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唱综艺:从爆款制造机到主流文化的“破壁者”
2017年,一档名为《中国有嘻哈》的综艺节目横空出世,节目通过“Freestyle”“Battle”等美式嘻哈元素,将长期以来显得“偏门”的说唱文化推向大众视野,创造出“你有Freestyle吗”等全民流行语,在中国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说唱热潮。
此后,借着这股说唱热潮,一系列说唱类综艺相继诞生,从《中国新说唱》到《说唱新世代》,再到《新说唱2025》,说唱综艺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制造了无数话题,捧红了一批又一批说唱新星,也让说唱音乐逐渐融入主流文化,成为当下流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图:《新说唱2025》海选。
从“地下突围”到
“代际对话”
《中国有嘻哈》的成功绝非偶然,它精准地抓住了年轻人对于个性表达和潮流文化的追求。节目中,选手们用充满力量和态度的歌词,表达着对生活的感悟、对梦想的执着以及对社会现象的看法,这种真实而直接的表达方式迅速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的关注。一句标志性的“你有Freestyle吗?”更是成为当年最热门的网络流行语,引发了全民模仿的热潮。
节目自开播以来,诞生了近80首嘻哈佳作。其中时间、世界、梦想、家人和兄弟等主题贯穿始终,不仅深刻反映了Rapper们的心路历程,更触动了无数观众的心弦。节目不仅在国内掀起了说唱热潮,还在海外引起了广泛关注,让世界看到了中国说唱的崛起。
选手们穿着oversize的潮牌,戴着大金链子,用flow和押韵讲述着街头故事。独特的穿搭风格、个性的言行举止让习惯了流行音乐的观众们耳目一新,Rapper们迅速成为年轻人追捧的对象。《中国有嘻哈》成功将说唱文化从小众推向大众,开启了中文说唱的新纪元。
此后,各大视频平台纷纷推出自己的说唱综艺,试图在这个新兴的市场中分得一杯羹。2018年《中国新说唱》作为《中国有嘻哈》的续作,延续了前作的热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挖掘和培养了更多优秀的说唱人才。
到了2020年,《说唱新世代》则另辟蹊径,以“万物皆可说唱”为口号,鼓励选手们用说唱表达各种不同的主题和情感,将议题延伸至性别平等、校园霸凌等社会议题,展现了说唱音乐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圣代的《书院来信》关注教育问题,用说唱的方式讲述了在不良教育环境下孩子们的痛苦和挣扎,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深刻反思;姜云升的《成名》则探讨了名利背后的孤独与迷茫,唱出了许多年轻人的心声,让他迅速走红网络。其“合作大于对抗”的赛制设计,也打破了“厂牌Beef”的单一叙事,为行业提供了“正能量说唱”的范本。《说唱新世代》更是以豆瓣9.1的高分成为新的行业标杆。
及至2025年,《新说唱2025》以“洗牌”为核心概念,构建起代际碰撞的新范式。节目起用平均年龄28岁的年轻制作人阵容(黄子韬、万妮达等),通过“魔王对抗赛”让新生代直面OG(如那吾克热、派克特),形成“挑战-传承”的双向叙事。数据显示,节目首期抖音话题播放量超1500万,印证了“年轻化策略”的热度空前。
节目中,00后选手的崛起成为一大亮点,他们以独特的音乐风格和强烈的个性表达,挑战着传统说唱的权威,引发了观众对于说唱未来发展方向的讨论。新人双子星Rapeter与SHarK在与“黄金大魔王”派克特的对决中,以一首《洗牌》致敬前辈,展现了说唱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成为节目中的经典时刻——大量Rapper被点名diss,“旭哥你别说唱了,专职吃播吧快点”“派总 最强的K.Dot复制人他在这”“小白听说你去恋综怎么也被淘汰了”“佳隆歌最火的歌不是还得靠艾热”……
新鲜血液的加入,加速了“哈圈洗牌”,进一步推动行业的“新陈代谢”。
出圈神曲频现,
说唱风格多元
说唱综艺的火爆,不仅捧红了一批说唱新星,也催生了许多出圈神曲。这些歌曲不仅在说唱圈中广受欢迎,还成功破圈,在主流音乐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上图:《歌手2025》GAI。
2017年,GAI的《天干物燥》凭借其独特的中国风歌词和朗朗上口的旋律,成为当年最火的说唱歌曲之一。歌曲中,GAI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说唱音乐巧妙融合,用“天干物燥,小心火烛”这句古老的警示语作为歌词,搭配上动感的节奏,让人耳目一新。此后,GAI又推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国风特色的说唱歌曲,如《沧海一声笑》《华夏》等,进一步推动了说唱音乐的本土化进程。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歌手2025》的初舞台上,GAI带来了一首气势磅礴的《炁》。表演开场,极具东方韵味的旋律与民族乐器的演奏交织,瞬间营造出宏大的气场,GAI独特的嗓音和充满力量感的说唱,配合着富有诗意的歌词,将“炁”这一中国传统哲学概念以音乐的形式具象化,展现出独特的中国风与精气神。
