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文化 > 正文

三代艺术家共取“西游真经”

日期:2025-08-12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西游绘画者与西游取经人一样,在笔墨与画卷上历经“八十一难”,才能取得真经,完成属于自己的“生长之光”。
记者|王悦阳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达到了古代长篇浪漫主义小说的巅峰。其在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就是以诡异的想象、极度的夸张,突破时空,突破生死,突破神、人、物的界限,创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神异奇幻的境界。在这里,环境是天上地下、龙宫冥府、仙地佛境、险山恶水;书中的角色多是身奇貌异,似人似怪,神通广大,变幻莫测;而故事则是上天入地,翻江倒海,斩妖除怪,祭宝斗法;作者把这些奇人、奇事、奇境熔于一炉,构筑成了一个统一和谐的艺术整体,展现出一种奇幻的美。这种美,看来“极幻”,却又令人感到“极真”。

  因此,对于绘制者而言,难度极大,且不说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人物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僧等,早已因为一部电视剧《西游记》而深入人心,就绘画本身而言,历代丹青名家好手,代不乏人。此次2025GAF上海插画艺术节上,几代插画师不约而同都拿出了“西游”绘画题材的精彩作品,从水墨到工笔,从传统到现代,尽管面貌各不相同,却都用独特的画笔展现了一个神秘、奇幻、瑰丽的西游世界。

戴敦邦绘《取经路上》。


“神仙谱”闪亮登场


  “我要用中国的笔墨,讲中国的故事。”一句朴素的话,却是“民间艺人”戴敦邦一生的坚持。作为此次插画节参展年龄最大的艺术家,88岁高龄的戴敦邦先生带来了创作于1996年的“中国首部立体三维电影《大闹天宫》”人物造型图。以“踏凌霄·问道途”——戴敦邦水墨西游特展为主题,不仅更全面地展示《大闹天宫》人物造型图,更是首次线下展出戴老创作的《取经路》西游章回图。从凌霄殿到灵山路,不仅仅是孙悟空的“生长之光”,更是唐三藏师徒四人的“生长之光”。


上图:戴敦邦为粉丝签名。


  作为插画界公认的一代宗师,戴敦邦几乎为每一代人留下过“最标准的视觉记忆”。而当《黑神话:悟空》的热潮再度点燃“西游”话题,戴老笔下的《西游记》也随之重回大众视野。在2025GAF上海插画艺术节上,戴敦邦艺术馆展出的百余幅经典水墨画卷,带领观众穿越神魔交织的东方宇宙。展览延续戴老对古典文学的深刻诠释,融合传统笔墨与现代艺术语言,与观众共赴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盛宴。

  这套融进戴敦邦绘画艺术心血的扛鼎之作,也是一套命途多舛、几经沉浮的艺术佳作。上世纪90年代末,一次偶然的机会,来自深圳的企业家张宪光无意间看到戴老为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画的一百多幅人物造型,被其恢弘的气势与精到的笔墨所吸引,力邀戴老加入由他投资的正在筹备拍摄的三维立体电影《大闹天宫》,担任全片人物形象造型总设计。彼时,戴敦邦已年近花甲,被对方的一腔热情所感动,一口应下,拿起画笔,从零构建出一个东方神魔宇宙。戴敦邦坦言,自己并非“西游通”,对《西游记》的最初印象来自孩提时代看过的连环画、戏曲和万氏兄弟的动画片。而这次创作任务,设定繁复、角色众多,单凭记忆远远不够。为了准确还原原著中众多神仙妖怪的形象,他重新通读全书,从文字描写中抽丝剥茧,将人物设定逐句拆解、比对,只为还原每一处气韵与神貌。又参考借鉴了永乐宫壁画、敦煌壁画以及前人画家吴道子、李公麟、陈老莲、任伯年的许多造型元素,最终,以水墨为骨,五彩赋之,逐笔勾勒仙魔众生,一幅神秘浩渺的“神仙谱”在他笔下徐徐展开。历经两个寒暑,他每日清晨早起作画,反复修改。创作期间,因家中楼上装修噪声干扰,索性搬到一所废弃的幼儿园继续作画。简陋的环境中,他每日提着热水壶站在旧橱柜前,忍受蚊虫叮咬与身体疲惫,日复一日地沉浸在西游世界中。

  然而,因种种原因,项目最终搁浅,所有画稿也随之被封存。回忆起那段令人心酸的往事,戴老至今感到心痛:“吾耗时年余用心血铸成的二百多个造型人物的命运之路在何方呢?吾痛心疾首泪眼婆娑面对着已成废物的它们,无可奈何,心头滴血,步履踉跄,挥泪离开此伤心地——别了,孙悟空!”那些曾被他视若珍宝的画稿,一度成了无人问津的“废纸”,流落市场,几经转手,直到2011年才在拍场惊艳亮相。在中国嘉德秋拍以人民币1782.5万元成交,令人惊叹。但对戴老而言,价格只是数字。真正让他动容的,是那些“未曾登场的神仙们”终于在多年后被世人看见。今天,这套《大闹天宫》造型图终于在2025 GAF上海插画艺术节线下完整展出,得以被大众细细品读。这不仅是一次对经典东方IP的视觉回溯,更是一位老艺术家坚持与信念的具象回响。

上图:踏凌霄·问道途——戴敦邦《水墨西游》特展。摄影/阙政

  作为“读书人最喜爱的插画师”,多少年来,戴敦邦笔下的古典题材及古装人物成为一代代艺术爱好者们心中的经典,其画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学精神,用笔精到,浓墨重彩,雅俗共赏,正如戴老本人所说的那样:“我总希望自己的作品经得起推敲,尤其是我笔下的题材,多数是古典文学名著,我对自己的要求是尽量做到‘三碰头’——原著描写形象、画家笔下造型与读者心中印象三者得以吻合。”

