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正文

漫谈古人消夏

日期:2025-07-16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古代文人爱吟诗作对,通过诗词、散文、绘画,将消夏升华为一种生活美学,让后人得以窥见那份穿越千年的清凉与从容。
撰稿|姚佳琳


  最近在上海出行,一出地铁站就被热风顶了个跟头。仓皇逃至空调房,感觉自己是一个刚掀盖的笼屉里的大馒头,冒出腾腾热气来。不由得暗想:在没有空调冰箱的古代,人们是怎样在不宜居的气候环境里生存下来的呢?


古人的生活智慧


  老祖宗的生活智慧不容小觑,即使没有现代高科技加持,纳凉消夏也是“小心机”满满。就拿每个人都离不开的衣食住行日常来说吧,古人的穿着并不都像古装电视剧里展示的那样保守又厚重——早在四五千年前已经开始用苎麻织衣,纱织品也是古代重要的衣物来源。曾在湖南博物馆亲眼见到马王堆出土的“素纱襌衣”,仅有49克,灯光下薄至透明,可以想象穿上去多么凉爽舒适。如今再高端的技术也无法复刻这款夏衣,古人在衣着方面消夏手段之精妙我辈亦望尘莫及。

  “民以食为天”,饮食在消夏方面更是重中之重。穿越小说的女主们偏爱以硝石制冰助男主青云之路,其实这门技术早在我国唐宋时期已经广泛应用于宫廷和民间,在夏季为食物保鲜、制造冷饮提供了重要手段。除此之外,冰窖藏冰、冰鉴运冰也是消夏必不可少的“利器”。简单一点的如曹丕“浮瓜沉李”或小贩“巷口桥市,皆卖冰雪冷饮”,有钱人更可享用“酥山”“冰酪”,或以雪水泡茶,或以冰镇葡萄酒,咱们那一杯灌下去透心凉的正常冰全糖奶茶,可能古人小姐姐未必就当是个稀罕物件儿瞧在眼里了呢。

  南北方的建筑风格虽然大相径庭,在消暑纳凉这方面却是各有绝活。无论是北方四合院还是南方徽派建筑的天井,每到盛夏,“穿堂风”都犹如天然风扇;高窗、支摘窗和漏窗设计,既通风又遮阳。大户人家的庭院和园林中,更是挖池塘、设水缸、广植乔木竹林或攀援植物形成浓荫,太太小姐们轻摇团扇,在树木掩映的凉亭里坐在石凳上来两杯冰饮,老少爷们儿抱着凉枕躺在藤床上小憩片刻,炎炎夏日也没有那么难挨了。——至于穷苦人家?从古至今的日子都是一样,光是活着就已经很艰难了,也只能打个赤膊用蒲扇稍微驱驱暑气吧。

  因为有了空调,现代人大夏天窝在空调房里一步都不想踏出去,大商场和餐饮场所也都开足了冷气,生怕你热到懒得动。在古代则恰恰相反,因为家中实在闷热,有条件的人家更倾向于盛夏之际前往山中寺庙、道观,或林荫深处的别墅享受天然清凉。闲来无事,泛舟湖上,或垂钓或赏荷,何等惬意;讲究没那么多的,如魏晋名士葛洪一般喝醉了直接跳到水里,一泡八天不出来,来个物理意义上的“伏气避暑”,也不失为一种“抽象”的消夏选择。


古代文人笔端的消夏


  古代文人爱吟诗作对,炎炎夏日虽难熬,却也是他们欣赏荷风竹露、闲适雅趣的舞台。通过诗词、散文、绘画,将消夏升华为一种生活美学,让后人得以窥见那份穿越千年的清凉与从容。

  竹、荷、蝉、风,乃是古代文人诗中常客。白居易《池上竹下作》写“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在竹林中寻得清凉与心性之静,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又有“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以荷香与竹露的清响勾勒出宁静的夏夜,暑气在诗意中消散而去。

  更有那些直接描述自己消夏感受和实操经验的: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中“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冰镇瓜果之趣跃然纸上;李白《夏日山中》写“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在山溪边赤足戏水,松风拂顶,不愧是一代诗仙,肆意奔放,洒脱又自在。

  古人热到崩溃之时,除了写景叙事,也会用“精神胜利法”来对抗高温,看看白居易是怎么说的:“何以消烦暑,端居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更有他因目睹高僧恒寂禅师静坐心有所感写出的“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非是禅房无热到,为人心静身即凉”,将避暑消夏升华为修心之道。

  下次在酷暑中逃往空调房的路上,想想古人把炎夏过成风雅慢综,大概会对老祖宗的智慧和境界有更深一层的认知和敬畏。撰稿|姚佳琳


链接:南宋《槐荫消夏图》


  《槐荫消夏图》为南宋佚名画家创作的绢本设色册页作品,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画作描绘盛夏槐树绿荫下一位文人袒胸赤足、仰卧休憩的悠然场景,榻旁置有雪景屏风及文房器物,通过视觉对比营造清凉意境。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