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临床痛点,全球患者受益
上海市胸科医院临床研究攻坚之路
10月23日,上海市胸科医院终身教授陆舜刚刚从德国回国,就立即收到众多新闻媒体的采访邀约。由他领衔开展的HARMONi-6研究在晚期肺癌治疗上取得重要突破,10月19日,相关成果在国际学术顶刊《柳叶刀》上发表。同日,该研究作为最新突破性摘要(LBA),在2025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 2025)大会上由陆舜教授作重磅发布,现场来自全世界近8000位医学同道聆听了这场报告。
这样的发布形式,是专业界对一项临床科研成果给出的最高重视和肯定,代表着这项研究很可能对疾病的诊疗产生重大影响,是疾病诊疗上的重大突破。
近年来,上海市胸科医院的临床研究成果频频登上国际学术顶级期刊及子刊,范围涵盖心胸疾病多个领域,是中国临床研究走向世界舞台的生动案例之一。这些代表中国一流临床研究水平的成果,不仅写成了高质量的论文,更有不少进一步完成了转化,变成药物或者诊疗模式,来到病人的床边,改变了数千万肿瘤患者的生命轨迹。
亮眼的成绩背后,是上海市胸科医院在临床研究上的提前谋篇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培植人才成长、加强配套支撑,逐步形成临床科研高水平发展的制度体系。
上海市胸科医院党委书记吴锦华表示,医院的临床研究要从问题导向出发,以患者受益为核心,将推动创新药物、创新诊疗方式落地为抓手,方能做到医疗水平和服务效能的“双提升”,助推医院的高质量发展进程。
上图:上海市胸科医院院景。
让“中国研究”
改变“世界标准”
在肺癌诊疗领域,陆舜教授如今已是中国甚至全球最具代表性的临床研究PI(Principal Investigator,多中心临床试验的核心负责人)。2024—2025年,他连续两年入选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和国际权威学术出版社爱思唯尔共同发布的“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该榜单基于论文引用数、单独或第一作者文章引用数等综合参数,从全球近700万名科学家中遴选前2%。陆舜教授入围了“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2025)”及“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2024、2025)”。
一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PI,可以带领团队获得更多领衔全球多中心的重要临床研究项目,对新药、新械的研发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最近的十年,陆舜教授明显感觉到,越来越多的国际学术机构发来邀请,国际同行们很想知道,中国医生们最近做了些什么。
上图:2025年10月19日,上海市胸科医院陆舜教授在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 2025)上做主旨报告。
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是国际前沿成果与创新疗法的交汇平台。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口头报告(Oral)全球入选率仅约3%,站上这个讲台,就代表着一个学术团队的学术成果受到了国际业界的广泛关注,是对团队临床研究水平的高度认可。2025年6月初举行的2025年ASCO年会上,来自中国的临床研究成果大放异彩,上海市胸科医院有5项研究登上口头报告的讲台。
“近十年来,胸科医院的临床研究能力提升非常迅速。通过科学的方法,我们把巨大诊疗量中产生的海量信息,转化为临床研究的宝藏,形成了高质量的研究结果。无论是跨国药企还是本土创新药企,都对上海市胸科医院的临床研究能力投上信任票。”陆舜教授说。
全球食管癌患者中,有一半来自中国,这种集中性,更加要求中国医生尽快为食管癌患者寻找到更有效的治疗方法。2025年3月,上海市胸科医院胸外科主任李志刚团队在外科领域顶刊《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 》子刊JAMA Surgery上,发表一项最新食管癌相关临床研究成果:新辅助化疗联合免疫对比新辅助同步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食管鳞癌多中心研究。研究由上海市胸科医院胸外科牵头,联合国内8家大体量食管外科中心共同完成。
新辅助同步放化疗联合手术,是当前局部晚期食管癌标准治疗方案,显著改善了患者远期预后。但是,临床上仍有近半数患者在术后一年左右会出现复发、转移等问题,亟待新治疗策略来进一步提升食管癌患者生存期和生存质量。近年来,免疫治疗正逐步改变食管癌传统治疗格局。
李志刚教授领衔的“NICE1研究”已证实新辅助化疗联合免疫疗法的价值。和传统方法相比,这一新治疗组合能让患者获得相同甚至更好的长期生存。因此,这一新治疗组合已逐步成为我国食管癌临床实践中广泛使用的新辅助治疗方案。与此同时,针对如何结合最新的医疗技术提高食管癌患者的生存率、减少复发,李志刚教授团队也进行了多年的探索。这些厚积薄发的中国成果,也将为其他国家的食管癌诊治提供宝贵的借鉴。
经食道超声(TEE)是房颤消融术前血栓筛查的标准影像学方法,但其本身具有一定的操作风险。经心腔超声(ICE)是一种替代手段,为验证它在房颤消融术中预防围术期血栓栓塞的安全性和疗效,胸科医院心血管内科刘旭教授牵头开展了一项由10家医疗机构参与的国内多中心合作项目。经过对1810位患者为期一年的临床研究,该项目证实了经心腔超声(ICE)在预防围术期血栓栓塞并发症方面不亚于经食道超声(TEE),但却能带给患者更加安全、舒适的就医体验,其成果发表在国际顶刊《美国医学协会杂志(JAMA) 》子刊JAMA Cardiology上。
