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文化 > 正文

《静静的顿河》 世界文学史上真正的巅峰

日期:2025-05-20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诗一般优美的语言,精准的人物刻划,以一个作家的良知去真实地描写历史。
记者|何映宇


  5月24日,苏联著名作家肖洛霍夫诞辰120周年。对很多读者来说,肖洛霍夫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肖洛霍夫和《静静的顿河》,大多数人多多少少听过一耳朵,但是这部150万字的旷世巨著中到底写了什么,却鲜少有人能确切说出答案。

  忙忙碌碌的生活切碎了我们的时间,《静静的顿河》厚厚的四卷本,长度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的两倍!令很多读者望而却步。可是,如果你真的打开了这本书,也许你就会被这部小说牢牢吸引。他的小说和欧美一些冗长晦涩的长篇小说是完全不同的,诗一般优美的语言,精准的人物刻画,以一个作家的良知对这段历史真实的描写,使这部150万字的长篇小说不再显得那么漫长。

  很多读者读了这部小说后都感叹,如此波澜壮阔又细致入微的描写,除了肖洛霍夫,世界文学史上,再没有看到第二个作者有这样的能力来驾驭这样长度的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这才是世界文学史上真正的巅峰!


波澜壮阔的顿河史诗


  肖洛霍夫的小说没有一句说教,那是最纯粹、最高明的文学。随便摘一段,你们读一下:

  一片很大的、在春风中飘荡的白云,一时遮住了太阳,灰色的云影追过了葛利高里,显得那么缓慢地沿着山岗向前飘去。葛利高里把视线从越来越近的克利莫夫卡的院落转移到这片顺着潮湿的褐色土地滑去的阴影,转移到一片在他前面往什么地方奔的浅黄色、令人愉快的阳光上。突然脑子里产生了一种莫名其妙的、追赶那片在地上跑的光亮的愿望。葛利高里把马一夹,放马全速跑去,——追着、追着,离那道把光和影隔开的、移动的界线越来越近了。他又拼命跑了几秒钟——伸出去的马头上已经一片阳光,马身上的枣红色的毛闪着耀眼的亮光。

上图:肖洛霍夫在写作。


  他的景物描写有目共睹,广受赞誉,他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杰出的风景描写大师之一。不仅风景描写如此,他对人物的刻画,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和把握的能力之强,在世界文坛都屈指可数。他的文字那样富有诗意,又充满力量、震撼人心,而翻译家金人的翻译流畅、准确、传神,完美传达了肖洛霍夫小说的神韵,也为中译本增色不少。

  这部小说不仅文笔出色,还真实反映了十月革命前后,顿河地区错综复杂的历史。布尔什维克、哥萨克将军克拉斯诺夫、白卫军首领科尔尼洛夫、邓尼金、沙俄骑兵将军卡列金、高加索军团的弗兰格尔男爵等各方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几个月,而《静静的顿河》中的哥萨克们,就被裹挟在这样的战争与历史的洪流之中无法自拔,看不到希望,最终被互相的仇恨和杀戮所吞噬,上演了一段段人伦悲剧。《静静的顿河》描写的历史,极为复杂,而肖洛霍夫写来毫不慌乱,一卷波澜壮阔的顿河史诗就在他的笔下缓缓流淌,人的命运就是河流与时代的命运。

上图:《静静的顿河》插画。


  这河流和时代的命运延续到了今天,由于顿河一部分就在今天乌克兰境内,当年《静静的顿河》的主人公们随波逐流,而今天,一场俄乌战争又将他们的后代们带入战争,怎不令人感慨?


东西方阵营都推崇的作家


  尽管因为肖洛霍夫在小说中有一些尺度很大的描写,一度引起极大争议,并受到苏联作协的批判,《静静的顿河》第三部还因此停止了在《十月》杂志上的连载。但他的过人才华还是得到斯大林以及之后苏联领导人的赏识和高度赞扬。斯大林亲自出面平息了争论。肖洛霍夫不仅没有被打倒,还两次被授予“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1939年获得列宁勋章,1941年获斯大林文学奖金,1960年获列宁文学奖金,并当选苏共中央委员、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科学院院士、苏联作家协会理事。考虑到当时严酷的政治环境,这是非常非常罕见的!

上图:肖洛霍夫传记《肖洛霍夫的秘密生平》。


  更罕见的是,这样一位苏联主流文学界的宠儿,他的这部《静静的顿河》在西方也风靡一时,因而他成为当时极少数东西方阵营都推崇的作家。《静静的顿河》在瑞典出版时就曾引起轰动,销量更是超过德国作家雷马克的战争文学名著《西线无战事》,因而进入了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的视野。为了抗议诺贝尔文学奖没有授予肖洛霍夫,获得1964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法国著名作家萨特竟拒绝领奖!

