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体育 > 正文

“太上瘾”的匹克球,你上手了吗?

日期:2025-05-20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匹克球,这一“网球、乒乓球、羽毛球的混合变化版”,有可能成为影响力更大的全民运动吗?
记者|王 煜


  “匹克球特别上瘾,根本停不下来。”2025年5月的一天,58岁的王艳娟在上海的一家匹克球馆挥动着球拍,汗水滴落、快乐绽放。曾经打网球的她在大概一年前接触到匹克球后迅速“上头”,现在一周有五六天都要打球。“我打匹克球以来都瘦了20斤了!”她自豪地说。凭着强大的兴趣,她不仅在许多匹克球赛事中取得好成绩,还考下了匹克球的教练证和裁判证。

  近几年,太多人有和王阿姨同样的经历。如今,匹克球已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新兴体育运动之一。

  国家体育总局小球运动管理中心于2024年调研形成的《中国匹克球运动考察报告》显示:匹克球是一项典型的全民健身运动,兼具健身性、趣味性、适龄性、经济性、安全性,适合各年龄段人群,并且具有很强的社交属性。

  匹克球,这一“网球、乒乓球、羽毛球的混合变化版”,有可能成为影响力更大的全民运动吗?

上图:2024年端午节,普陀区网球协会参与举办的上海匹克球精英挑战擂台赛。


新兴运动的“流量密码”


  “我们最早其实是从外贸数据中发现匹克球的发展潜力的。”上海市普陀区网球协会秘书长杨爱萍告诉《新民周刊》记者。2023年5月,她得知义乌接到北美大量的匹克球设备订单,了解这项运动的特点后,敏锐地感受到它具有成为“全民运动”的巨大潜力,随即决定进行落地推广,这使得她所在的协会成为上海最早推广匹克球运动的组织之一。

  “从3岁到93岁都能打”,匹克球真的如此全年龄段新手友好吗?杨爱萍说,这样的说法还真不是夸张,在发源地美国,确实有百岁老人也上场打匹克球的记录。匹克球融合了网球、乒乓球、羽毛球的吸引人的特点,又将各项运动的难点淡化,可以说是“拿着大号的乒乓球拍在羽毛球场上打塑料的网球”;然而从技术到体能的要求,比网球要低得多。一个零基础的新手,最快只需要15到30分钟就可以在教练的带领下把匹克球玩起来,体会到运动乐趣有了成就感,“很可能下一次他就会要主动邀朋友一起来打了”。

  超强的社交属性也是匹克球爱好者群体迅速扩张的重要原因。匹克球的场地面积较小,对战的双方可以经常在网前交流;一片网球场可以随时改造为4片匹克球场,这让原来最多4人参与变成了16人,加上轮换的人数,同样的球场里可以聚集几十名球员,热烈的团体气氛之下,运动成为结交好友、放松娱乐的引子,匹克球赛也常常自然而然地成为嘉年华。球打好了、玩好了,再到社交媒体上发帖打卡,匹克球想不出圈也难。

  匹克球不是年轻群体的专利。运动量可以不用那么大,更偏技巧而不是注重力量,这让中老年人也可以很好地上手匹克球。杨爱萍表示,只要有基础的运动能力,老年人在匹克球运动中可以锻炼视神经和反应能力,可以让身体素质得到提高。上海有巨大的老龄群体且小球基础深厚,匹克球的发展潜力不可谓不大。

  虽然上手门槛极低,但匹克球并不只是“降级版的三球融合”,而是具有独特魅力。比如,匹克球独有的“丁克球”,是一种网前吊球技术,球员在靠近球网的位置轻拍击球,使球以低弧线过网并落在对方场地内,从而给对手制造麻烦。王艳娟对此颇有心得:“匹克球的精髓就是改变节奏,谁主动掌握节奏,谁就能赢。对方快了我慢,对方慢了我快,这种节奏变化就像球类当中的太极。”

  同时,上海是外国人数量较多的中国城市,在这里,参与匹克球的外国人比例高,中外友人“以球会友”的特点十分明显,匹克球成为“民间外交”的重要渠道,甚至有人认为它可能再创当年“乒乓外交”的佳话。

  正因上述种种特点,匹克球近年在国内迅猛发展。2023年11月,国家体育总局小球运动管理中心牵头成立了中国匹克球运动工作委员会,使这项运动在中国的推广更加规范化、系统化和专业化。

  再看在国内领匹克球运动风气之先的上海。2023年,上海市网球协会匹克球专委会成立。截至2025年4月,上海共有匹克球场约130片,业内人士预计,这个数字在一年以后将跃升到300片以上。2025年1月,长宁区东虹桥片区迎来了一座按照国际匹克球联合会规范要求精心打造的匹克球场——AURORA虹桥体育场,总面积达2166平方米。2025年4月,华东地区首座花园式匹克球场在闵行区新虹街道丘谷园口袋公园内启幕。


精彩赛事与校园普及


  运动的普及离不开赛事的举办。上海市普陀区网球协会在2023年的9月第一次举办了匹克球比赛,之后又在2024年1月成功举办了“普陀网协杯”交流赛暨迎新中外友人匹克球赛。这场比赛的网络直播观看量破百万,“匹克球的关注度如此之高,这给了我们充足的信心”。杨爱萍说。