  如今,他已年届九旬,仍坚持每天凌晨两点半起身作画。夏不纳凉冬不取暖,“与时间赛跑”的目的只有一个——为了笔下人物能多一分神韵,为了能用中国绘画造型艺术讲好中国故事。作为插画艺术界公认的“大神”,戴敦邦赢得了无数后辈的崇敬、学习与爱戴,每逢读者见面会,他的展厅总是人气最旺、排队最长的。面对年轻人的追捧与喜爱,戴敦邦坦言:“我就是一个画中国故事的手艺人,从没想过成为艺术家或大师,因为我的创作都依附于伟大的文学名著,只要大家从我的画能看懂原著,那么我的任务就完成了。”

上图:
(左)戴敦邦绘《西游记》第五回齐天大圣花果山。
(右)戴敦邦绘《西游记》二十七回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当今绘画西游第一人


  作为戴敦邦的亲传弟子,著名画家李云中此次也参加了2025GAF上海插画艺术节。这位自称“非著名画家”的青年艺术家,低调、深沉,是位传统文化底蕴深厚且勤奋的“手艺人”,他虽然年轻,但在对《西游记》人物绘画的研究上却有不少年头了,特别是对于故事中涉及的宗教历史,都要去做很多的细致研究,因此,他笔下的《西游记》总是透出严谨与厚重的气息,被人们誉为“当今绘画西游第一人”,尤其是我国邮政部发行的《西游记》(一至五套)特种邮票,悉数出自李云中之手。尽管前后历经八年之久,但人物造型、构图设色,却能保持完整统一,全面、生动、精彩地展现了《西游记》瑰丽丰富、浪漫玄幻的艺术魅力。

  李云中与《西游记》有缘,不仅从小喜欢看西游故事,经常拿起画笔描摹心中的西游世界,在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求学期间,勤工俭学的他受邀绘制的第一本连环画就是《闹天宫》,凭着自己对西游记故事的熟读,以及对前辈艺术家风格的追摹,当他把这本连环画完成后,出版社对他的作品赞不绝口,连连称赞李云中真是一匹“黑马”,最后这本连环画读者反响良好,成了李云中西游绘画的成名之作,至今为人念念不忘。

上图:戴门师徒合影。


  也正源于此,才有了之后与西游邮票的结缘。从2015年发行的第一组来看,尽管当时受刘继卣画风的影响还十分明显,但在线条、构图与造型上,已呈现了李云中自我风格的雏形,力求以个性化的艺术语言,将经典名著、传统艺术和时代载体融为一体。之后,李云中有缘拜师戴敦邦,在恩师的悉心教导下,无论造型、线条还是绘画风格,更趋于成熟老练。

  这一点,在之后发行的几组《西游记》邮票中,可见一斑。由于他对《西游记》原著的深入理解和对宗教历史人物的研究,他笔下的《西游记》神佛、妖魔乃至仙女等,造型严谨细腻却不乏灵动传神,在传承传统人物画技法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气息高古,浓墨重彩,风格强烈。在造型上,善于捕捉人物身形特色,通过特殊人物的特殊动作、姿态,展现人物气质,在构图上,又富于变化与对比,强调戏剧性,夸张而有趣,细节丰富,耐人寻味。


东方猴王,值得收藏



上图:李云中绘《闹天宫》。

上图:刘冬子绘《狮驼岭笔记》。


  如果说戴敦邦与李云中的西游绘画是传统艺术的当代表达,那么著名插画师刘冬子的西游题材作品,则更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与现代精神。刘冬子是知名的多栖艺术家,集漫画师、插画师、概念设计师多个标签于一身。曾被导演张纪中选中,为电视剧版《西游记》做概念与人物造型设计,也是电影版《美猴王》的概念设计师。他笔下的“东方猴王”,硬核、血腥、冷厉,被称为中国最传神、最特别的孙悟空版本之一。2023年推出的《狮驼岭手记》,被铁粉狂赞“值得收藏”。

  “小时候就对孙悟空有一种向往感,希望成为降妖除魔的英雄。这是一种梦想,一种图腾崇拜。”有很多粉丝对刘冬子作品里的猴王“一眼生爱”,因为他是鲜活、丰富、多面的,对此,刘冬子坦言,自己笔下的孙悟空,突出了野性与力量,区别于影视、动画作品,少了一份“童话”感,多了视觉冲击性。“《西游记》也有很多阳光照不到的地方,它不是不存在。所以我想画的,就是阳光照不到的这一部分。”刘冬子用笔下的西游人物,向读者揭示人性的复杂和众生皆苦。“尤其众生皆苦,狮驼岭的妖怪和取经的人,还有我们社会中的人类,都生活在这种苦难中。这种苦不只是说苦难,也许是辛苦,也许是艰辛。当你看到一些苦难的画面时,你再回头看自己生活,会发现原来我的生活这么美好,这是一种反衬。”

  在刘冬子看来,绘画一定要表达情绪,绘画不能是只看线条太美了,色彩太好看了,这些都是退到情绪后面的东西。“一张画,我想呈现的是一种情绪,一种状态,技术是退到气质后面的。我在早期技术层面的时候,就是不断地打磨精致,但是当你对技术有一定把握以后,要多给观者留白。所以其实画画也分好多境界,有术的境界,有道的境界。”

  从这一点上,西游绘画者与西游取经人一样,在笔墨与画卷上历经“八十一难”,才能取得真经,完成属于自己的“生长之光”。记者|王悦阳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