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金牌,“十五运会”点燃大湾区
2025年11月8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简称“十五运会”)自行车(公路)赛男子个人赛吸引了足够目光,因为这是本届全运会唯一跨越粤港澳三地的标志性赛事。
比赛从广东珠海出发,通过澳门大桥到达澳门氹仔,经港珠澳大桥到达香港大屿山,再经港珠澳大桥回到珠海横琴,最后回到珠海市区。全长230多公里的赛道上,运动员们6次无间断地通过港珠澳大桥三地口岸,不停车、不查证、不安检,通关零延时、零接触、零等待、无障碍。
“无感”通关的奥秘,在于创新使用“前置查验+闭环管理”模式。在电信运营商提供的竞赛专网、集群通信系统及跨境漫游物联网卡等网络支撑下,通过北斗卫星定位、无人机跟拍、射频识别(RFID)技术等跟踪运动员行进全程,保障人、车、物丝滑通关。
十五运会在三地融合上的每一项举措,都在全运史上镌刻下“前所未有”的印记。它不仅是赛事组织的突破,更是国家战略在体育领域的生动实践,为大湾区融合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这是全运会历史上首次由粤港澳三地联合承办的体育盛会,既彰显着“一国两制”的生动实践,也书写着大湾区深度融合的新篇章。赛场内外,顶尖选手的高峰竞技与普通民众的热血参与交相辉映,让全运会从国家仪式延伸为民间节日,在体育强国的征程上留下深刻印记。
上图:2025第十五届全运会开幕式。摄影/李铭珅
粤港澳融合的体育新篇
11月15日进行的十五运会马拉松比赛同样是一场“无感”跨境之旅。来自全国23支队伍的71名参赛选手从深圳湾体育中心出发,通过深圳湾口岸,经深圳湾大桥进入香港,至港深西部公路后折返,再经东滨路、前海路返回深圳湾体育中心,完成42.195公里的赛程。这是一段无需刷通行证、一口气跑通深港的丝滑经历。
粤港澳三地联合承办全运会的核心突破,在于打破行政壁垒构建的协同体系。为保障6000多名内地人员赴港澳、3000多名港澳人员来内地参赛的顺畅出行,香港特区政府在国际机场、港珠澳大桥等关键口岸设置16条专属自助通道,运动员仅凭容貌识别即可7秒完成通关,这是香港首次对访客全面应用容貌识别出入境技术。
“1+4”联络机制的建立,则为跨境协作提供了制度保障。国家层面设立的组委会港澳工作协调部统筹全局,粤港澳三地通过联络会议、首席联络官等常态化机制,搭建“分层对接、全域覆盖”的沟通网络,成功破解了监管互认、信息互通等诸多难题。这种协作模式不仅服务于赛事,更为大湾区人员常态化流动积累了宝贵经验:香港西九龙站的“赛事接驳专线”、澳门的“观赛巴士通票”,让三地观众跨城观赛堪比同城出行。
上图:11月9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公路自行车女子个人赛在广东珠海举行。比赛起终点均在珠海,主要途经珠海市区情侣路沿线及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城市道路,总里程138.7公里。
科技赋能成为三地融合的另一个重要纽带。广州赛区投入的300余辆自动驾驶车辆、香港警务处的无人机3D勘察技术,以及粤港合作研发的2米精度室内导航系统,让约四成核心技术源自香港的“科技全运”理念落地生根。
文化浸润民心。三地“小海豚”志愿者的交流活动中,一名香港学生表达的“亲切感与自豪感”,道出了三地青年的共同心声。深圳首届“人民杯”体育嘉年华上,420名深港澳青年同台竞技;“深联港澳 喜迎全运”嘉年华从澳门开幕、深圳接力到香港收官,近万名青年参与其中。香港81岁老人征战乒乓球赛场、粤港澳联合组队参加龙舟赛的画面,更让体育成为跨越地域的情感纽带,香港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陈国基所言的“增强国民身份认同”,在这些鲜活场景中得到生动诠释。
中华体育精神的时代诠释
如果说跨境协作是十五运会的制度亮点,那么赛场上的竞技激情与精神传承,则是中华体育精神的鲜活注脚。从乒乓球、跳水等项目的“神仙打架”到普通参赛者的坚守拼搏,本届全运会既展现了中国体育的顶尖实力,同时传递着“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价值追求。
十五运会期间的粤港澳大湾区,成为“世界冠军浓度”最高的地方。赛场上高手如云,一群世界冠军奋力争夺一个全国冠军,造就了许多名场面。
十五运会的乒乓球比赛完全配得上“地表最强”的称号,马龙、樊振东、王楚钦、许昕、王曼昱、孙颖莎、陈梦、刘诗雯……这些乒坛顶尖高手同时亮相,在其他赛事确实很难看到。
11月16日,十五运会乒乓球男单决赛,上海队选手樊振东以4比1战胜海南队林诗栋,成功卫冕男单冠军。这不仅是他个人职业生涯的第六枚全运会金牌,更让他以6金2银2铜的总成绩,刷新现役乒乓球选手全运金牌纪录,书写新的传奇。
