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抔黄土塑祥瑞,千载光影戏人间
提起火爆全球的潮流玩具labubu或者“川沙女明星”玲娜贝儿,年轻人一定津津乐道,“痛包”上别着各种动漫“吧唧”的二次元青年,也已成为都市街头巷尾见怪不怪的靓丽风景线。想起自己小时候,何尝不是抱着条纹不倒翁娃娃爱不释手,一只铁皮发条青蛙,也足以让我不顾形象地蹲在地上跟着蹦蹦跳跳。
各个时代的儿童都有属于自己的儿时回忆,那么岁月长河里的老祖宗们,闲来都有什么可爱物件把玩欣赏呢?正值“全国非遗传统玩具主题展”在成都东郊艺术长廊启幕,让我们穿越时光,通过七大主题展区的400余件珍贵展品,体会独特的地方风韵与匠心传承,看看老祖宗那会儿都玩出了哪些花样。
凤翔泥塑:一抔黄土的重生
展品众多无法尽述,不如让我们也跟着潮流来抽个介绍盲盒……嘿,抽到了!好的,那我们就先来看看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中的“凤翔泥塑”。
在陕西这片土地上,黄土不仅是滋养庄稼的沃土,更是孕育艺术的灵壤。凤翔泥塑虽然不像兵马俑那样广为人知,但追根溯源,用途其实差不离:都是采用泥塑代替人殉的殉葬品。凤翔县附近出土的春秋战国及汉唐墓葬中均有泥塑的陪葬陶俑,说明了凤翔泥塑早在那时就已经存在了。后来相传明代曾在此驻扎六营军队,后军士转为地方居民,总得讨生活呀,重操旧业搞点陶瓷制作吧!于是他们利用当地黏性很强的板板土,和泥捏塑泥人,制模做偶彩绘,然后到各大庙会出售。凤翔泥塑的用途逐渐转变成了用以祈子、护生、辟邪、镇宅、纳福的工艺品。
大概是受到陕西质朴奔放的民风影响,凤翔泥塑的色彩风格豪放浓艳,醒目明快,很像现代多巴胺配色的高饱和度版——在白色泥胎上用墨色勾勒线条后,填满大块大块的红色、绿色、玫瑰色,衬上黄色和金色,用自然纹饰和几何纹饰加以装饰——大俗即大雅,结合在一起,反而因其张扬放肆的视觉冲击而让人觉得通体舒畅。2002年生肖邮票的马和2003年的羊,都借鉴了凤翔泥塑作品。本次展出的凤翔泥塑也正是生肖系列,无论是憨态可掬的猪宝宝,还是手搭个凉棚眺望的顽皮小猴,都狠狠吸引住观者的眼球。
华县皮影:千载光影的传承
传说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汉武帝思念逝去的李夫人,方士用棉帛剪影配以灯光投影,让帝王得以“再见”爱人。这光影幻术后来流传民间,渐渐与孩童的嬉戏结缘。唐代孩童在阳光下挥舞布影玩耍,宋代市集上已有皮影玩具售卖,孩子们视若珍宝。皮制玩偶在关节处以丝线或牛筋连接,配合木杆操纵,让小朋友们可以同时充当演员和导演,一张白布一盏灯,便可以让他们在想象的世界里重现英雄和美人的传奇故事。
本次展出的华县皮影是中国皮影戏的重要流派之一,被誉为“东方剪纸的活化石”,和上面说到的小儿玩耍嬉闹的玩具又不可同日而语。它的制作非常复杂精细,要经过制皮、雕刻、上彩三大工艺二十四道工序,皮影人的造型小巧玲珑,高度33厘米,体态夸张大胆,变形巧妙。其中大部分是以侧面单目为主,鼻尖口小,秀婉妩媚。角色造型严格遵循戏曲谱式:生旦俊美秀丽,净角威猛粗犷,丑角滑稽诙谐。服饰纹样繁复精美,线条刚劲有力,尽显秦地艺术的雄浑气质。皮影人采用绘画工笔重彩方法,以镂线分色,平涂分填多次烘染,用大红大绿作强烈对比,每件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堪称艺术珍品。可惜清末民初皮影戏式微,如今已经无法欣赏到传说中华县皮影精湛绝伦的演出,只能在展出的皮影人物中,感受揣摩它们在老艺人手中“活起来”的无穷魅力。
无论泥塑或皮影,都承载着千年的祈愿与童趣。它们将老祖宗的烟火气与今日的欢笑相连。非遗不是尘封了的标本,而是流淌在血脉里的温度,薪火相传,温暖岁月。撰稿|姚佳琳
链接:南通板鸢风筝
国家级非遗,南派风筝代表。其造型以六角形为基础串联,缀满大小不一的葫芦、栗壳哨口,放飞时鸣响如天籁。装饰融合雕、扎、绘、绣工艺,龙凤、八仙等工笔重彩图案承载吉祥祈愿。源于北宋,起初为渔民测天工具,后成节庆民俗载体,兼具艺术价值与文化记忆,被誉为“空中交响的活态遗产”。
本平台所发布信息的内容和准确性由提供消息的原单位或组织独立承担完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