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中福会儿童艺术剧院院长沈莉
今天,我们怎么“把最宝贵的给予儿童”?
路过华山路643号中福会儿童艺术剧院的市民,都会被“坐”在剧院屋顶的巨型马兰花人偶吸引住目光——这栋百年历史的老洋房里,有着中福会创始人宋庆龄先生在1947年亲手创办的全国第一家儿童剧团。
童谣里唱道: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70多年过去,老洋房焕发新生——伴随着“马兰花剧场”的升级重启,剧院拆除沿街围栏,开放亲子空间,让儿艺与周边街道无缝连接——中福会儿童艺术剧院和静安区共同打造的“静安国际儿童戏剧街区”呼之欲出。
“我们剧院是以‘无界剧场’为核心理念来进行焕新升级的,让华山路上这座富有儿童属性的公共艺术空间,成就市民与艺术之间的互动共栖。”儿艺院长沈莉告诉记者,“全新亮相的花花戏剧空间、花花文创商店,市民游客可以方便地步入其中休闲、漫步,剧院的百年历史建筑将让人感受到——戏剧随处可发生。”
最近,这里正在举办亲子沉浸式戏剧展览《米菲70周年主题展:请你来做客》。荷兰大师迪克·布鲁纳创作的小兔米菲,风靡全球50多个国家,陪伴无数孩子度过快乐童年。而今,这个国际IP落地儿艺,吸引亲子家庭踊跃前来——预约火爆,5月已经全满。
上图:儿艺出品多媒体舞台剧《嗨!小石狮》是一部具有国际化艺术水准的国风儿童剧。
揭秘:儿童剧的无限可能
采访儿艺院长沈莉的时候,她正在《嗨!小石狮》的内部首演现场。演出刚刚结束,她就“抓住”导演雷国华,开始推敲修改细节:结尾的音乐好像总有哪里感觉不舒服、狮子的服装也有点欠缺,在正式演出前都要一一修改妥当。主创们戏言她有“洁癖”,哪里差一口气都不行,沈莉笑说自己是有点完美主义:“我想我们导演也是这样,做艺术创作的人,都要有点执拗的精神,否则就出不了精品。”
《嗨!小石狮》是儿艺原创的人偶结合儿童剧,由中国、西班牙、英国三方团队联合制作,运用先进技术营造传统文化的现代舞台表达,历时一年半时间打磨,偶形很重工、舞台很震撼、演技很在线,妥妥不输百老汇,是一部具有国际化艺术水准的国风儿童剧。
“石狮自古便是中华文化中守护与吉祥的象征,是镇宅护民、纳福避邪的灵物,也是匠心建筑艺术的结晶。在《嗨!小石狮》中,我们用儿童的视角激活这个古老符号,让它从石中苏醒,拥有生命与情感。主人公小珊瑚与五只石狮的故事,是关于陪伴与成长的童话,也是对责任、信仰、家国情怀的诗意演绎。”在沈莉看来,《嗨!小石狮》打破了说教式叙述,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有神秘色彩与童趣魅力的奇妙故事。孩子们在观剧过程中,既能沉浸于戏剧魅力,也能在潜移默化中接触到关于勇气、成长和守护的中华民族文化内核。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嗨!小石狮》公演后,被专家评价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积极时间,也是一次儿童戏剧艺术理念的更新”。今年,《嗨!小石狮》更推出2.0升级版,代表上海制作,在全国巡演。目前已在广州中山、中国台湾高雄顺利演出。
儿童虽然只占总人口的20%,却是我们100%的未来。儿童剧虽然在全民关注度上也许不及话剧音乐剧那么高,但经过多年传承发展,也早已进入了创作上的“next level(新层面)”。
