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销艺术品:中西交融,别具风韵
近日,在宁波博物院展出的“源同流异——清代外销艺术品展”,由宁波博物院和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联合主办,用瓷器、珐琅器、银器、牙雕、漆器、通草画等文物172套共300余件,聚焦18、19世纪清代海外贸易。
始于唐代,空前繁荣
展览中展出最多的器物,是瓷器。考古发掘证明,中国外销瓷最晚始于唐代,当时是作为特产,随丝绸输往国外的。在今朝鲜、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斯里兰卡、印度、巴基斯坦、伊朗、伊拉克、巴林、约旦、叙利亚、苏丹、埃及、坦桑尼亚等国,都出土了中国唐、五代时期的陶瓷标本,品种有唐三彩、越窑青瓷、邢窑白瓷、长沙窑瓷器、广东梅州市梅县区窑瓷器等。长沙窑就是以生产外销瓷为主的瓷窑。
随着航海业的发展,对外贸易进一步加强,中国陶瓷的外销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特别是在广州、明州(今宁波)、杭州、泉州等地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后,大批外销瓷从这些港口启运,沿着唐、五代时期开辟的航道,源源不断地运往亚洲、非洲各国,其中尤以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发现居多,埃及和伊朗出土的数量也很可观。宋、元时期的外销瓷以龙泉窑系青瓷为主,其次是景德镇窑系青白瓷,元代景德镇窑的青花瓷也大量用于外销,另有磁州窑系、耀州窑系、建窑系瓷器及福建、广东沿海专烧外销瓷的瓷窑产品。
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欧洲人对遥远的东方文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尤其对远渡重洋而来的东方商品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与购买需求。1757年,“一口通商”御旨的颁布使广东成为中国与世界唯一的通商口岸。到了18世纪中后期,西方各国陆续在广州设立商馆,催生了大规模的商品订单。除了陶瓷、丝绸和茶叶等大宗商品外,银器、漆器、牙雕、通草画等精美工艺品,亦从广州出发,经由南海这一重要枢纽,源源不断地销往海外。
“中国形”瓷器
清代外销瓷以景德镇为核心产区,融合中西文化元素,通过东印度公司等贸易网络远销欧洲、东南亚等地,成为中外贸易与文化交融的重要载体。
清代外销瓷主要通过广州、澳门等港口输出,形成以景德镇为中心的生产网络,欧洲市场由荷兰、英国等东印度公司主导,年销量可达数百万件。????康熙时期取消海禁后,外销瓷贸易进入鼎盛期,欧洲王室与贵族争相订购,部分精品瓷工艺水准堪比官窑。????
清代外销瓷有青花、五彩、粉彩、珐琅彩等,康熙时期以青花和五彩为主,雍正后粉彩逐渐成为主流。??题材则是中国传统题材(花鸟、人物故事)与西方元素(家族徽章、宗教图案)结合,形成所谓“中国形”瓷器。??
除了外销瓷,在宁波博物院的展览中还能看到铜胎画珐琅、银器以及通草画等类型的展品。
珐琅器是以珐琅为材料装饰而制成的器物,又称“佛郎”“法蓝”,由中国隋唐时古西域地名拂菻音译而来。其基本成分为石英、长石、硼砂和氟化物,与陶瓷釉、琉璃、玻璃同属硅酸盐类物质。依据具体加工工艺的不同,又可分为掐丝珐琅器、錾胎珐琅器、画珐琅器和透明珐琅器等几个品种。
本次展出的银器则包括造型各异的茶具、餐具。为丰富观众的视觉体验,展厅还特别设计了一个“宫廷风”餐厅场景,展示17世纪至18世纪欧洲餐桌礼仪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中国工艺品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记者|何映宇
链接:广彩开光波斯文人物花卉纹碗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藏
这只碗器型硕大,内外共绘制52个人物,外壁口沿、腹部及圈足各绘一圈带状钱纹,碗内及碗心共有七层纹饰,包括缠枝花卉纹、花鸟纹和人物纹等,主题纹饰则描绘了人们聊天、会友等生活场景。画工将男子与仕女交谈时的动作、神态细腻刻画,整个画面呈现出轻松、悠闲的氛围。这只碗上还有波斯文,可见是一件西方客户的“订制款”,既体现中国传统风格,又突出其异域风情。
本平台所发布信息的内容和准确性由提供消息的原单位或组织独立承担完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