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中的五行之韵
对于中国人来说,任何科学无法解释的事情都可以用“玄学”来获得自洽:“命里缺金”“生辰八字犯冲”……其中有不少是五行学说在日常生活中的理解和运用。五行学说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出的最朴素的哲学思想,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条件之间的运动变化而生成的。回顾历史留存下来的文物器具,也会发现,五行学说以截然不同的语言,共同讲述着中国古人是如何将天地宇宙的相生与平衡,收纳于方寸器物之间。
历史织锦中的盛世预言
1995年,考古学家在古精绝国的遗址中,发现了一方色彩绚丽的汉代织锦。它并非一件华美的衣裳,而是一位戍边将领的护膊,是系在臂膀上用以防护的实用之物。然而,就在这方寸织锦上,却织着八个撼人心魄的篆书汉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无法想象这现代味儿十足的吉祥话出自于千年前的汉代。那时候的天象是上天意志的体现,与人间祸福、国家兴衰紧密相连。这里的“五星”,并非夜空中漫天的繁星,而是特指按照五行规律运转的五颗行星:岁星(木星)、荧惑星(火星)、镇星(土星)、太白星(金星)、辰星(水星)。它们在天穹上的轨迹,被看作是五行能量在宇宙中的体现。
“五星出东方”,指的是这五颗行星同时出现在东方的天空,这是一种极为罕见的天文奇观,古人称之为“五星连珠”。
在星占家眼中,这一天象是五行能量和谐汇聚的至高祥瑞,预示着天命所归,特别有利于中原王朝(“利中国”)的军事行动。与这片织锦同时出土的,还有写着“讨南羌”字样的残锦,拼凑起来,便是一句完整的战前动员:“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讨南羌”。
金杯的内化圆融
时光流转,数百年后,中华文明进入了气象万千的唐代。五行思想早已不再仅仅是天象占卜或政治预言,它更深沉、更内化地融入了整个社会的审美与生活之中。精美的海棠形金杯,便是这一转变的绝佳见证。与汉代织锦的直抒胸臆不同,这只金杯通体没有一字提及五行,而五行却无处不在。
首先,它的材质是金制的,作为酒器,“金”本身就有“金生水”的寓意,预示着杯中美酒如源泉般永不枯竭,财富与福泽绵延不绝。
更巧妙的是它的造型。工匠没有将它做成普通的圆杯,而是巧妙地锤揲出四瓣或五瓣的海棠花形,线条优雅流畅,宛如一朵刚刚绽放的花朵。这个造型,凝结了土的滋养与木的生长之力,每一道婉转的曲线,都呼吸着自然的生机。
杯身之上,錾刻着精美的纹饰。主题常常是来自异域的神兽“摩羯”:一种龙头鱼身、能呼风唤雨的水中精灵,瞬间将“水”的意象引入杯中。环绕摩羯的,是繁密缠枝的宝相花或卷草纹,枝叶蔓卷,生机勃勃,这正是 “木” 的生命力在器物上的蔓延。
而所有这些——金的璀璨、木的生机、水的灵动、土的厚重——都离不开最后一道元素:火。工匠炉中那千度的高温之火经过无数次精准的锤揲与錾刻,才最终将自然的形态、神话的想象与哲学的思辨,完美地融合在这件器物之中。这本身就是一场“火克金”而后成器的伟大炼金术。
从汉代沙漠烽燧下的织锦,到唐代长安宴席上的金杯,我们看到了五行思想在中国文物中演进的动人轨迹。汉锦将五行天象作为直接的力量,直接展示于战事动员之中,风格朴实刚健且充满了异域风情;唐杯则将五行哲学化为骨血,追求的是内在的和谐与精神的愉悦,风格典雅、丰腴而充满静穆的美感。它们一外一内,一动一静,却共同以五行的生克之道,化作护佑国家的信念,也化作装点日常的诗意,让我们在博物馆见到它们的时候,也能由衷感叹一句:“此物旺我,必当顺遂!”撰稿|姚佳琳
链接:商后母戊鼎
已知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于1939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青铜属金,方鼎属土,铸造用火,烹煮需水,纹饰含木。五行为体,礼制为用,体现五行哲学在商代的物质凝练。
本平台所发布信息的内容和准确性由提供消息的原单位或组织独立承担完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