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正文

古人如何“贴秋膘”

日期:2025-08-12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让传统习俗和当下的生活习惯携手,在季节的转角处,护佑身心的健康。毕竟,养生之道,不在高深莫测,而在日常点滴的顺应和坚持。
撰稿|姚佳琳


  天气预报提示京津冀粤即将迎来大暴雨,南北两条主雨带几乎覆盖了我国人口最稠密的半壁江山。出行时,烟雨凄迷。果然是立秋了,小风儿一阵阵刮得神清气爽甚是开怀,跑去一家斑鱼火锅店大快朵颐,片得薄薄半透明的斑鱼片裹上厚厚的姜蓉放进嘴里,再来一小口香醇厚重的鱼汤,连头发丝儿都透着舒坦。

  很长时间没有这么畅快地吃过东西了。入夏以来,天气闷热,生活中诸事缠身,甚是缺乏胃口,早上一杯燕麦泡奶,中午叫个外卖,晚上一大碗绿豆汤,草草填饱肚子懒得换样儿。每日最烦闷的就是家属在微信里一日三问:“中午吃啥?晚上吃啥?明早吃啥?”往往等到好不容易憋出来什么想吃的东西,早就已经错过饭点儿了。如此这般苦夏,感觉小肚腩都瘪下去了不少——对现代女性来说,无痛减肥当然是求之不得的好事,但如果是在物质贫瘠的古代,经历了这么一个缺乏食欲的夏天,流失了宝贵的肥膘,再不趁秋风起胃口大开之际努力进补,储备能量增强身体的抵抗力,恐怕难以应付即将到来的寒冬,此之所谓“贴秋膘”。


贴秋膘:南北各异,雅俗共赏


  古人贴秋膘的习俗因地域、阶层差异而各具特色,既体现对自然规律的顺应,也折射出社会生活的多元面貌。北方百姓以“肉补膘”为核心:立秋称重验夏虚,若体重减轻则全家炖肉,体重没减轻也炖一顿大肉庆祝一下;山西用新宰的猪肉配高粱酒,河北以红烧肘子蘸佐蒜泥,民间谚语“立秋一碗肉,寒冬不惧冷”流传至今。

  相比之下,冬季没有那么寒冷的南方,则兼顾精致与养生,江浙富户食桂花鸭,岭南人家煲参鸡汤,饭后再来个秋梨润润肺,甭提多舒坦了。

  宫廷之中更是讲究,乾隆皇帝立秋日之后膳单必得有两个暖锅,吃不吃另说,但一定要摆着;文人雅士亦不乏风雅,苏轼在《老饕赋》专挑霜前蟹螯,李渔存“买命钱”购蟹,腌醉蟹留着冬天吃,写下“食当秋暮,惟蟹是务”这种流芳百世的吃货宣言。

  此外,农民祭祀土地神,以猪头、黍稷,祈求秋收丰裕,祭祀后分发肉食用,将民俗与信仰交融。贴秋膘不仅是补充营养的生存策略,更成为不同群体表达生活愿望的载体——百姓们求温饱安康,文人求风雅情趣,宫廷求尊贵养生……地域物产与文化传统共同塑造了这一习俗的丰富样态。


“贴秋肌”更适合当代人


  立秋贴秋膘的习俗流传下来,汪曾祺先生还专门有一篇《贴秋膘》,讲述老北京在立秋吃炙子烤肉的细节,充满烟火气,看得人垂涎三尺;现当代南方人则讲究啃秋瓜、咬秋桃,赶在瓜果最香甜的时候吃它个畅快淋漓——这当然也是有传承的,早在明代,南方南京等地就有“啃秋”一说,习惯吃西瓜,据说可愈癞痢疮,又可防秋燥、避痱子;而杭州一带立秋食桃后,还要保留桃核,待除夕夜秘密焚毁,俗信可避疫病,也是因为桃木在传统文化中被赋予驱邪寓意。

  对于我自己来说,记忆中父亲的红烧肉是专属立秋的记忆符号——爸爸总是会给我们大展身手做他的“秘制红烧肉”给全家人贴秋膘,糖色浸润的五花肉在砂锅里逐渐入味软烂,连着配菜的竹笋和板栗都透出热腾腾的香气来,出锅前的一勺蜂蜜是灵魂调味汁,我早就已经盛好了白米饭坐等。

  上了年纪之后,不敢这么嘚瑟了。随着血压的升高和脂肪肝的程度悄悄提高,春节的饺子、元宵节的汤圆、端午的粽子、立秋的大鱼大肉和中秋的月饼都变得浅尝即止克制有度——话说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传统节日食品怎么全都是高糖油混合物啊——在条件艰苦的旧时代里,能够进食如此高热量的食物,算得上是一种幸福吧。如今生活条件优越,温饱对大多数家庭已经不是问题,过度遵循习俗贴秋膘对身体健康就不怎么有利了;但这并不代表着我们要放弃旧习俗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从养生的角度来讲,我们可以选用瘦肉、鱼虾来代替高脂肉类,用清蒸、慢炖等方式代替红烧和炙烤,配上各式丰富的蔬菜和粗粮,将传统的贴秋膘进化成更具有现代风格更养生的“贴秋肌”,岂不是一举两得。


食养之外,身心皆调


  立秋时分,除了身体上的养生,精神上也需要养生。想想秋天意味着万物萧杀,凛冬将至,最容易让人心浮气躁,古人动辄将情绪问题形容为“伤春悲秋”,可见季节交替之际,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也很重要。趁着天气转为凉爽,白日尚且很长,没事儿的时候多抽时间去跑个小步逛个小街,多晒晒太阳吸收点维生素D……这些闲适的日常,恰是调节心境的良方。

  凉风有讯,立秋将至。不妨效仿古人,在此基础上自由发挥:晒晒家里的被褥,煮一碗应季羹汤,晨起做一番舒展运动,傍晚约上三两好友闲聊观赏秋色,让传统习俗和当下的生活习惯携手,在季节的转角处,护佑身心的健康。毕竟,养生之道,不在高深莫测,而在日常点滴的顺应和坚持。撰稿|姚佳琳


链接:篁岭“晒秋”


  “晒秋”农俗多见于山区,地无三尺平,村民便利用房前屋后、窗台屋顶等空间,晾晒秋季农作物。有一年国庆节前夕,江西上饶市篁岭晒秋村民用粮食晒出了一幅国旗为祖国庆生,成为“最美中国符号”。如今,篁岭已成为5A级景区,“晒秋”也成为一道别样的风景线。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