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小儿肝病诊治中心破解PFIC诊疗困局
黄疸、瘙痒背后的“罕见危机”
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PFIC),一类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全球的发病率约1/5万至1/10万,多发于新生儿时期及儿童期。这种极其罕见的疾病以严重肝内胆汁淤积为主要特征,会导致患儿皮肤黄,皮肤瘙痒,生长障碍和进行性肝病,严重时可因肝衰竭而导致患儿死亡。他们中的不少孩子最终不得不面临换肝。
由于发病率太低,过去很长的时间里,PFIC患儿很难得到准确的诊断,随之也很难得到有效的治疗。
2005年9月,复旦大学小儿肝病诊治中心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正式成立,是国内首个与国际接轨的小儿肝病诊治中心。在这里,除了传统的甲肝、乙肝等感染性肝病,大量的罕见肝脏疾病终于得到了精准诊治。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传染感染科主任王建设教授,是国内儿童罕见肝病领域的领军专家,自2003年就开始研究儿童胆汁淤积症,在国内率先诊断并报道了一系列遗传性胆汁淤积症。2010年开始,王建设团队开展了一系列遗传性胆汁淤积症新致病基因鉴定的研究工作。在国际上首先鉴定了MYO5B、USP53、ZFYVE19等新的遗传性胆汁淤积症,并首次报道多种疾病新表型,使我国婴儿胆汁淤积症的诊断和治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目前,全国大部分PFIC患儿,都是在王建设教授团队获得诊断和治疗,全病程的管理,为这些曾经在黑暗中摸索的家庭,点亮了希望之灯。但还有很多PFIC患儿并没有得到及时的诊治,亟待全社会的关注。
十万分之一,
也不能放弃
铃铛(化名)出生于2025年的初夏,胖嘟嘟的脸蛋泛着粉晕,黑亮的眼仁像浸过水的葡萄,家里人一逗他,他就不吝于展示自己“无齿”的笑涡,瞬间融化了全家人的心房。
很难想象,这么可爱的孩子是一名罕见病患儿。出生一个多月后,铃铛妈妈发现他的皮肤有些奇怪的泛黄,过了一段时间还出现了抓挠自己的情况。铃铛妈妈在新生儿体检时加做了检查项目,结果显示孩子的总胆汁酸明显高于正常水平,很快被当地儿童医院收入病房治疗。
住院的20多天里,铃铛的病情始终未能好转,每天挂点滴将小婴儿的四肢都扎满了针眼,这让初为人母的妈妈痛在心里。在当地医院的建议下,铃铛一家决定到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王建设教授处寻求一线生机。
来到复旦大学小儿肝病诊治中心,铃铛被诊断为“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即PFIC。
“胆汁淤积指的是原本应该通过胆道系统排入肠道的胆红素、胆汁酸等物质蓄积在体内,导致患儿出现黄疸、皮肤瘙痒等症状。遗传因素是引起婴儿期胆汁淤积症的重要原因,确切地说,它不是一种病,而是一组病。目前该组疾病已鉴定了10余种单基因突变引起的亚型,不同基因突变导致的PFIC机制不同。”王建设教授解释说,胆汁酸是胆汁的重要成分,人体大约95%的胆汁酸经回肠主动重吸收回到肝脏,仅5%的胆汁酸通过粪便排出。胆汁酸的肠肝循环对保证人体正常机能十分重要。
简单而言,PFIC这种罕见病,是基因异常导致的患儿肝细胞功能异常,最终表现在胆汁淤积,影响生长发育,甚至威胁生命。
黄疸与皮肤瘙痒是PFIC最为典型的症状。肝病为何会导致皮肤瘙痒?王建设教授向《新民周刊》记者解释:“人体主要通过泌尿系统和胆道两个系统进行排毒,有一些致痒源通过胆道排泄,当胆汁淤积时,胆红素、胆汁酸包括致痒源都无法正常排出体外,就会导致非常严重的瘙痒。这种瘙痒在皮肤上并无皮疹等表现,而是从身体内部向外传递,刺激全身。”
王建设教授说,患儿被送到医院检查时,大部分皮肤上都有明显的抓痕。
“虽然目前部分胆汁淤积症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但是明确诊断意义重大——不同的致病基因意味着不同的治疗方案,重点也不完全一样。”王建设说。
PIFC治疗期待新突破
过去国内医院里收治的儿童肝病,主要是感染性的肝病。随着肝炎疫苗的普及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感染性肝病发病率降低,胆汁淤积症等其他的肝病逐渐成为儿童肝病就诊的主要病种,且不少肝内胆汁淤积症病因不明,为治疗和判断预后带来极大困难。
“在PFIC诊治领域,我国诊疗水平一度和国际同行之间出现了较大的脱轨。”2003年,王建设赴英国交流学习后,关注到了这一现象,回国后他率先开展了胆汁淤积症的相关研究,经过多年积累,他和团队将我国PFIC诊疗水平提升到国际先进水平,来自全国各地的PFIC患者慕名而来。
由于PFIC发病率极低,全国每年的新发病例大约只有百例,许多基层医院对此病知晓有限,多数患儿未能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王建设表示,如果能在发病早期就明确诊断并及时进行个性化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预后。“PFIC分为低GGT型和高GGT型,低GGT型的PFIC患者疾病进展到后期,可能需要肝移植才能长期存活;而高GGT型的PFIC患者早期也会有胆汁淤积,但经过及时的对症治疗后临床症状能够缓解,甚至获得长期无病生存。”
记者了解到,PFIC引起的瘙痒,一度导致临床医生在管理PFIC患者时面临极大挑战,但随着创新药物如奥德昔巴特的出现,为PFIC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
深耕罕见病领域多年,王建设不无感慨地表示,罕见病患者人数少,声音弱,但他们的生命同样宝贵,他们的生活质量更是牵系着一个个家庭的悲喜。近年来,政府鼓励儿童罕见病药物研发的政策不断出台,也让王建设看到了希望。“罕见病患者的诊断、治疗、康复乃至社会保障都面临许多难题,这不仅需要医生、药物研发人员的努力,也需要患者以及全社会的关注和参与。”王建设说,尽管前路仍长,但他相信光明终将到来。记者|周洁
本平台所发布信息的内容和准确性由提供消息的原单位或组织独立承担完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