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文化 > 正文

童话风秒变屠宰场:谁在“魔改”我们的童年?

日期:2025-09-23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当昔日可爱的伙伴露出狰狞的獠牙,我们也许会感到一丝被冒犯,被欺负,但同时也会产生一种打破常规的奇异快感。就像我们都知道这些粗制滥造的改编恐怖片“存心不良”,却也乐于为童年情怀和猎奇买单——就像是欣赏一个顽童的恶作剧。
记者|阙 政


  最近的电影圈,像在举办一场别开生面的“童年告别仪式”——这边,小鹿斑比不再是森林里的萌物,而是化身复仇的嗜血魔兽;那边,初代米老鼠也放下了汽船的方向舵,举起了电锯和砍刀——这股将经典动画形象“魔改”成恐怖片的风潮,让观众们一边捂着眼睛,一边又忍不住好奇:“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迪士尼法务不管管吗?”

  答案很简单,也很有趣:不是不想管,是管不着了。童话故事集体黑化背后,是一场长达95年的版权倒计时,而现在,时辰已到,即将群魔出动……


95年之约:米老鼠保护法



上图:初代米老鼠是黑白的,所以这只杀人魔鼠也只能是黑白的。


  让我们先来看看这个关键的数字:95。美国目前的版权法规定,对于1978年以前、由公司创作的作品,其版权保护期为自出版之日起的95年。

  这个期限并非一开始就这么长,它经历了几次“续命”,而其中最著名的一次,就是1998年的《版权期限延长法案》(Copyright Term Extension Act)——这部法案将版权保护期从75年延长到了95年,而它通过的时间点,恰好在初代米老鼠(1928年的《汽船威利》中出现的米老鼠形象)版权即将到期的前夕。因此这部法案也被外界戏称为“米老鼠保护法”。这背后,是迪士尼等娱乐产业巨头强大的游说力量,他们希望将自己宝贵的IP尽可能久地锁在保险柜里,而发家致富的“初代米老鼠”,显然是迪士尼的一颗掌上明珠。

  在长达95年的时间里,米老鼠都被这个“金钟罩”很好地保护着,任何未经授权的使用或改编都可能招来迪士尼法务部门那封著名的“律师函”。但95年大限一到,“金钟罩”自动消失,这个曾被严格保护的初代米老鼠,就正式进入了“公共领域”——它不再属于任何单一的个人或公司,而是变成了全人类共享的文化遗产。任何人都可以免费、无需授权使用它、改编它。

  2024年1月1日,1928年动画短片《汽船威利》中的那个吹着口哨、造型略显瘦削、行为有些顽皮的黑白老鼠,正式进入公共领域。“初代米老鼠”这块迪士尼帝国的奠基石,瞬间点燃了独立电影人的创作欲——《泣船威利》和《追魂米老鼠》纷至沓来。

上图:《追魂米老鼠》也是一部B级片。


  无独有偶,两部都是血腥屠杀题材的恐怖片。《汽船威利》(Steamboat Willie)被玩了个谐音梗,成了《泣船威利》(Screamboat Willie),谁能想到,吹口哨的米老鼠,竟然也能在屠杀游戏中大展拳脚?从前船歌的欢乐曲调,秒变惊悚汽笛:一艘驶往纽约的渡轮上,一只顽皮的老鼠开始对乘客们展开一场致命的追杀……

  《追魂米老鼠》(I Heart Willie)的剧情也没健康到哪里去——一个戴着米老鼠面具的杀手,无情虐杀一群游乐场年轻人,是一部典型的B级片(低成本、制作粗糙、通常带有血腥、暴力、性暗示等元素的商业电影)。

  不过你要是以为电影人从此吃上了米老鼠“自助餐”,那可就大错特错了。迪士尼“地表最强法务”可不是浪得虚名——在时间长廊里,这家公司保护版权的强硬举措可是留下过不少传说的,最有名的莫过于:美国女演员在颁奖礼上打扮成白雪公主进行表演,也被指控侵权。(说起来,周星驰导演《新喜剧之王》里王宝强的服装配色如此地“白雪公主”,不知是如何躲过了迪士尼法务的鹰眼。)

  面对虎视眈眈的“吃白食者”,迪士尼早就想好了对策:“你用的是哪个版本的米老鼠?” 进入公共领域的——仅仅是那个特定的、初代米老鼠,也就是1928年动画短片《汽船威利》里的那个黑白色、没戴白手套、性格有点顽皮的米老鼠形象。至于后来迪士尼为他添加的白色手套、红色短裤,还有更友善的性格……全部仍然在版权保护期内。一旦你的改编版本里不小心出现了米老鼠后来标志性的白手套,哼哼,那就坐等律师函吧。

  此外,版权到期,也不等于商标到期。版权保护的是作品本身的原创性,而商标保护的是品牌标志。米老鼠既是作品里的角色,也是商标哦—— 作为迪士尼的官方吉祥物和品牌logo,米老鼠的形象和名字被注册成了商标,而商标的保护是可以无限续期的,只要它还在商业中使用。这就意味着,你可以拍一部关于初代米老鼠的恐怖片,但你绝对不能在电影海报或宣传中,让观众误以为这是“迪士尼出品”的电影,电影的片名也肯定不能叫《迪士尼米老鼠之电锯惊魂》,就算使用到迪士尼的经典字体,也会构成商标侵权,照样可以告你。


版权到期后,童话集体黑化


  所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即便迪士尼拥有所谓的“地表最强法务”,电影人们还是小心翼翼地玩起了“拆弹游戏”式的改编。在大公司强大的“铁拳”之下,很难说其中没有一点“报复性”的狂欢。米老鼠被“黑化”,不仅是对一个角色的解构,更是对一个庞大商业帝国文化霸权的挑战,当它举起屠刀,就好像是微小的电影人们在反抗大公司:“嘿,版权到期了,现在我说了算!”

