体参与城市形象建构,能够以真实、细腻的视角呈现城市肌理;另一方面,碎片化、娱乐化的表达也可能消解文化深度,甚至加剧国际误读。这种现象暴露出不同传播主体在价值认知、传播逻辑与文化认同上的错位。
网络社会中,城市形象的塑造不再局限于单向输出,而是逐渐演变为多元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协同生成过程。构建一套包容性强、协同度高的国际传播话语体系,成为上海突破“流量陷阱”、传递真实城市精神的核心命题。
城市话语体系传播生态的三重矛盾
城市国际传播的话语体系,核心在于通过规则设计、资源互通与意义共享,将城市的历史底蕴、当代活力及未来愿景转化为具有全球共鸣的叙事符号。市民是城市话语鲜活的传播主体,豪车“炸街”通过物质炫耀快速积累关注,形成传播热点,而官方传统文化叙事因内容缺乏吸引力而逐渐边缘化,体现出对流量预判的错位,反映了城市话语体系建设过程中的三组传播矛盾。
“流量经济”与“文化深度”的矛盾
社交媒体的算法机制天然倾向于感官刺激与情绪动员,导致“流量经济”与“文化深度”的二元对立。城市形象的出圈往往以“奇观”媒介景象出现,比如重庆8D魔幻景观、淄博烧烤、上海豪车“炸街”等现象,因符合短视频平台的流量规则而成为爆点。市民在对外传播中将“民族自豪感”简化为物质实力的展示,本质是以西方消费主义标准反向定义本土价值,陷入“自我东方化”的陷阱,而外滩建筑群的历史叙事、海派文化的融合特质等精神内核却被边缘化。这种矛盾揭示了传播技术革命的双面性,不仅造成本土市民的认知错位,更可能加剧国际社会对上海的误读。
“宏观国际形象”与“具象化叙事方式”的矛盾
国际传播中的城市形象工程往往强调开放包容、文化自信等宏观叙事,“海派精神”往往因缺乏具象载体而难以被感知。同时,市民自发的传播行为则倾向于具象化、碎片化的表达,无法形成系统化传播合力。当武康大楼沦为豪车直播的背景板时,建筑承载的中西文明对话史被消费符号覆盖,正是这一断裂的缩影。也造成了国际游客对上海的认知往往止步于“金融中心”或“东方巴黎”的标签,而忽略其市井烟火与历史纵深。
“国际对话空间”与“城市本土表达”的矛盾
在全球化语境中,“国际对话空间”与“城市本土表达”的矛盾,本质上体现了西方主导的传播秩序下的文化权力不对等。西方话语霸权通过媒介规则、审美标准与价值预设,塑造了一套“国际通用”的传播范式,迫使城市在对外传播中面临两难选择:要么自我异化为符合西方想象的“他者”,要么因文化隔阂被排除于国际主流舆论之外。上海作为中国最具国际化的城市之一,其海派文化的传播困境深刻揭示了这一结构性矛盾。例如,Instagram、YouTube等社交平台的算法推荐机制偏好西方视觉审美,高楼林立的现代都市、奢侈品消费景观或异域风情的“东方奇观”与上海捆绑在一起。迫使海外平台上的上海文化过度被物质符号框限,其背后中西文明碰撞、文化历史深度被消解。
上海国际话语体系协同传播的路径优化
协同的本质,在于对多元主体独特性的尊重与赋能。在复杂的传播生态之中,构建以市民参与为核心的协同对外话语体系,需要通过传播赋权、意义连接、价值升华三重策略。将多元主体间的传播能量转化为系统性传播力,在碰撞中寻求共识,在差异中创造共鸣。
传播赋权与文化自觉同频,建立城市传播的底层逻辑
促进平台流量规则与市民传播赋权协同,让算法为文化赋能。社交媒体的流量逻辑与城市文化深度的失衡,是当前最显性的矛盾。市民群体则需在表达热情中培育文化自觉,避免让城市精神沦为流量游戏的牺牲品;平台企业应承担起算法伦理责任,在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守护文化价值。
平台算法天然追逐眼球效应,不仅误导了市民的关注重点,还导致物质符号泛滥而精神内核失语。为此,需要市民保持文化自觉,具有识别优秀城市文化的能力,使其传播行为不止于个体自发的碎片化传播,而是在对外传播中与文化自觉同频。通过精准对接平台的流量规则,发挥官方发布与个体表达的合力,建立话语传播的协作逻辑,引导市民将民族自豪感与城市建设成果、精神文化底蕴等正面内容连接起来。同时,有关部门可以开放外滩历史影像、石库门建筑档案等公共资源库,鼓励市民二次创作,并通过官方渠道整合优质内容,形成“文化深度”与“流量热度”的双向赋能。
个体叙事与城市精神共振,编制城市话语的意义网络
宏观叙事需借力微观表达落地,促进个体叙事和城市精神之间形成文化共振,是构建城市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关键。碎片化、感性化的个体传播行为,只有嵌入到更大的城市叙事体系中,才能真正形成系统性的影响力。在全球城市品牌塑造中,成功的案例往往依赖于将个体叙事有机融入城市的宏观叙事体系,使市民的日常生活经验成为传播城市文化的窗口。例如哥本哈根政府鼓励市民分享自行车通勤、环保生活等个人故事,形成全球对其“宜居城市”形象的认知;新加坡Arts for All计划使文化活动走进社区和学校,在当地人内部首先形成文化认同,提升市民对文化的认知和参与度,由内而外推动文化产业转型。
文化生产与价值符号对齐,重申城市对话的全球实践
打破西方话语霸权的关键,在于以创造性表达重构对话规则。城市话语体系不仅是信息传递,更是价值塑造。顶层规划与城市内核协同,是文化生产与价值符号对齐的保障。在全球城市竞争格局中,上海需要明确其核心价值符号,并通过文化生产体系将符号具象化,使其成为国际受众可识别、可感知、可传播的文化资产。借鉴纽约时装周、巴塞尔艺术展等城市文化活动的辐射,上海可推动“海派文化节”“科技艺术周”等,使其成为全球文化关注点。同时也要从空间上与文化符号充分互动,武康路、多伦路等历史街区可打造“文化第三空间”,利用AR技术触发历史人物虚拟对话,或举办非遗工坊体验活动,让国际游客在参与中理解文化内核。更深层次上,可以通过国际组织与学术联盟,推动“多元现代性”理念纳入全球城市评价体系,重新定义本土特色与全球价值的共生关系。
结语
城市话语体系协同传播的本质,是对市民文化主体性的尊重与激活。政府部门从“管理者”转为“服务者”,开放资源、搭建平台;市民从“围观者”变为“共建者”,在创作中培育文化自觉;平台企业平衡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守护算法伦理、平衡文化价值——彼时,多元主体的能量方能汇聚为城市精神的共振,城市形象才能真正超越符号层面的纷争,成为凝聚共识的精神坐标。
(作者:史金铭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后)
【本文系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上海数字化话语体系的国际传播战略与理论建构研究”(2024VQH055)阶段性成果。】
本平台所发布信息的内容和准确性由提供消息的原单位或组织独立承担完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