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月亮
又到一年中秋时。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得此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从祭月仪式到人文佳节
中秋节的起源,与古老的月亮崇拜和秋祀活动密不可分。
早在周代,《周礼》中便有“中秋夜迎寒”的记载。先民们对月亮这种周期性的圆缺变化充满敬畏与好奇,认为月亮是主宰寒暑、雨水与丰收的神祇。于是,在秋季月亮最圆的这一天,帝王会举行隆重的“祭月”仪式,以表达对月神的感激,并祈求来年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种官方的祭祀活动,可视为中秋节最原始的雏形。
正值秋季的中间,故称“中秋”。此时,大部分农作物已经收获完毕,人们怀着喜悦的心情,用新收获的粮食瓜果祭祀神灵和祖先,答谢其庇佑,这便是“秋报”。丰收带来了闲暇与富足,为家族团聚创造了物质条件和情感需求。远行的游子会尽可能在这一天归家,与亲人共享丰收的喜悦。祭月与秋报的融合,使得节日逐渐增添了“团圆”的内涵。
后来,中秋时节,贵族和文人学士也对着天上又亮又圆的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渐渐覆盖全社会,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唐代,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的概念更加深入人心。同时,大量咏月诗涌现,如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千古绝唱,极大地提升了中秋节的文化品位。
而中秋节真正明确地成为一个全民性的盛大节日,则是在宋代。《东京梦华录》中详细记载了北宋汴京中秋夜的盛况:“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夜市喧闹,通宵达旦。此时,吃月饼、赏月、团圆已成为节日的核心内容,中秋节的基本形态至此完全定型。
历经元、明、清各代,中秋节的习俗不断丰富,其“团圆”的核心意蕴也愈发突出和稳固,最终成为与春节、清明、端午齐名的中国传统四大节日之一。
浪漫遐想与月饼甜咸之争
如果说历史的源流赋予了中秋节骨架,那么那些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则为它注入了灵魂与血肉,让这个节日增添了浪漫的想象。
比如,嫦娥奔月是中秋节最核心、最广为人知的故事。版本虽有不同,但主线大抵是:远古时期,英雄后羿射下九个太阳,拯救苍生,西王母赐其不死仙药。后羿的妻子嫦娥,为避免坏人夺药,情急之下吞食仙丹,飞升月宫,从此与丈夫天地永隔。后羿思念妻子,在月圆之夜摆下香案,遥祭嫦娥。百姓们感念后羿的功绩和嫦娥的牺牲,也纷纷在月下设祭,祈求平安。
月宫中的嫦娥、玉兔、桂树,共同构成了一幅凄美而神秘的画卷,激发了无数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
与嫦娥的凄美不同,“吴刚伐桂”的故事则体现了一种永恒的“坚持”。传说吴刚因触犯天条,被罚在月宫砍伐一棵随砍随合的桂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吴刚的努力永无休止,那棵神奇的桂树也永远屹立不倒。李白亦有诗云:“欲折月中桂,持为寒者薪。”
中秋节吃月饼则始于一个传说。相传元代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廷官兵搜查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之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如今,月饼的口味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豆沙月饼、鲜肉月饼等,冰激凌月饼、咸蛋黄月饼、巧克力月饼等改良款也深受大家的追捧。
于是乎,每到中秋佳节,一年一度的南北甜咸月饼之战也随之开始。其中,五仁月饼是没有南北之分的,传统的五仁包括:杏仁、桃仁、花生仁、芝麻仁、瓜子仁,成本不低,用料实在。
而在上海人的记忆里,中秋节来上一个刚出炉的鲜肉月饼已经成为了中秋节不可或缺的仪式感。但鲜肉月饼其实是苏州人的发明,属于苏式月饼。吃的时候需用一只手接住往下掉的细碎酥皮,内馅则全是鲜肉。
但无论如何,从苏式的酥皮到广式的金边,不同风味的月饼,共同绘制了一幅丰富多彩的中国美食地图,味道里藏着的是浓浓的乡愁。撰稿|蒲琳
链接:嫦娥玉兔菱花镜
唐。镜为八瓣菱花形,伏兽钮。铜镜背面是一幅月宫图。钮右上方饰一株桂树,枝繁叶茂;嫦娥身姿飘逸,一手托盘,一手托幅,上有“大吉”二字。镜钮下方有一潭池水,左侧玉兔正持杵捣药,池水右边为一跳跃的蟾蜍。镜边缘饰蝴蝶、花朵及云纹。整个纹饰突出了月宫的主题,且构图十分新颖。
本平台所发布信息的内容和准确性由提供消息的原单位或组织独立承担完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