  于是,第二年,即1965年,肖洛霍夫就获奖了。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没有因为政治立场而将其弃之门外,同样在颁奖词中给予他极高的评价:“在描写顿河的史诗般作品中,以艺术家的力量和正直,表现了俄国人民生活中具有历史意义的面貌。”这使得肖洛霍夫极罕见地成为冷战时期东西方两个阵营都称赞叫好、都因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欢欣鼓舞的作家。

  事实证明,肖洛霍夫是一位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尽管得到了斯大林的赏识,但他并没有因此对斯大林溜须拍马。恰恰相反,在“大清洗”的政治环境下,肖洛霍夫竟不顾个人安危,多次给斯大林写信反映顿河当地的实际情况,保护了顿河农民。1933年4月4日肖洛霍夫在致斯大林的信中写道:“……维约申斯克区同它周围的北高加索边区的许多区一样,未完成粮食征购计划,也未储存种子。这个区同其他区一样,庄员和个体农民都快饿死,大人和孩子浮肿,吃的都是人所不能吃的东西:从动物尸体到柞树皮,以及沼泽地里的各种草根。维约申斯克区未完成粮食征购计划并非由于富农破坏……而是由于边区领导不力。”

  因此他遭到当地一些干部的嫉恨,1938年10月,苏联罗斯托夫州安全部门罗织肖洛霍夫组织哥萨克暴动的罪名,并派人到肖洛霍夫那里卧底,要将他逮捕,置之死地。肖洛霍夫得到消息后,逃到莫斯科,求见斯大林才幸免罹难。


肖洛霍夫到底有没有抄袭?


  肖洛霍夫年轻时就表现出超乎常人的文学才华,肖洛霍夫17岁开始发表小说,21岁出版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时,以文笔犀利著称,金宇澄在《繁花》中曾提到过他的短篇小说。而他出版第一部《静静的顿河》时,只有23岁!尽管他用了14年的时间才写完这四卷本的大部头小说,但写完第四卷时,他也不过只有35岁,这也太年轻了!

  他出版第一部《静静的顿河》时,关于他抄袭的传闻就开始流传。人们不太能相信一个只上过小学的年轻人,能驾驭这样历史长度和深度的小说。对肖洛霍夫质疑最为激烈的,是在肖洛霍夫之后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索尔仁尼琴,1974年,流亡国外的索尔仁尼琴在巴黎出版了题为《〈顿河〉急流》、副标题为《一部长篇小说之谜》的文章,他提出《静静的顿河》写得最好的部分是抄袭克留柯夫的。但真相却打了索尔仁尼琴的脸。

上图:晚年的肖洛霍夫。


  早在1929年,即《静静的顿河》第一部发表没多久,苏联就在列宁的妹妹玛利娅·乌里扬诺娃提议下,专门成立了以绥拉菲莫维奇为首的作家专门委员会,以确定《静静的顿河》的著作权为谁。肖洛霍夫奉命从维约申斯克拎着装着小说第一、二部的手稿的箱子过来,作家委员会审查了手稿,查验了旁证材料,最后得出结论:毫无疑问,肖洛霍夫是《静静的顿河》的作者。

  上世纪70年代,以索尔仁尼琴为首的质疑者再次发难。但问题是,他们的指责多是揣测,他们手中并没有证据能证明,肖洛霍夫的小说与另一位作家的文本相似,人们也没有找到克留柯夫的手稿,可以通过比对来证明肖洛霍夫抄袭。与之相反,肖洛霍夫的手稿却留了下来。里顿河地区的局势非常复杂,当地的红军情报局和契卡认为肖洛霍夫是个政治上的可疑分子。肖洛霍夫不希望手稿被夺走,被毁掉,于是他将手稿留在了莫斯科他的挚友、农村题材作家瓦西里·库达舍夫家里。库达舍夫1941年8月参加了莫斯科保卫战,最终,他被俘虏,牺牲在了德国。肖洛霍夫的手稿从库达舍夫的遗孀又流传到她侄女手里,最后手稿保存在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苏联解体后,1999年,俄罗斯文学研究所的专家们经过鉴定再次证明,《静静的顿河》的作者确是肖洛霍夫!

  这份鉴定应该是比较客观公正的,这足以证明,关于肖洛霍夫抄袭的谣言不攻自破了,肖洛霍夫确实是这部不朽神作的真正作者。记者|何映宇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