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知名钢琴演奏家黄家正
天才逆流而上
16年前的一部名为《音乐人生》的纪录片,今天仍在豆瓣上保持着8.9分。
纪录片的主角,当年只是一位未成年男孩——黄家正(Ka-Jeng Wong)。《音乐人生》跨越6年时间,记录了这位来自中国香港的钢琴少年,在11岁和17岁的音乐表现和成长经历。
当时围绕影片,外界将黄家正称作“天才”或“神童”。然而电影获奖后,并未给黄家正的人生带去根本性的转变,他没有成为“音乐明星”,反而像是从公众关注中消失了。
直到2024年,中国的古典乐迷发现,昔日“神童”长大成人,已是一位世界级钢琴家。他频繁往返于内地与香港,开启了在上海、深圳和佛山等地的巡演。2025年,黄家正继续探索这片充满新鲜气息的土地。近日,就在自己为今年9月的上海独奏会做准备期间,黄家正接受了《新民周刊》专访,分享了他自2009年“消失”之后的生活。
天才并未“消失”。为古典音乐而生的黄家正,不停地出发,在高速变化的世界一次次地逆流而上。
2023年8月,香港元朗剧院,进念20面体制作,KJ实验性钢琴独奏会“五行”。
“世上最好的钢琴演奏家是谁?”
2024年春节过后,黄家正决定前往内地,探索更多文化上的认同。他彻底打开了自我,想要从内地的演出经历当中尽可能地学习一切。
“你能想象吗?自从我决定来内地巡演,这一年来我认识的朋友比过去20多年在香港认识的还要多。这里太神奇了!”谈到在内地演出的感受,黄家正流露出抑制不住的激动。
这种激动和欣喜的神情有点陌生,和那部纪录片里面的少年完全不同。看过《音乐人生》的人一定对黄家正少年时就展现的决绝印象深刻。
但是当35岁的他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展露了另一面。他大方地坦露,自己少年时代,多少有些练琴练得“走火入魔”,而现在他明白了“松弛”和“休息”的重要性。
“很多从小刻苦学习古典音乐的人,一直练习,一直比赛,缺乏和社会必要的联结。当他们一旦在音乐上达不到预期,往往一蹶不振,再也没法走出来。我见过太多这样的例子。”黄家正说道。
为了和社会有“必要的联结”,也为了在音乐人生中更好地前行,成年之后,黄家正没有借助纪录片带来的名气进入演艺圈,却逆流而上,去美国求学。
2013年,黄家正回到他的家乡——中国香港。23岁的年轻人,尝试跳出古典钢琴家的单一身份,大胆地开始了自己在音乐上的探索。他创办了自己的公司——Music Lab,每年举办音乐节,组建乐团。作为音乐总监,他持续在亚洲多个重要电视与电台担任主持推广古典音乐,也尝试各种跨越古典音乐的制作,亦撰写了大量音乐相关的专栏文章。
在香港音乐市场闯出名堂后,本地的古典音乐圈发现,曾经那个“天才”回来了。对此黄家正的看法是,因为一部纪录片,让年少的自己得到了更多关注,同时意味着背负更多责任,理应发挥更大能量,影响更多人热爱音乐。
创业5年后,眼看自己与音乐市场的关系愈发平稳,黄家正却觉察到一丝“迷失”。他不想再继续自己四平八稳的生活,决定重新出去闯一闯。他想要去参加各种国际性赛事。
在当代古典钢琴家的世界里,极少有人在28岁“高龄”集中参赛。黄家正虽在年少时被称作“神童”,却长期反感竞赛,只关注纯粹的音乐。他在近30岁时重新进入这一套竞赛系统,只为借助比赛的压力,寻求艺术深度的突破。
2018年,经过漫长飞行,黄家正来到美国阿拉斯加,参加阿拉斯加国际钢琴E大赛(Alaska International Piano E-Competition 2018)。可能是旅途太辛苦,或是前期压力太大,黄家正在比赛前发现自己整张脸都在脱皮,看上去状态很差。
“距离上台只剩下两分钟时,我对自己说,首先,我黄家正也不是刚入行的音乐家了,I’m ready;其次,我活了快28年,我是怎样的人,我就是怎样的音乐家;最后,今天的评委都是世界顶级,我很幸运,能弹琴给这么优秀的评委听。”说完三句独白,黄家正走上台,开始弹奏舒曼的C大调幻想曲(Robert Schumann - Fantasie in C, Op.17)。
最终,28岁的比赛“新人”黄家正,在自己成年后第一场国际性大赛中成功夺冠。俄罗斯传奇钢琴家艾利索·维莎拉兹赛后称,“钢琴家黄家正在毫无疑问的姿态下取得冠军。他演奏的舒曼幻想曲,是我人生听过最难忘的版本”。
这个结果令黄家正意外,因为参赛前他知道,离开国际视野很久,当时很少有人知道自己。通常来看,评委们更喜欢年轻选手,“我已经28岁了,参加比赛有点老了”。
但是又不完全意外。《音乐人生》里,17岁的黄家正镇定地对镜头说:“世上最好的钢琴演奏家是谁?我!”