跳水赛场上“三小只”之间的竞争,是公众关注的焦点。上海队的陈芋汐在问鼎女子单人10米台后喜极而泣,这是她全运会首枚个人金牌。而全红婵面对伤病和发育难关,放弃了单人项目,依然帮助广东队拿下女子跳水团体冠军。赛后她俩各自都表现出轻松和开心。如今,两人的心态都已更加平稳,更加专注于赛场之内。
上图:11月11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跳水项目在广东省奥体中心游泳跳水馆迎来最后一个比赛日。图为女子3米跳板决赛结束后,全红婵(左)和王伟莹持金牌在馆内合影。
泳池里的名将们依然“能打”:潘展乐实现了男子100米自由泳的“全满贯”;汪顺继续统治个人混合泳,第四次收获全运会男子200米个人混合泳冠军。
然而“新生代们”同样耀眼:山东队小将张展硕包揽男子200米、400米、800米自由泳三金,三破全国青年纪录。男子400米自由泳中,他力压潘展乐和孙杨;男子200米自由泳中,他再次击败潘展乐,拉满了“三金王”的含金量。
田径赛场上的女子100米决赛中,来自浙江的16岁“小孩姐”陈妤颉力压一众“女飞人”,跑出11秒10,夺下个人首枚全运会女子百米金牌,并且创造了亚洲青年(U20)女子百米纪录,成为全运会历史上最年轻的女子百米冠军。她的每一次起跑,不仅是对个人极限的挑战,更是代表着中国短跑新生代力量的强势崛起。
“全民全运”推动健康中国
相较于竞技体育顶尖选手的星光熠熠,群众赛事里每一位普通参赛者的坚守同样显示了体育精神的温度。在十五运会群众赛事健身气功预赛的云端赛场,50岁的浙江选手毛小蕊穿着用鞋带反复缠绕固定的球鞋,与队友完成了行云流水的易筋经演绎。赛前20天的脚趾骨骨折,没能阻止她参赛的脚步:坐着训练、用腿部和腰腹力量代替脚上发力;队友们则连夜改造球鞋,用鞋带一圈圈缠绕加固,将特制软垫嵌入鞋内,为伤处提供缓冲。“健身气功讲究‘形、气、神’合一,我们团队的凝聚力就是最好的‘神’。”毛小蕊的话,道出了全运会群众参赛者的心声。中华体育精神不仅存在于冠军的领奖台,更闪耀在每一个为梦想拼搏的身影里。
“全民全运、全运惠民”。群众赛事的“无门槛”特质,让全运会真正成为全民的舞台。十五运会群众赛事共设23个大项166个小项,分为比赛类和展演类,预赛覆盖全国20个省区市的54个赛区,决赛落地广东14个地市及港澳地区。
数据显示,群众赛事的预赛共举办比赛6819场,超1.6万名运动员参赛;决赛总赛事超3000场,参赛选手达1.1万人,其中年龄最大的81岁,最小的仅8岁,覆盖学生、工人、医生、退休人员等各类人群,涉及近20个民族。所有参赛者都能在专属信息平台下载电子证书,这份仪式感让每一位参与者都感受到尊重。
“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打破体育场馆的空间限制,“赛场藏在烟火里”的创新安排,让赛事与城市生活深度融合。茂名的荔枝园里,定向赛选手在果香中穿梭;上海的南京路上,自由式轮滑选手的技巧表演吸引路人驻足;佛山的太极拳决赛现场,醒狮、香云纱等岭南非遗元素与体育竞技相得益彰。
上图:2025年11月11日,广东佛山,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群众展演舞龙舞狮项目决赛在佛山岭南明珠体育馆拉开帷幕。
赛事与城市体育性格的契合,更让全运精神扎根地域文化。以“广深佛”三城为例,广州的活力、深圳的创新、佛山的传统在办赛中生动展现。广州以“多元开放”为体育底色,通过对62个规模以上体育场馆的“微改造”,让老场馆焕发新活力。195家城市合伙人共同助力国际赛事中心建设,彰显“场馆不怕老、企业不怕小、赛事不怕多、朋友不怕多”的发展智慧。深圳将科技元素融入赛事组织,无人接驳车、智能导航系统提升观赛体验。佛山把舞龙舞狮这一传统项目办得热火朝天,成为群众参与度最高的赛事之一。
全运会的溢出效应,正推动全民健身设施的普及与升级。广州在赛事期间新增100多个社区健身角;深圳将部分赛事场馆赛后规划为青少年体育训练基地;港澳地区也借助赛事契机,完善了多个社区体育设施。数据显示,“我要上全运”系列活动在全国各地举办7.1万场,吸引超百万人次参与,带动居民健身热情持续高涨。在珠海,全运会赛事结束后开放的自行车赛道成为市民晨练的热门地点;在东莞,篮球主题公园因赛事迎来更多青少年。“赛事落幕、健身不停”的理念正在形成。
第十五届全运会书写了全运史上的新篇章。这场体育盛会不仅是“一国两制”在体育领域的鲜活实践,更是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里程碑。全运会正以更温暖、更包容的姿态,为健康中国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记者|王煜
本平台所发布信息的内容和准确性由提供消息的原单位或组织独立承担完全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