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正文

又见面了,东坡老友

日期:2025-08-19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大空间内多人组队“自由行”,与苏轼共度日常、谈笑风生,可身临其境地感受其文化内核、精神世界和人生哲学,恍如一场大梦。
记者|孔冰欣


  千年之前,他把酒问月,才气冲霄汉。

  千年之后,以科技为舟,后人吟啸徐行、穿越时空,终与词人重逢。

  8月15日下午,“遇见东坡”VR大空间沉浸展在上海展览中心中央大厅举行首展启动仪式。在今年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的千余场火热活动里,坡仔仍能强势占据抢眼的C位,足见这位“北宋顶流”是“永远的顶流”,无论何时何地,都是我们最想见到的一个老朋友。


严谨用心,“雪泥鸿爪”再升级


  “遇见东坡”VR大空间沉浸展已在虹口区和平书院艺术馆对公众开放,展览将持续到10月15日。该项目由上海图书馆、上海戏剧学院上海市虚拟环境下的文艺创作重点实验室联合PICO共同开发制作,运用“黑科技”串联苏轼生平游踪线索,以国风美学构建八大历史场景:观众将在192平方米移步换景、进退自如的空间中,随大男主的“回忆碎片”徜徉北宋山河——从烟雨西湖躬耕治水,到黄州茅屋“空庖煮寒菜”;从赤壁明月下见“大江东去”的壮阔,到岭南荔枝园惜兄弟话别。通过影视化演绎的苏轼虚拟形象,观众可亲历做东坡肉、泛舟对诗等历史场景,亦幻亦真,虚实交融。

  《水调歌头》的灵动爽朗,《定风波》的随遇而安,《念奴娇》的宏阔磅礴……VR场景的互动环节涵盖30多种收集道具,其中涉及苏轼诗文手稿、成品著作、往来信札、书法画作等不同类型的经典文献,力求打破传统静态的阅读模式,鼓励观众在“游戏”中接触传统文化精华。此外,展览期间还将推出系列讲座等配套活动,彻底“唤醒”了课本里、古籍中的东坡老师。

  根据上海图书馆“雪泥鸿爪”VR数字展项改编而成的“遇见东坡”项目,堪称一个升级后的“2.0版本”。2022年以来,上图东馆美术文献馆依托上图历史文献中心馆藏碑帖、书画、古籍资源,与上海戏剧学院、PICO等单位、机构合作,陆续推出过“灵境石语”“雪泥鸿爪”等品牌化、沉浸式VR交互游戏,让“最古老”典籍插上“最科技”翅膀。“遇见东坡”项目团队在原有基础上,增加更多XR互动环节以及道具、陈设装饰,从故事机理到配套元素的方方面面,进一步加强了历史文献的数字赋能及活化。

  上海戏剧学院导演铁钟表示,项目历时两年打磨,深度融合了上海图书馆的古籍文献资源与VR技术优势,“我们将戏剧学中的人物塑造、场景调度与数字技术结合,让静态的诗词和史料变成动态的沉浸叙事。观众看到的不仅是虚拟场景,更是历史细节的严谨还原”。


VR技术赋能,为文化增值


  “‘遇见东坡’很注重细节的真实,比如中秋桌上放的是酥皮的小圆饼,而不是今天的广式月饼,足见研发者的严谨和用心。”华东师范大学方笑一教授指出,“‘遇见东坡’最大的贡献是把苏轼人生中的关键经历‘活化’了,观众通过XR技术对苏轼和他身处的情境进行了一次特殊的深度立体的‘阅读’,为苏轼作品赋予了可视化的效果。”

  VR体验中苏轼的配音者赵乾景分享道,“共创感”令自己深受触动和启发。“现在大家普遍焦虑,建议都去了解一下苏东坡的人生。他一生颠荡起伏,却始终豁达。”

  PICO视频业务负责人熊俊杰表示:“从‘消失的法老’到‘遇见东坡’,目前传统文化题材已经成为VR大空间的一个主要方向。以VR为载体,传统文化可以穿越千年来到现代人的面前。上海有着非常成熟的文化和展览市场。‘消失的法老’是从上海开始的,‘遇见东坡’更是诞生于上海。希望带给上海观众们全新的体验,在上海遇见东坡。”

  青年作家、历史学人沈辛成则认为:“VR的热潮涨了又退,退了又涨,归根结底不是技术本身的问题,还是创作者生态的问题。创作者生态的构建是需要迈过某个临界点的,而助力这个临界点到达的大体上有两个市场:一类是技术探索型的资深游戏玩家,另一类是文旅文教场所,博物馆是其中重要的一种。一方面博物馆本身具有较强的实境感,是可以与VR天然结合的地点;另一方面,博物馆的公共教育属性会对VR游戏的设计提出独特的要求,需要具备足够的教育意义以及普遍适用性,这就能与资深游戏社群的生态做出有效的差别式发展。”

  新技术的引入与商业融合模式,为探索历史文化普及传播提供了有力支持,讲好了中国故事。眉山、杭州、密州、黄州、海南……大空间内多人组队“自由行”,与苏轼共度日常、谈笑风生,可身临其境地感受其文化内核、精神世界和人生哲学,恍如一场大梦。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记者|孔冰欣


链接:寒食帖


  此帖被后人誉为苏轼存世最好的书迹,卷后并有黄庭坚跋。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