“宋庆龄先生当年定下‘一切为了孩子,用戏剧点燃孩子们的想象力’的办院宗旨,提出‘把最宝贵的给予儿童’。我们始终相信,童年是值得被认真对待和守护的。儿童剧不是成人世界的缩影,而是为儿童量身打造的一门独立艺术。”沈莉是个求新求变的人,“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美好,重要的是把精神传承下来”。担任儿艺院长重职,她的日常状态就是“自己卷自己”,“一定要有创造性的剧目,才能让这个剧院更有生命力”。
“社会上可能觉得儿童剧的创作门槛很低,其实我们身在其中才知道,儿童剧的门槛反而是很高,比成人剧更难。现在的孩子家长们都已经是90后、95后了,他们本身也喜欢看各种戏剧演出,接受面非常广,希望给孩子看的东西也更加多元。这就倒逼我们必须不断尝试各种各样的创新方式。”仅仅是2024年,儿艺就原创了五个新剧,除了《嗨!小石狮》,还有《万物都在变》《100只兔子想唱歌》《哼将军与哈将军》、国风亲子剧《十二生肖》等。
如果你还以为儿童剧只适合10岁左右的孩子看,那可就落伍了——《万物都在变》是一部面向0-3岁婴幼儿设计的原创启智剧,用音乐与肢体来与小小观众进行互动,让他们感受到大自然万物生长的过程,填补了国内婴幼儿演出的创作空白,可以说,是“宝宝人生中的第一部戏”。
破圈:文艺小舟渡亲子之海
上图:座落于华山路643号的中福会儿童艺术剧院焕新升级。
舞台上的每一束光,都是孩子眼里的银河,是等待启封的全新世界。
时间来到2025年,“上海国际儿童戏剧艺术节”即将于10月启幕,为亲子家庭带来更多精彩演出。儿艺也早在一年前就开始了忙碌的准备工作:
“本届戏剧艺术节为期一个半月,早在2024年底就开启全球征集,邀请来自10个国家近30部优秀儿童剧作品进行展演。传统儿童戏剧、音乐舞台剧、沉浸式多媒体戏剧、多媒体装置剧……形式多种多样,让上海的亲子家庭通过戏剧看世界。”据沈莉介绍,今年的儿童戏剧艺术节以“戏聚未来,无界共生”为主题,“文旅商体展”联动,计划与浦东美术馆、上图东馆、历史博物馆、宋庆龄故居等文博场馆合作,联动静安商圈,增加上海儿童戏剧在全球戏剧领域中的文化影响力和吸引力。
“以今年戏剧节的特色项目——亲子沉浸式数字戏剧体验《我的本草世界》为例,我们将集沉浸式数字科技与戏剧世界为一体,展现本草世界的多元和价值观。还会邀请戏剧、新媒体艺术等领域的国际大咖坐镇,为Z世代书写一本国际化的、可交互的‘中国文明启蒙手册’。”
在沈莉看来,儿艺多年来始终坚持的一点,就是用“平等而非俯视的视角”去创作儿童剧:“儿艺作为公益性质浓厚的院团,社会责任和担当是责无旁贷的。我们的审美和品位、我们的创作态度,实际上是会影响现在乃至未来一大批儿童的。所以我们必须开发精品,而不是跟风某些只追逐流量的‘三分钟看完×××’式快餐。”
今年六一儿童节,儿艺马兰花剧场即将上演儿童剧《哇!布老虎》。“布老虎是几十年前的孩子们熟悉的枕边玩具,现在的孩子可能有点陌生,但它又是很有中华民俗特色的一个小玩偶,所以我们想到,把布老虎拟人化,加上‘八仙桌爷爷’和‘汤婆子奶奶’‘团扇仙子’——布老虎和他们一同寻找小主人的故事,通过江南水乡的独特景致配以幻想多变的戏剧手段,表达文化传承、友情与成长的故事。”沈莉说,“孩子和家长接收一部儿童剧的‘点’是不同的,故事的寓意可以深,但是表达一定要浅白,切入点要很小,让孩子能够‘看进去’。”
她最喜欢在剧场里看到的情景就是:散场后,家长搂着孩子出来,一路上还在回味剧情,家长继续给孩子讲解剧中更深入的表达。“希望儿童剧也能在帮助亲子沟通中起到作用,散场回家,大家还有共同的话题去深聊,孩子也会有兴趣去了解爸爸妈妈的小时候:你们那时候是什么样子?”
