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华永道发布 2025 年香港上市公司 ESG 调研报告 聚焦三大专题给出优化建议
近日,普华永道正式发布《2025 年香港上市公司环境、社会与管治报告调研》。这是普华永道连续第九年对香港上市公司 ESG 报告展开调研,报告聚焦气候信息披露、ESG 管理体系及中国企业出海 ESG 挑战三大专题,同时从四方面提出 ESG 优化建议,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方向。
此次调研背景与香港联交所 ESG 规则演进紧密相关。自 2013 年推出《ESG 报告指引》后,联交所持续完善 ESG 框架,2024 年 4 月发布相关咨询总结,将《ESG 报告指引》修订并更名为《ESG 守则》,明确其强制性,该守则于 2025 年 1 月 1 日或之后的财政年度生效。
调研对象为已刊发 2024 财年 ESG 报告的香港上市公司,普华永道按恒生行业分类系统的 12 个一级行业抽样。样本企业上市时间分布为:5 年以内占 41%、5-10 年占 11%、10-20 年占 29%、20 年以上占 19%;恒生多类指数成分股入选,如恒生 ESG50 指数 54.0%、恒生可持续发展企业指数 66.7% 等。
在气候信息披露专题,香港联交所要求上市公司按 “管治 - 策略 - 风险管理 - 指标及目标” 四大支柱框架披露,且分阶段实施强制要求。2025 年 1 月 1 日后财政年度,所有企业需披露范围 1 和范围 2 温室气体排放;2026 年 1 月 1 日后,大型股全面披露,非大型股可 “不遵守就解释”。调研显示,86% 样本企业披露董监高气候相关职责,70% 将气候风险管理纳入整体流程,82% 披露气候对业务的影响,41% 披露范围 3 碳排放数据,75% 制定并监察气候目标进度。
关于 ESG 管理体系,ESG 管理已从 “加分项” 变为 “必答题”。67% 样本企业有 ESG 战略,63% 有纲领性管理制度,88% 制定非气候相关 ESG 目标且 84% 披露进展,83% 有 ESG 风险管理机制,但仅 39% 将 ESG 管理成效纳入高管薪酬考核。企业需推动 ESG 管治从 “合规披露” 向 “战略融合” 转型。
中国企业出海面临数据质量、标准适用等 ESG 挑战。香港上市公司满足联交所 ESG 要求的过程,可视为应对全球监管的 “模拟考”,其符合规范的 ESG 报告是出海 “信任通行证”。调研中,61% 样本企业参考 GRI 准则,40% 使用 TCFD 框架,22% 参考 ISSB 准则披露 ESG 报告。
报告还给出四大优化建议:应对气候变化需建专门管治架构、强化战略分析、落实碳排放核算;构筑 ESG 根基要打造融合管治架构、实现 ESG 绩效管理等;企业出海需对标国际标准、拓展品牌影响、内化文化价值;赴港上市企业应尽早建立 ESG 体系,按相关维度披露。
当前,全球 ESG 监管趋严,披露从自愿转向强制。ISSB 准则推动可持续发展报告与财务报告同等重要,香港也衔接该准则推出相关报告准则。普华永道将持续跟踪分析,助力企业优化 ESG 实践,实现从合规披露到价值创造的进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