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中国@上海杨浦2025年成果交流活动”成功举办,共绘“数智杨浦·链动未来”新蓝图
2025年11月5日,以“数智杨浦·链动未来”为主题的“科创中国@上海杨浦2025年成果交流活动”于上海人民城市实践展示馆隆重举办。本次活动由杨浦区科学技术协会、上海技术交易所、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联合主办,上海市科技经济融合发展学会协办。活动汇聚了高校院所、科技企业、投资机构等各界代表,共同探讨科技创新成果,谋划区域创新发展的新路径。
杨浦区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王鋆在致辞中指出,近年来,杨浦区在科技创新领域成效显著。通过构建以技术券商为核心的全链条服务体系,已设立12家特色样板间,完成219项技术交易,总成交额近10亿元。他表示,今年重点推进的概念验证技术券商模式,有效打通了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关键环节,系统推动了高校原创技术的产业化评估与转化。目前,全区已建成39家院士专家工作站,形成了覆盖创意设计、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的创新矩阵。
上海技术交易所总裁颜明峰在致辞中表示,过去五年是上海技术交易所体系化发展的重要时期,通过构建规范化、市场化、国际化、专业化的技术交易生态,在平台搭建、模式创新、资源整合等多个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围绕杨浦区重点产业发展需求,上海技术交易所创新推出微短剧交易专板、绿色低碳产业专板等一系列特色服务平台,为区域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未来,将持续深化技术券商服务体系,助力杨浦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活动现场,复旦大学金亚秋院士作了题为《未来信息产业前沿:空天电磁信息智能感知的研究与应用》的主旨演讲,分享了该领域的前沿动态与研究成果。金院士从经典物理学至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脉络予以系统阐述,指出当下正处于信息智能时代新科技革命的前沿,着重介绍了其团队在新型雷达系统、微波视觉人工智能等领域所取得的突破性研究成果。其中,高轨雷达系统达成了对运动目标的长时间持续观测;微波视觉技术通过对神经网络进行优化,将目标识别时间由小时级缩短至分钟级,这些成果在实际应用中彰显出显著优势。此外,他还分享了行星雷达遥感方面的最新进展。
随后举行的复旦大学院士工作站授牌仪式,由杨浦区科协党组书记范捷向复旦大学化学系党委书记马蔚纯授牌。该工作站将聚焦人工智能赋能的化学动力学研究,积极推动AI for Science范式变革,为上海科技创新核心竞争力注入新动能。
专题分享环节,上海技术交易所发布了《上海杨浦区域技术要素分析及重点产业图谱报告》,从技术要素多维度展开分析,通过对海量数据的细致梳理和深度挖掘,清晰地勾勒出杨浦区域技术要素的现状与特征。在重点产业图谱部分,聚焦于杨浦区具有发展潜力和战略意义的产业,如在线新经济、绿色低碳等,从创新链和产业链结合角度,分析产业链上的关键节点和薄弱环节,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分享了概念验证与技术券商的创新实践案例,体现了东部中心在推动技术成果转化方面的积极探索,同时充分发挥技术市场核心枢纽的作用,通过创新服务模式和业务机制,实现技术与产业的高效对接,也为行业内的技术转移机构和相关主体提供了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参考范例。
瑞安业务发展战略及创新战略生态部门深入探讨了大学路从“网红路”向“科创街区”转型的实践经验,展示了城市更新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的鲜活范例。分享过程中着重指出,通过构建“产业生态 + 社区生态 + 生活方式”三要素融合的创新模式,着力打造具有上海特色的知识型社区创新典范,促使创新在街区的各个角落自然孕育,为科创人才提供全方位的工作与生活体验。
下午举行的技术项目路演环节,六个科技创新项目依次亮相,充分彰显了杨浦科技创新的蓬勃生机。济声科技所推出的AI手语大模型,凭借高精度动捕与3D数字人翻译技术,达成了全球多语言手语的实时互译;华东师范大学的漂浮植物生物制造项目,创新性地运用浮苔的特殊性能,突破了传统农业生产在空间与资源方面的限制;上海大学的木质纤维素制乙醇项目开创性地实现了商业化应用,为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此外,上海立宝医疗的埃洛石止血敷料在生物医用材料领域呈现出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苏州创翊观大数据的全球高端人才挖掘解决方案为企业与区域引进人才提供了智能化支撑,上海喜啦科技的企业智能数据分析平台则有力地协助企业实现数据驱动的决策以及运营优化。
本次成果交流活动通过深入地研讨交流和丰富的成果展示,为区域科技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与会嘉宾一致认为,活动不仅搭建了高质量的交流合作平台,更凝聚了创新发展的共识。各方期待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深化合作,共同谱写“数智杨浦·链动未来”的崭新篇章,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贡献更大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