针对年龄较大的孩子,比如小学高年级和初中生,儿艺也在原创一部与AI问答有关的剧目。“先秦时代,弟子遇到困惑就会去征询孔子的意见。到如今AI时代,我们碰到问题会找DeepSeek来解答——但你有没有考虑过,电子产品会怎样改变我们的未来?在引领我们的同时,是否也把人类当成了AI的养料或是奴隶?”她相信,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对儿童剧的需求也大相径庭。她更希望,每个走出剧场的孩子都带着一粒星火,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上图:中福会“雪莲计划”儿童剧《东方小故事》在新疆巡演,前排中为儿艺院长沈莉。
打造:儿童友好城市
如今的儿艺,每年演出场次高达360余场,堪称“天天有戏”,不仅集中在“马兰花剧场”,更走出剧场,走向学校、走进社区、走入全国各地。让“移动剧院”成为社会大美育课堂。
“今年是我们开展社会大美育课堂的第三年。”沈莉告诉《新民周刊》,“儿艺多年坚持开展一系列下基层演出活动,例如徐家汇亲子剧场公益演出,已经延续数十年,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体验文化盛宴;2014年起,我们启动‘同根文化 点燃童心’赴港澳台巡演项目,至今演出近200场;2018年,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文化润疆’战略的总体要求,深耕中福会‘雪莲计划’援疆演出,把优质儿童剧送到全国各地的少年儿童身边。去年还在新疆5所学校建立了‘宋庆龄移动剧院’青少年戏剧教育实践基地。”
据悉,《嗨!小石狮》2.0升级版4月26日在马兰花剧场首演之后,还将踏上全国巡演之旅,足迹包括广州、中山、青岛、北京、苏州、海口等地,最后再回到上海,作为“2025上海国际儿童戏剧艺术节”的开幕演出——儿艺的“破圈行动”正在日益升温,致力于将“上海制作”“中福会出品”优质儿童舞台艺术作品推向更大的舞台。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特殊儿童的小众需求,儿艺也没有忘记——有不少针对聋哑儿童、自闭症儿童创作的剧目。每逢演出时,沈莉会留心观察:当她看到一个自闭症的孩子,从满场乱跑、精神无法集中,到慢慢地愿意向演员靠拢,忽然能坐定了,看进去了……都会觉得非常感动。
2021年,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100个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推动儿童友好理念深入人心。
何谓“儿童友好城市”?《意见》指出:“儿童友好是指为儿童成长发展提供适宜的条件、环境和服务,切实保障儿童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显然,其中也包括特殊儿童,在建设儿童友好城市的进程中,不应有任何一个孩子缺席。
上图:中福会“雪莲计划”儿童剧《东方小故事》在新疆巡演,前排中为儿艺院长沈莉。
“儿童剧场是给孩子们无比珍贵的礼物,当孩子们步入剧场,这种‘当下的’‘在场的’体验,是任何电视、电影作品或游戏等二维屏幕无法复制和再现的。”在沈莉看来,“儿艺要突破自身传统演艺行业的定位,转型为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文化引擎——除了在剧目上打造上海儿童文化样本的精品力作,更要抓品牌建设,依托跨界多元合作,实现儿童戏剧产业破圈,成为以开放式、场景化的艺术体验为特色的戏剧空间新地标。”
在花花文创商店里,记者看到,儿艺出品的每部原创剧都有量身定制的周边文创,这些充满童趣的设计不仅强化了IP价值,更通过文化创意产品,将艺术教育的触角延伸到剧场之外,生动践行了文化浸润童心的发展理念。这种以优质内容为核心、文创开发为载体的创新实践,正在构建儿童美育的新型生态圈,让艺术成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机组成部分。正如那朵端坐在老洋房屋顶的“马兰花”,这些承载着集体记忆的文化符号,既是对传统儿童文艺品牌的创造性转化,更是落实“儿童优先发展”原则的生动注脚——通过打造儿童可感知、可参与、可传承的文化体验空间,儿艺正在编织属于新时代中国儿童的文化记忆图谱,让城市成为滋养童年梦想的温暖摇篮。记者|阙政
本平台所发布信息的内容和准确性由提供消息的原单位或组织独立承担完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