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生活 > 正文

深夜被“反刍思维”困扰?3个方法帮你关掉大脑“深夜剧场”

日期:2025-11-12 【 来源 : 半岛网 】 阅读数:0

  当城市最后的霓虹熄灭,万家灯火归于沉寂,属于你的“深夜剧场”却刚刚开幕。脑海中的思绪如脱缰的野马,思虑间,翻来覆去,毫无睡意……

  根据《2025年中国睡眠健康调查报告》显示,我国48.5%的成年人正经历入睡困难、夜间易醒等睡眠困扰,其中女性比例显著高于男性,65岁以上人群失眠发生率高达73.7%。当前,睡眠障碍问题日益凸显。尤其在快节奏的生活与数字化浪潮冲击下,失眠已从个体问题演变为普遍的社会现象。

  失眠,不只是“睡不着”那么简单

  从医学角度看,失眠是指尽管有合适的睡眠机会和环境,依然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感到不满足,并导致日间功能障碍的一种主观体验。它主要表现为:

  入睡困难:上床后超过30分钟无法入睡。

  睡眠维持障碍:夜间醒来次数≥2次,且难以再次入睡。

  早醒:比往常醒来的时间提前至少1小时,且无法续睡。

  日间功能障碍:第二天感到疲劳、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易怒。

  短期失眠可能与应激事件(如比赛兴奋、工作压力)有关,但若持续超过三个月,则可能发展为慢性失眠,会显著增加焦虑、抑郁、高血压、糖尿病及免疫力下降的风险。

  什么原因让你的大脑深夜仍处于“兴奋”中

  蓝光与电子“鸦片”: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屏幕发出的蓝光会强力抑制褪黑素(被称为掌管睡眠节律的“钥匙”)的分泌。睡前刷短视频、看剧,无异于在告诉大脑:“天还亮着,别睡!”

  压力与“反刍思维”:年关将至,业绩考核、年终总结、人情往来,各种压力汇聚。夜晚的安静环境为“反刍思维”提供了温床——反复咀嚼负面事件和情绪,让大脑持续处于应激状态,如何能安眠?

  不规律的作息:成年人反复熬夜追剧、孩子天天熬夜写作业、职场人习以为常的熬夜加班,这些都会导致作息的不规律,时间长了就会彻底打乱人体的生物钟,导致失眠的发生。

  饮食与生活方式:晚餐过饱、睡前饮用咖啡或浓茶、缺乏运动等,都是偷走睡眠的“惯犯”。

  破局失眠,科学干预三步走

  生活“断舍离”:睡前1小时远离电子屏幕,避免蓝光抑制褪黑素的分泌;18点后不碰咖啡、浓茶。相反,适度的运动(如瑜伽、慢跑)和正念冥想能有效缓解焦虑,帮助身心进入放松状态,改善睡眠。

  心理调节:对压力性失眠者,“睡前10分钟书写焦虑清单”可降低30%入睡难度。若自我调节无效,认知行为疗法(CBT-I)是国际推荐的一线方案,有效率达70%。

  药物干预:一些中成药在改善失眠方面疗效显著,安全性良好,如近年上市的创新中药益肾养心安神片,既能益肾健脑(补肾填精、化髓充脑以固元神之本),又可养心安神(补血养心、清心活血,以助识神之用)。临床研究显示,该药可提高患者睡眠质量,不仅能改善早醒、易醒等夜间睡眠症状,还能改善日间功能障碍,如疲乏、头晕、健忘、心悸、腰膝酸软等症状,为失眠患者提供治疗新选择。

  亲爱的“失眠星人”,不妨从今晚开始:调暗卧室灯光,放下手机,给身体一个重启的机会。愿每一个夜晚,你都能与安心为伴,一觉到天明。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