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庆寺烧毁” 唤醒“南朝四百八十寺”记忆
11月12日,网传江苏张家港市凤凰镇永庆寺突发火灾。网友发布视频显示,一栋古代式样的建筑物几乎被火吞噬。
当天下午,据江苏张家港市凤凰镇人民政府通报,11月12日11时24分,张家港市凤凰山一仿古建筑发生火情,消防救援部门第一时间组织灭火,目前明火已扑灭,无人员伤亡,未对周边林区造成影响。起火原因正在调查。
古建筑意外被毁的新闻,近年来偶有发生,令人痛心。由当地政府的通报可以看到,这次被烧毁的并非千年古刹,而是一座“仿古建筑”。看到这,公众心中稍许宽慰。与此同时,一段有关“南朝四百八十寺”的记忆再度被唤起。
永庆寺,今安在?
就在网传“永庆寺”被火烧毁第二天,张家港市再次发布通报。从通报看,其实此次“千年古寺被烧”事件多少有些“乌龙”。
通报提到,被烧毁的并非永庆寺,而是“文昌阁”。“文昌阁”所在地,是张家港一处名为“凤凰山”的景区。2008年,凤凰镇立项建设,建筑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高度23米。2009年10月建成后,委托邻近的永庆寺管理,阁内未收藏文物。
至于景区内毗邻文昌阁的“永庆寺”,也并非历史上那座千年古寺。通报中表明,相关史料记载,始建于梁武帝时期的“永庆寺”历经多次兴废。1993年张家港凤凰镇当地新建一寺庙时,考虑到历史上“永庆寺”的知名度,遂亦定名为永庆寺。寺庙内所有建筑系现代新建,无古代遗构,与相传“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的永庆寺无关联。
如果要追溯真正的永庆寺历史,最早可至南朝梁大同二年(公元536年),至今已有近1500年历史,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史料记载,梁代永庆寺规模巨大,建有天王殿、弥勒殿、藏经阁、罗汉堂等多所屋舍。当时香火兴旺,寺僧达数百人之多。因此,永庆寺一度与杭州灵隐寺、镇江金山寺齐名。
据《河阳永庆寺志》记载,梁大同二年(537年),永庆寺内筑有钟楼一座,钟声能远播十里之外。“引杵宜缓,扬声欲长”,抑扬顿挫,煞是动听。在当时,今张家港一带的居民每逢岁末,都有前往永庆寺守岁听钟声的习俗。
永庆寺周围风景优美,由此成为古代文人雅士游玩与创作之地。元末文学家、《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曾于永庆寺隐居。施耐庵在寺内写作,留下了洗砚池等古迹。
明清两朝,永庆寺曾6次修缮,寺基最广时达86亩。1958年,永庆寺被毁坏殆尽,寺废僧散,直至1993年重建。
烟雨楼台,四百八十寺
张家港“文昌阁”被烧毁的新闻报道,本与永庆寺没有直接关联,倒是因永庆寺的历史而引出了“南朝四百八十寺”。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唐代诗人杜牧在《江南春》一诗中,极言南朝寺庙数量之众多,描述了南朝时期佛法兴盛的状况。
东吴赤乌十年(247年),东吴大帝孙权建立江南第一座佛寺——建初寺。那一年,天竺僧人康僧会自交趾(今越南)出发,经广州北上,来到东吴都城建业弘扬佛法。因康僧会求得舍利,孙权“即为建塔,以始有佛寺,故号建初寺,因名其地为佛陀里,由是江左大法遂兴”。由此,佛法在江南肇兴,至南朝时佛教盛行,寺院林立。
从史料来看,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显然是一个诗化的数字,实际上当时的佛寺数量远过于此。
据唐代李延寿《南史·郭祖深传》描绘,“都下(指建康,今南京市)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从这一段史料可见,彼时南朝都城建康寺庙多达500余座,僧尼数量超过10万人。
这一时期佛寺在江南兴盛,与当时的统治阶层有直接关联。宋文帝(424—453)重视佛教,以佛化助于政教。《南史》本纪记载,梁武帝(502—549)曾经“于重云殿及同泰寺讲说,名僧硕学,四部听众,常万余人。”由此可知,武帝本人在宫中的重云殿、同泰殿亲自讲解佛典。
祯明三年(589年),隋文帝杨坚派大军南下,攻破建康,陈朝灭亡,南朝历史随之终结。建康城破后,隋文帝下令拆毁宫城与部分寺院,将寺产收归国有,即“寺田百顷,还官五十”。隋朝统一南北后,佛教中心逐渐转移至北方的长安、洛阳。曾经的烟雨楼台与“四百八十寺”盛景,自此不复存在。记者|王仲昀
链接:寒山寺
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始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唐至德年间诗人张继途经寒山寺,写下了千古绝唱《枫桥夜泊》,寒山寺名声大振。
本平台所发布信息的内容和准确性由提供消息的原单位或组织独立承担完全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