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鼻烟壶,征服老祖宗
17世纪的欧洲,流行嗅服鼻烟。自明末传入中国后,这种烟粉末被掺入麝香、冰片、薄荷等中国传统名贵药材,在经过密封蜡丸中陈化之后,华丽转身为一种具有明目避疫和提神醒脑功效的药材而深受人们喜爱。
明末清初,鼻烟盒渐渐东方化,产生了鼻烟壶。在清代,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痴迷吸闻鼻烟。其虽不盈一握,却包罗万象,犹如一部袖珍的中国工艺美术史。它的制作涵盖五花八门的材料和工艺,凝聚了中国工匠的匠心与巧思,既能展示自己的品味,又是趁手的“炫富”宝贝,老祖宗怎能不爱啊?
今人再看鼻烟壶,它已经不仅是上个世纪的时尚单品,也是中国清代美学工艺的载体,为中外藏家所倾心。日前,记者在香港艺术馆参观了“浮云轩藏中国鼻烟壶捐赠展”,系香港收藏家冼祖谦多年的鼻烟壶珍藏,纤巧的鼻烟壶在方寸之间浓缩万般风景,描绘着大千世界。
古代烟民的新玩意
赵之谦在《勇诘闲话》一书中写道:“鼻烟来自大西洋意大里亚国。万历九年,利玛窦汛海入广东,旋至京师。献方物,始通中国。国人多服鼻烟,短衣数重,裹为小囊藏鼻烟。”
鼻烟刚传入中国时,只在达官贵人们之间流传。后来“吸鼻烟可以祛病避瘟”在民间流传,让鼻烟成为民间爆款商品。
欧洲人原来是用小盒来分装鼻烟的,但这种方法很容易令鼻烟受潮,于是中国工匠就对其进行了改良,比如小口广腹的壶型不但可以保存鼻烟的风味,在壶盖处还制作了连体的挖勺以便取出适量的鼻烟。
鼻烟壶的材质十分考究,分为玻璃、瓷、翡翠、玉、玛瑙、象牙、珊瑚等。材质有多重要,据民国初年鉴赏家赵汝珍在《鉴赏鼻烟壶》一书中指出:“古玩的鉴别,注意点有二,一是辨别真伪;一是鉴定其优劣。先确定真伪,然后再鉴定其优劣,这是物器鉴定的常规程序。惟独鼻烟壶的鉴别,情况却不同,它只需鉴别器质的优劣就足够了,不必考证它的真伪。”也就是说,只要鼻烟壶的质料确属珍异,做工又奇巧,无论它出于何时,也不管它出自谁人之手,都属上品。
除了常见的瓶壶,鼻烟壶还可以做成桃子、瓜、叶子、白菜、柿子、人物等造型,制作更是浓缩了绘画、书法、雕刻、镶嵌等袖珍艺术。
鼻烟壶艺术在乾隆朝时达到鼎盛,各种材质的鼻烟壶琳琅满目,玩赏收藏鼻烟壶成为社会风气。从全国来看,内蒙古和西藏主要以银器等金属工艺鼻烟壶为主,辽宁因盛产玛瑙、玉石,故多玛瑙、玉石材质的鼻烟壶。
腹内生花的“内画壶”
鼻烟壶成为艺术品,还得等到内画鼻烟壶的出现。虽然它出现的时间最晚,但自出现起便技惊四座,且逐渐力压群芳,一跃成为鼻烟壶的大宗。就算到了今日,它依然在鼻烟壶界一枝独秀,被誉为“中华一绝”。
据香港鼻烟壶研究者梁知行考证,内画鼻烟壶最早应出现于清嘉庆年间。一名叫甘烜文的擅长绘画的地方小官吏进京办事,因所办之事被一再拖延,以致钱粮耗尽,只能被迫栖身于破庙之中。这个小官吏与当时的大多数人一样喜欢嗅服鼻烟,而鼻烟也逐渐用完了,穷困潦倒的他便用烟签掏挖残留在玻璃壶壁上的少许鼻烟,他发现内壁上形成了许多划痕,就用竹签烤弯削出尖头,蘸墨在透明的鼻烟壶的内壁上题诗作画,于是就产生了内画。
目前发现最早的内画鼻烟壶,正是1816年由甘烜文绘制而成的。此后,内画鼻烟壶便如同雨后春笋般出现,至光绪年间已逐步完善为一种高雅的宫廷艺术品。
内画鼻烟壶一般选用玻璃、水晶、浅色玛瑙、金珀等透明或半透明的材质制作,壶体通常为扁平,以便有两个平面作画。其中最难的步骤就是画画。
制作时,首先在器物内装入铁砂、金刚砂和水,通过晃动进行撞击摩擦,使壶的内壁呈磨砂状,不再光滑,然后用一种特制的小勾笔,蘸上水墨等颜料从壶口伸入,在壶内反向作画。不仅考验画师的反向思维,对绘画功底的要求也更高——在狭窄的空间里,一支细如针尖的勾笔把微小人物、山川竹海、亭台楼阁勾勒得惟妙惟肖。
对于内画壶的精美,赵汝珍也曾在《古玩指南》中赞叹:“所书之字,均有体派。所画之画,亦有其宗。其制之精妙,由外面书画,亦为珍奇,今乃从反面为之,竟如此善美,诚所谓鬼斧神工也。”
透过一个个小小的鼻烟壶,今人不仅能够穿越时空感受到古人的日常生活,也能在方寸之间细细品味中国历代文化艺术的集成。记者|周洁
链接:孔雀石鼻烟壶
清,高6.5厘米,口径1.6厘米。以孔雀石制作的鼻烟壶极为少见,此壶颜色深沉,盖钮以红色珊瑚加以点缀,可谓万绿丛中一点红,整体显得十分活泼。
本平台所发布信息的内容和准确性由提供消息的原单位或组织独立承担完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