后来,黄家正于2019年在西班牙巴塞罗那的玛利亚·卡纳尔斯国际音乐大赛获奖(Maria Canals International Piano Competition 2019),也通过鲁宾斯坦、李斯特、巴赫国际钢琴大赛再次让世界看到了自己。
上图:2024年12月29日,黄家正于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举办钢琴独奏会,演绎舒伯特D899全套即兴曲、《流浪者幻想曲》与C小调奏鸣曲D958。
“它和我的舒伯特没有关系”
2009年,当《音乐人生》大获成功时,黄家正在美国读书。消息传来,他没有太多想法。“纪录片只是纪录片,它再怎么获奖,和我没关系,和我弹奏的舒伯特、舒曼,更没有关系。”
但是《新民周刊》记者发现,从他一年前开通的B站、小红书等社交媒体账号看,个人简介的第一条都是——纪录片《音乐人生》主角。对此黄家正解释,尽管自己当年并不在意纪录片获奖与自己的关联,但后来他的确感受到纪录片带来的一些影响。许多人都是通过这部片而认识了他。
“如果我不主动提,那才是真正的hypocrisy。”说完这句话,黄家正拿起笔,在纸上写下了“虚伪”二字。
《音乐人生》记录了黄家正11岁和17岁两个阶段的经历,但他告诉《新民周刊》,实际上影片只拍摄了两次,没有长时间跟踪拍摄。11岁那年,黄家正受邀到捷克,与交响乐团合作演出、录制贝多芬《第一号钢琴协奏曲》。导演张经纬得知这一动态,一同前往捷克,拍下这位“神童”演出的素材。
之后的6年时间,拍摄团队与黄家正并无交集。直到黄家正17岁,在一些机缘巧合下,团队决定继续拍下去,于是再次找到他,拍摄他在学校和家庭的生活与排练片段,并在2009年完成了影片。
相较于11岁时只是记录黄家正在国外演出的零星片段,从内容上看,《音乐人生》更偏重17岁的黄家正。镜头里的他,因为演出的缘故,常常穿着成套西装,看上去少年老成。年纪不大,嘴上说的却是“我很清楚,我不管名利,只要死时无悔,人生无憾”。
无论一起排练的是好友,或是自己妹妹,只要没有达到预期,当时黄家正会毫不留情指出对方的问题。17岁的他对妹妹说,“谱里没有中弱、中强,只有天堂和地狱。要明天不怯场就谨记,你是为自己而演奏。也许这是你最后一次拉琴,你的最后一次是不会去和别人比较的,最后一次一定是为自己演奏。如果仍去想比较,你就不是人”。初看这部片,观众会觉得少年对待音乐既认真又严肃,不易相处。有观众甚至评价,认为他“成熟得可怕”。
多年后回忆这些片段,他对《新民周刊》表示,是古典音乐让他变得比同龄人更早熟,因为“古典音乐不会教给人松弛”。在黄家正看来,良好的音乐教育,确实会影响小朋友的成长。“当我们看这些古典音乐家的经历,无论是贝多芬,还是舒伯特、肖邦,他们的人生充满戏剧和沉痛。小小年纪就每天接触这些,难免会比常人更早地思考生死。我一直坚持,我不在乎我活了多久,只在乎做了多少事,这样就能死而无憾。我从小就是这么想的。”
上图:2025年7月31日,黄家正与指挥吴怀世领衔的亚洲现代交响乐团,共同演绎拉威尔G大调钢琴协奏曲与叶小纲《青芒果香》。
“假如我只能活到36岁”
普通乐迷也许会好奇:一位世界级古典钢琴家,每天都是怎样度过的?今年35岁的黄家正,认为自己过得“有些变态”。
某种程度上看,他符合大众对于古典音乐艺术家的想象。黄家正没有娱乐生活,不看电影,不爱运动,每天“三点一线”往返于家、琴房和公司之间。365天,几乎一模一样。
黄家正自己拍摄的短视频中,他经常穿着一件花边的白衬衫。采访当天,他也穿着这件衬衫。原以为是他格外中意它,不料黄家正说,这款衬衫,自己一共买了8件。他已经几年没买过新衣,追求一种极简生活。
曾经黄家正也有自己的娱乐生活,直到26岁那年,他看到一则本地新闻,大意是某位香港市民在弥敦道散步,突然被高楼坠落的窗户砸中,不幸身亡。这起悲剧让黄家正顿觉生死无常,脑海中萌生一种念头:假如我只剩下10年,只能活到36岁,那么就要利用有限的时间,完成必须完成的三件事——比赛、录专辑和写书。“当我有这个想法后,我再也没有人生命题上的疑问,一切变得异常简单。”
2020年,黄家正发布了自己首张专辑——《人生如戏》。从去年开始,他活跃在中国网友熟悉的社交媒体上,经常更新短视频,与大众分享对古典音乐的看法。据他自己估算,现在日常聊天的朋友们,90%都非音乐专业出身,但他仍然享受这种交流。在他眼里,古典音乐的传播和宣传方法理应与时俱进。
不过,有些事情他希望永远不改变,那就是古典音乐的演奏与内容。在这一点上,黄家正还是一如既往的老派。“现在AI也能做出效果很好的钢琴声,还能配合各种音效,可是我们人类真的需要听这些吗?也许有人要听,但我认为古典音乐一定是由人演奏。”记者|王仲昀
本平台所发布信息的内容和准确性由提供消息的原单位或组织独立承担完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