以上几位国际知名医学专家和他们频频登上顶刊的成果,是上海市胸科医院团队走向世界学术舞台的缩影,也是医院临床研究实力的反映。
上海市胸科医院副院长孙加源介绍,“十四五”期间,上海市胸科医院牵头的肺癌临床研究多达184项,其中,国内多中心合作研究142项,国际多中心合作研究42项;其间,推动国内Ⅰ类新药或者新适应症上市共计30余项。
以“深化协作”
攻坚“科技前沿”
上图:上海市胸科医院临床研究中心管理团队查房。
上海市胸科医院是我国最早建立的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以诊治心、肺、食管、气管、纵隔疾病为主的三级甲等专科医院。强大的临床综合服务能力,使得这里集中了全国各地胸部疾病领域的疑难杂症,医院各项反映临床诊治能力的指标均位列同类医院的全国前茅。
近年来,在临床研究的排行榜上,上海市胸科医院也同样位列前茅。在2024年中国临床研究能力提升与受试者保护高峰论坛(CCHRPP)上发布的“全国GCP机构药物临床试验量值阶梯发展总览”,上海市胸科医院位列全国专科医院第三。
随着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上海市胸科医院有了更多机会与国际一流的医疗机构、研究机构以及跨国药企合作。近些年,无论是跨国药企还是国内发展势头迅猛的创新药企,都纷纷主动与上海市胸科医院开展合作和交流,在创新药产业链上,像上海市胸科医院这样临床研究实力突出的医院,成了关键一环。
2025年9月,跨国药企辉瑞公司高层专程到上海市胸科医院,与临床专家们一起交流如何进一步增进双方在临床研究方面的合作。双方就新药临床试验、真实世界研究、学科建设发展和研究型人才培养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今天的上海市胸科医院,已经不再满足于等待合作机会,而是主动走出去,到国际学术舞台上更多地展示自己、寻求合作。
国际药物信息协会(以下简称“DIA”),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学术组织和平台。在2025年国际药物信息大会(DIA)中国年会上,上海市胸科医院首次以展商身份设置展台。2025年中国创新药物医学大会(CMAC年会)上,上海市胸科医院也设置了展台,从2024年起,每年举办“临床研究与药物创新发展大会”暨 “DIA走进胸科(D to C)”学术会议,构建了一个汇聚前沿思想、促进跨界协同、共谋解决方案的交流平台。
临床研究发展的迅猛势头,让上海市胸科医院可以在更新的领域里提前布局。目前医院与国内的联影、微创,海外的西门子等医疗设备公司合作,拟在器械的研发上做更多的探索。此外,业界最新、最热的核素药研究领域,从基建到病房管理,上海市胸科医院也已经开始着手准备。
用“修炼内功”
支撑“创新闭环”
上图:上海市胸科医院韩宝惠教授参加晚期肺癌长生存患者见面活动,与治疗19年的患者共同讲述医患诊疗故事。
新药、新械研发之难,业界用“三个10魔咒”来总结。意思是一个新药、新械的诞生,背后是10亿美元投入、10年研发周期和10%的成功率。作为其中重要一环,临床研究的复杂性和难度,不言而喻。
临床研究是一项需要多个部门通力合作的复杂工程,其中除了科学难题需要攻关,还涉及如何保护患者安全、患者隐私等伦理难题。临床研究需要高水平的人才、高效运转的保障和管理体系,以及医院完备的制度设计。
人才,一定是首要条件。为了培养临床研究后备力量,培养更多的年轻PI,上海市胸科医院从提供“第一桶金”、提供培训、提供合作机会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2024年,医院特别设立青年人才临床研究启动资金项目,这股“东风”让青年医生的临床研究项目,从“路线”变为“足迹”,第一年就吸引到了80名临床青年医生踊跃参与。
为了帮助对临床研究还比较陌生的年轻人跨出第一步,上海市胸科医院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从临床研究“ABC”开始,引导青年医生在日常工作中就带着研究思维,去发现有价值的临床问题。对于已经具备一定经验的研究人才,医院推选他们参加哈佛大学全球临床研究国际培训班,接受国际化临床研究训练。
已经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PI,有哪些经验可以提供给年轻人?2025年7月,上海市胸科医院临床研究中心启动了“Voice of Chest,胸科之声(VOC)”学术品牌项目。据该活动的策划人、胸科医院临研中心主任储天晴介绍,首场活动特别邀请了在2025年ASCO年会口头报告环节亮相的5项突破性研究,研究团队通过网络直播形式,向院内院外同行们阐述了研究思路,展示了研究背后的故事。希望通过这样高净值、最前沿的研究项目,结合医学专家们宝贵的经验,带给年轻临床研究人员学习机会和创新启发。
从制度保障上,医院不断提高临床研究各个环节的审批效率,帮助研究者获得更多机会,加快研究推进速度。医院还提升了信息管理的效率,当一位患者到上海市胸科医院就诊,智能化的信息系统可以根据疾病相关的关键词,为患者推荐可以入组的临床试验。“患者找不到项目、项目找不到患者”的困境已成为过去式。
2024年,基于过往临床研究上的成绩,上海市胸科医院入选“上海市第一批优化创新药物临床试验优先审评机构”名单。随后,医院一项肺癌临床研究项目成为了全国优先审批的唯一一个肺癌项目。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已经迎来最好的发展机遇。上海市胸科医院侯旭敏院长表示,胸科医院要在创新研究中发挥“临床见长”的优势,锚定临床痛点,面向科技前沿,在实践中探索建立起“来源临床—协作研究—临床应用”的创新闭环,以点带面,攻坚克难,吸引更多优秀的合作伙伴,共同为推动健康中国、造福全球患者贡献新的力量。记者|黄祺
本平台所发布信息的内容和准确性由提供消息的原单位或组织独立承担完全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