GAI作为从说唱综艺中走出的代表性人物,他在《我是歌手》中的系列表演,不仅仅是个人的高光时刻,更是说唱音乐在主流音乐舞台上的成功逆袭。他通过巧妙的改编与极具感染力的表演,让说唱音乐在主流音乐的语境下获得了新的生命力,也让更多主流音乐受众真正领略到说唱音乐的魅力与价值,进一步推动了说唱与主流音乐的融合进程。
除了GAI这些具有代表性和传唱度的歌曲外,说唱综艺中还涌现出了许多风格各异的出圈神曲。法老的《亲密爱人2017》以其深情的歌词和独特的嗓音,唱出了对逝去爱情的怀念,感动了无数听众;C-BLOCK的《江湖流》则将说唱与中国传统武侠文化相结合,展现了江湖的豪情与侠义,成为说唱圈中的经典之作;艾热的《乌云中》以其温暖的旋律和励志的歌词,传递出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在各大音乐平台上收获了极高的播放量和好评。《新说唱2025》的《洗牌》则通过“旋律说唱+社会议题”双重包装,上线24小时网易云评论破17万条,成为兼具艺术性与传播度的现象级作品。
近年来,随着说唱综艺的不断发展,说唱风格也变得越来越多元化。除了传统的Trap、Drill等风格外,音乐剧说唱、民谣说唱、民族风说唱等新兴风格也在节目中不断涌现。在《说唱梦工厂》中,西奥、陈泽希等选手融入经典IP演绎的《嘻游记》,将说唱与音乐剧元素相结合,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听体验;艾兜、咔咔等选手上演的仙侠国风感的《剑雨》,则将民族风与说唱完美融合,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这些出圈神曲和多元的说唱风格,不仅丰富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内涵,也让说唱音乐逐渐被主流音乐市场所接受和认可。越来越多的说唱歌手开始与主流歌手合作,共同创作和演唱歌曲,进一步推动了说唱音乐与主流音乐的融合。
蜕变之旅
上图:《中国新说唱2025》明星制作人。
从《中国有嘻哈》的“地下表达”到《新说唱2025》的“正向价值引导”,节目通过赛制设计(如“家乡挑战”)将个人叙事升华为文化认同。如今的选手们不再执着于地下的标签,不再局限于街头故事和个人经历,而是更注重作品的完整性和艺术性,开始关注社会议题,用说唱表达对环境保护、科技发展、心理健康等话题的思考。这种转变不仅提升了说唱艺术的文化价值,也吸引了更多不同背景的观众。
舞台设计更加精致,灯光效果更加炫酷,随着AI剪辑、虚拟舞台等技术应用,使说唱的视觉冲击力倍增。如《官窑》通过XR技术还原岭南建筑,实现“听觉+视觉”的文化输出。选手们的服装造型也更加考究。节目组还引入了更多元化的评委阵容,包括流行歌手、音乐制作人、文化评论家等,为选手提供更专业的指导。
与此同时,节目的商业化运作也变得更加成熟。节目与各大品牌合作,推出联名款商品,举办线下巡演,开发衍生节目。选手们在节目结束后,能够获得更多商业机会,从音乐节到品牌代言,从影视剧到综艺节目,说唱文化的商业价值被充分挖掘。节目孵化出Capper、万妮达等兼具流量与实力的艺人,其商业代言费三年增长400%,印证说唱偶像经济的成熟。
八年来,说唱文化在中国经历了从地下到地上的蜕变,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一方面,随着节目数量的不断增加,市场逐渐趋于饱和,观众对于说唱综艺的审美疲劳也在逐渐加剧。方言说唱、女性主题等赛道扎堆,“创新疲劳”深深困扰着观众与歌手。
另一方面,说唱音乐作为一种源自街头的文化,其歌词内容往往涉及一些敏感话题和不良价值观,如暴力、毒品、金钱至上等。这些内容不仅容易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也与主流文化的价值观相悖。因此,如何在保持说唱音乐个性和特色的同时,引导歌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创作出积极健康的作品,成为了说唱综艺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此外,说唱综艺的商业化也引发了一些争议。一些人认为,过度的商业化会导致节目失去原本的艺术价值,成为一种纯粹的娱乐消费产品。《新说唱2025》中部分选手因歌词空洞遭观众诟病,过度追求流量导致作品空心化的现象日益显现。如何在商业化和艺术化之间找到平衡,让说唱综艺既能满足市场需求,又能保持其独特的文化内涵,这道亘古难题再一次出现在说唱音乐人面前。
从《中国有嘻哈》到《新说唱2025》,说唱综艺完成了从亚文化突围到与主流文化共振的蜕变。当SHarK米尔艾力在舞台上喊出“致敬巨人最好的方式是踩着肩膀上去”,这不仅是个人野心的宣言,更象征着中文说唱在文化融合中的进化方向——在保持锋芒的同时,构建更具包容性的表达体系。
未来,如何让说唱音乐既承载青年文化锐气,又避免沦为流量工具,将是嘻哈能否真正“主流化”的关键。记者|陈冰
本平台所发布信息的内容和准确性由提供消息的原单位或组织独立承担完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