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氪科技创始人惠志峰亮相哈佛论坛:以技术普惠推动自动驾驶技术平权
2025年4月,在哈佛大学举办的第二十八届哈佛中国论坛上,一句“我们希望通过发展尽最大可能”,将现场目光聚焦到了台上年轻的中国创业者惠志峰身上。
作为90后独角兽智能底盘创业企业利氪科技的创始人兼董事长,他此行向现场的与会嘉宾传达了一种新态度:既强调硬科技创新,更强调商业落地的伦理与社会责任。
他明确表示:“智能安全技术不该只是高端车的配置,它应成为每一辆汽车的基本保障。”言辞背后,是惠志峰和利氪科技一直在践行的理念——做难而正确的事,用技术普惠推动科技平权。

图(右起):利氪科技创始人兼董事长惠志峰、闻泰科技、安世半导体董事长、首席执行官张学政、强脑科技创始人、首席执行官韩璧丞、猎豹移动董事长、首席执行官傅盛
智能底盘硬科技重塑一智驾核心领域”
线控底盘,过去并不常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但它被称作“智能汽车的运动神经”,是自动驾驶能否安全实现的关键一环。
这个领域长期由国际零部件巨头主导,国产供应商几乎无迹可寻。2021年,惠志峰成立利氪科技,带领一群深耕底盘控制系统多年的行业“老兵”,切入这块技术难度极高、市场信任门槛极高的领域。
在创立仅一年半的时间内,利氪科技便实现了行业首个液压解耦线控制动系统(DHB)的量产,并快速推进集成式智能制动系统(IHB)的大规模装配。2024年,公司IHB系统已被奇瑞、赛力斯等30多个车型定点采用,产品在多个车型实现大规模量产,市占率稳居国内线控制动市场第一梯队。
根据《汽车》数据,利氪科技是唯一进入线控制动One-box方案装机量前三的自主科创企业。这不是一次“逐步优化”,而是一次“平台式跃迁”。
从外企到自主创业,他用三段经历积累了技术与产业战略力
惠志峰毕业于帝国理工学院,职业起点选在了汽车零部件巨头博世集团,负责中国区底盘控制系统业务,随后进入头部自动驾驶企业负责从0到1的商业化落地,成功推动公司完成IPO上市。
他深知,“软件”或许能让汽车智能起来,但没有“底盘控制力”,就没有安全与规模化的基础。
于是2021年,他组建利氪科技,从线控制动切入,希望通过创新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卡脖子”技术的自主可控。在核心团队组建上,他带领22位有十年以上实战经验的资深技术专家,搭建出覆盖研发、测试、制造、销售、供应链的全栈体系。

技术普惠与产业战略背后,是对“商业向善”的笃定
在哈佛论坛上,惠志峰的发言不仅限于技术,他多次提到企业的社会责任。他认为:技术创新的最终目标不只是壁垒,而是“让安全成为所有人的保障”。
他认为技术创新不是炫技,而要做实事。并且强调,技术型公司真正的护城河,是交付质量、安全可靠与持续进化能力。
“哪怕我们研发的制动系统成本降低了5%,也能让更多经济型车型搭载真正有用的安全科技。”
这套理念,也体现在利氪的核心研发节奏中:产品首先保证安全、稳定性,然后再通过供应链整合与架构创新,持续实现技术性降本增效。
利氪科技背后的商业逻辑,远不止一两项爆款技术。
作为国内少数具备线控制动One-box系统量产能力的企业,利氪正在构建智能底盘的完整平台,包括线控制动、线控转向、底盘域控制器等板块。它的目标不是“零部件供应商”,而是“系统级智能底盘解决方案提供者”。
在资本端,利氪科技目前已完成C轮融资,累计近20亿元,获得了一众头部机构支持,并得到多地政府战略基金加持。
随着智能汽车产业进入深水区,核心零部件的自主可控已从“战略倡议”走向“结构实绩”。惠志峰和他的团队,正是在这条“看不见”的技术战线上,完成真正意义的突围。
结语:硬科技的创业者,也该有温度与愿景
“线控底盘,是技术,也是责任。”
“我们相信再高的技术,也应该服务更广泛的人群。”
“越难做的事,越值得坚持去做。”
这是惠志峰在哈佛的现场的主张,也是利氪科技坚持的路径。
他不是在讲一个“创业神话”,而是在构建一个基于中国本土能力、兼具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底盘体系。
未来的汽车竞争,不只是产品拼颜值、拼品牌,而是在真正决定安全与智能边界的技术点上争夺主导权。
而惠志峰和他带领的利氪科技,已经走到了这场竞赛的前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