  在初代米老鼠到期前,迪士尼的另一个经典IP“小熊维尼”就已经被改编成了恐怖片《小熊维尼:血染蜂蜜》(Winnie the Pooh: Blood and Honey),在2023和2024年连拍两部。理由当然也是:这个由英国作家米尔恩创作于1926年的初代小熊维尼,也进入了公共领域。你还会发现,《小熊维尼:血染蜂蜜》里并没有出现维尼的朋友“跳跳虎”这个角色,因为跳跳虎在1928年的第二本故事里才出现,拍第一部的时候版权还没到期呢。

  在电影里,小熊维尼和小猪都变成了被抛弃后心理扭曲的杀人狂,可以说是打响了“魔改童年”的第一枪,也为后来者做了一次市场测试——结果证明,这种反差感极强的恐怖片,虽然口碑不佳,但话题度和商业回报率都相当可观。

  今年7月,《小鹿斑比:清算》也在美国公映,并于9月引进中国院线。“小鹿斑比”的故事源于奥地利作家费利克斯·萨尔腾于1923年出版的小说原著《小鹿斑比:森林中的生活》,已经102岁了,自然也已到期。于是,那个森林里的温柔小鹿,摇身一变,成了恐怖电影界的新星。



上图:从前的小鹿斑比,如今的“小鹿”斑比。


  回想1942年的迪士尼经典动画《小鹿斑比》,用唯美的水彩画风讲述了一个关于成长、爱与失去的森林故事。那声“砰”的枪响,带走了斑比的母亲,也成了无数人童年记忆里一道难以磨灭的伤痕。

  而在今年的新片中,小鹿斑比再也不只是森林里的一名“吃草爱好者”,她在森林深处磨亮了复仇的鹿角,成为一个身形庞大、肌肉虬结、眼中只有杀戮的顶级掠食者。导演仿佛在借着这个角色说:如果当年的斑比在目睹母亲被猎人杀害后,没有选择在悲伤中成长,而是被无尽的愤怒和复仇欲望所吞噬,会发生什么?——那就是时候“以牙还牙”了!

  相比米老鼠系列的纯恶搞,这个设定巧妙地抓住了原作中最具悲剧色彩的核心——丧母之痛。曾经,原作中的枪声是故事的休止符,也是斑比童年的终结;而在这部“清算”中,枪声成了复仇的序曲,更是人类噩梦的开始。电影的野心不止于恶搞,而是将矛头直指向人类本身。这让影片超越了单纯的恐怖片套路,带上了一层环保主义的色彩。斑比的复仇在提醒人类:一个母亲被激怒时,也会变成最可怕的复仇女神——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很像微小电影人们的反抗:谁说我们干不过大公司?


谁是下一个倒霉蛋?


  当然我们必须承认,这类恐怖电影的预算通常不高,特效也可能略显粗糙,表演更加不是影帝影后级别。但有时候,仅仅用一个标题,就能卖出电影票。

  以《小熊维尼:血染蜂蜜》为例,制作上可谓相当粗糙,但它仅用10万美元的成本,就在全球斩获了超过500万美元的票房。1比50的回报率,甚至远超《泰坦尼克号》了!(《泰坦尼克号》才1比7.5)让观众买账的并非精良的制作,而是那个极具冲击力的点子——“你最爱的童年伙伴要来杀你了哟”。

  在如今好莱坞大片动辄数亿美元成本、堪称“军备竞赛”级别的角逐中,这些“童话恐怖片”另辟蹊径,不拼特效拼脑洞;不靠明星靠情怀颠覆。它们就像一场场视觉上的恶作剧,观众们明知可能上当,却又心甘情愿地走进影院,只为一睹童年被“魔改”后的奇景。

  这是一种属于B级片的胜利,既是对长久以来大公司文化垄断的宣泄,也是颇具噱头的商业策略——利用大众对经典角色的熟悉感,再通过恐怖、血腥等颠覆性元素,制造巨大的反差,从而形成病毒式话题营销。

  实际上,这场“公共领域”版权的狂欢才刚刚开始。一起释放“出狱”的,不只是米老鼠、小熊维尼,还有“大力水手”——这个创作于1929年的漫画版形象,2025年刚刚进入公共领域,就被拍成了《大力杀手波派》(又名《大力水手:血腥菠菜》)、《大力水手的复仇》……


上图:大力水手变成了大力杀手。


  电影人们纷纷举起屠刀,准备好了要把我们的童年拆碎重组——可想而知,当布鲁托即将于2026年到期,当金刚即将于2029年到期,当超人即将于2034年到期,当蝙蝠侠即将于2035年到期……进入公共领域后的他们,会变得怎样面目全非?一定会像脱缰的野马,冲进B级恐怖片导演们的狩猎场:超人不再需要拯救世界,而是开始毁灭世界;蝙蝠侠不再是义警,而是哥谭市真正的恐怖之源……哈哈哈,莫名其妙有点期待起来了是怎么回事?

  未来的“超级英雄宇宙”,很可能会变得“儿童不宜”呢。而我们作为观众,好奇大于恐惧——好像一边在怀念那个纯真的年代,一边又系紧了安全带,准备迎接这场注定会越来越猛烈的“童年毁灭”风暴。

  或许,这些改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宣言,提醒我们:故事没有终极版本,经典也可被反复解读和重塑。当昔日可爱的伙伴露出狰狞的獠牙,我们也许会感到一丝被冒犯,被欺负,但同时也会产生一种打破常规的奇异快感。就像我们都知道这些粗制滥造的改编恐怖片“存心不良”,却也乐于为童年情怀和猎奇买单——就像是欣赏一个顽童的恶作剧。记者|阙政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