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正文

我俩天下第一好,牵手千年的闺蜜情深

日期:2025-09-23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渴望真挚的友情,渴望这份友情不会因龃龉而变质,不会因时间流逝而褪色,在茫茫人海中成为彼此坚定的选择,生生世世我俩天下第一好。
撰稿|姚佳琳


  趁着九月开学季去洛阳一游,博物馆当然是必去的打卡之地。由于已临淡季,洛阳博物馆游客并不多,但二楼一个展柜前却有络绎不绝的汉服小姐姐们在排队,我也不禁伸头去一探端详——只见温暖黄光照映的玻璃展柜内,一对北魏彩绘陶牵手女俑静静伫立。


千年闺蜜的时尚宣言


  仔细观察这对陶俑,两人高17厘米,皆梳双髻,额间点缀花钿,面颊施以红彩,朱唇轻点,眉眼描墨,尽显温婉清雅之美。她们身着左衽宽袖红色短袍,下穿长管裤,腰束带,整体造型既融合了胡服的灵活方便,又保留了汉服的儒雅宽博。这种“混搭风”,正是北魏时期民族融合的生动写照。当时,鲜卑族与汉族文化碰撞交融,女性的服饰也呈现出多元共生的特点。

  更吸引我眼球的是,她们一手相牵,另一手叉腰,昂首挺胸的姿态充满自信与活力,一反素日常见的女性陶俑端庄收敛的姿态,充满着任性放肆的美。央视新闻曾评价她们是“来自北魏的好闺蜜,穿着姐妹装、化着姐妹妆,梳着同款发型”。这种“姐妹装”并非偶然,而是北魏女性社交中“闺蜜文化”的体现。和当代女孩子一样,她们也会通过相似的装扮表达亲密,用服饰构建起属于女性的小圈子,或许也曾如我们一般,相约逛街、互赠礼物,共同探讨最新的妆容与服饰潮流吧?

  怀着对这对牵手陶俑的好奇心,我探究了一下她们背后的故事。

  这一对姐妹花陶俑,作为随葬品出土于洛阳宜阳县马窑村北魏大臣杨机墓。杨机曾任洛阳令、度支尚书等职,被奸臣所害后与夫人合葬。随葬陶俑通常用于象征墓主生前的生活场景,令我不禁想象:这是否是杨夫人生前挚友,而后人也认为这份真挚的情感值得超越生死,与逝去的亲人永恒相伴?

  在遥远的北魏时期,女性在闺阁之中,以家庭为圆心,织造着属于自己的情感网络。根据史料记载,北魏宫廷中设有专门的女官机构,负责管理后宫事务,女性之间通过工作建立起协作与友谊。同时,贵族女性也会通过宴会、节庆等活动相聚,以诗书、音乐、女红为纽带,交流情感与技艺。


跨越千年的共鸣


  时至如今,女性的社会地位大大提升,“上得厅堂入得厨房”已经不再是对女性的褒奖之语,而要做到和男性一样在各行各业都能发光发亮。摆脱了世俗束缚和规训后,女性之间的情感有了更多的交流和巩固途径。下班日的小酌,节假日里搭伴旅游,一起欣赏一场精彩的演出,哪怕是忙到无暇见面,我们还有天涯若比邻的社交媒体和软件,可以把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拉得好近。但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渴望真挚的友情,渴望这份友情不会因龃龉而变质,不会因时间流逝而褪色,在茫茫人海中成为彼此坚定的选择,永生永世,我俩天下第一好。

  正是因为对忠贞不渝友情的美好向往,洛阳博物馆的这对牵手陶俑小闺蜜随着小红书和抖音的传播迅速走红网络。洛博也反应迅速地接住这“泼天的富贵”,不但立刻把这对小闺蜜从原来靠墙不起眼的大通柜里移到了有更大空间的单独展位,还顺势推出了各种同款双髻发型和花钿妆容的文创产品;连展厅附近的服务台和商店门口,都有牵手陶俑造型的人形立牌吸引着游客的目光。而细心打扮牵手叉腰在陶俑展柜前排队合照的汉服小姐姐们,也成为了博物馆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这一对牵手小闺蜜,论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或许无法和同在洛博的北魏佛面像或方格纹铜鼎相媲美,但她们让我们看到了历史中鲜活灵动的女性形象,不再是冰冷的文物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生命个体,承载着亘古不变的对友情的向往。

  可惜这一次未有提前做足功课,下次一定要带着我的闺蜜一起来合影,在展柜前得以轻轻对她们说一句:“姐妹,我们也要像你们一样,永生永世天下第一好哦!”撰稿|姚佳琳


链接:洛阳博物馆藏北魏泥塑佛面像


  残高约25厘米,出土于洛阳永宁寺塔基。它面部丰腴,嘴角微翘,笑容神秘而慈祥,被誉为“东方蒙娜丽莎”。虽历经千年,残缺不全,却仍散发着独特魅力,是北魏佛教艺术的瑰宝。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