  2024年,匹克球迎来了国家级赛事。除了在河南鹤壁举行的全国锦标赛,第一届中国匹克球巡回赛(CPC)也于同年创立,共设10站比赛。当年12月,CPC1000暨匹克球全国大奖赛总决赛在上海举办,海内外180余名运动员参赛。本站赛事设有男子单打、女子单打、男子双打、混合双打四个项目,其中男子单打分为“19-35”“36-65”两个年龄组别展开角逐。赛事首先在上海体博会举办了热身赛和推广活动,吸引了大量匹克球运动爱好者到场亲身体验。

  在国际上,2024年11月25日,PPA Asia(美国职业匹克球协会亚洲分会)与 MLP Asia(匹克球大联盟亚洲分会)正式成立。这一举措为匹克球在亚洲的发展按下了加速键,PPA巡回赛与MLP匹克球大联盟两大标志性赛事,将于2025年登陆亚洲。

  在2025年3月的匹克球明星巡回表演赛中,两位网坛传奇阿加西和格拉芙亮相上海虹口体育馆。他们在五年前初次接触匹克球,如今深度参与到匹克球运动的推广活动中。

上图:2024年5月举行的上海匹克球团体公开赛。


  几年前开始在上海推广匹克球赛事的商人Jack,正计划为这座城市引入更多国际高水准赛事。他向《新民周刊》记者表示:上海已经汇聚了非常多领域的国际顶级水准体育赛事,包容开放的特色已经在全世界深入人心,因而匹克球的顶级赛事要进入中国,上海同样是落地的最好选择。

  一切运动的发展都要从青少年抓起,匹克球在上海的许多高校已经开展得很红火。杨爱萍透露:普陀区网球协会于2023年在华东师范大学首次开设匹克球选修课,3个班很快爆满;2025年增加到5个班,名额也是迅速被抢光。

  上海有的高校甚至已经办起了匹克球联赛:2025年3月18日,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首届匹克球俱乐部联赛开幕。当天下午,8支学院队伍近百名队员现场切磋球技,联赛持续两个月。

  值得一提的是,匹克球俱乐部是该校“三元一体”课程改革最新项目。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体育健康学院党支部书记、匹克球俱乐部指导教师李永华介绍:该赛事在老师的指导下,完全由学生自我组织、自我运作管理,不仅锻炼了学生的体育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同时增加了课程的文化属性,“这和普通的体育课完全不同”。

  该学院希望通过匹克球俱乐部,培养一批匹克球项目的赛事组织与运营管理人才和专业的裁判员人才。“俱乐部将围绕学校的专业特色优势和匹克球的项目载体,与社会的赛事公司以及行业协会等保持密切合作,形成课程的产教融合特色。”

  在高校之外,匹克球同样已进入上海的不少中小学。2025年5月10日,上海市徐汇区“复旦徐汇实验杯”小学生匹克球比赛举办,吸引了17所小学的147名小运动员参与。主办方复旦徐汇实验学校的一名教师表示:“匹克球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反应能力,更培养了他们的团队意识。后续,我们会将这项运动融入日常体育课程,让更多学生参与。”

上图:阿加西(左一)、格拉芙(左二)参与2025年匹克球明星巡回表演赛。
图源:SMG五星体育

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匹克球装备生产国之一。《中国匹克球运动考察报告》显示:据不完全统计,国内生产匹克球相关产品的企业约有300家,且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这些企业主要生产球拍、球网等器材装备,很多国际知名品牌都由中国企业代工生产。

  业界人士表示:在北美,匹克球相关产品的市场规模每年以接近30%的增长率上升;在中国,匹克球虽然起步较晚,但普及速度明显加快,匹克球装备市场的年增长率估计在20%至25%之间。这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

  匹克球装备的研发已进入细分领域。资深网球教练王世均,现在也是匹克球教练,他还在自主研发匹克球的比赛用球制造技术。匹克球的球由于结构和材料的原因,弹力不如网球,这让上手难度降低,本是运动的特点;但随着运动人群不断增多,个性化的需求也凸显出来,有的身材高大的球员希望球的弹力可以更高一些,这样可以减少低身击球的体力消耗。他正在研发一款用尼龙材料制造的匹克球,在现场的演示中,这种新球确实比一般的球有更好的弹力。

  另外,他也在尝试改良匹克球的球拍。“传统匹克球拍在头顶附近大力扣球时产生的声音很大,这对青少年的听力是有影响的,选用不同的工艺和材料,可以减少球拍噪声。”

  匹克球在快速普及时,很多时候是基于原来的网球运动的各项资源。上海拼搏体育网球俱乐部成立于上世纪90年代,30多年来为上海的网球青训做出了重要贡献,现在每年培训人员在5000人左右,其中90%为青少年。如今,俱乐部也在与网球协会等各界力量一起,推广匹克球运动。俱乐部主理人王琛坦承:匹克球的发展的确对网球带来一定的挑战;但在他看来,二者也可以互相促进、并不冲突。

  “对我这样一个老网球人而言,几十年都在打网球教网球,总归会有点精神疲劳,这时去打一下匹克球,上手很快,也容易成为高手,挺开心的。我们可以把匹克球作为一个新的创业平台和交流平台。”他说。

  “网球是追求个人走到很高的一个位置,但对大多数人而言很难达到那样的高光点;而在匹克球这里,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多元性,每个人都可以在人群里享受到运动带来的快乐。”杨爱萍说。记者|王煜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