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艺术盛会,人民节日。随着上海昆剧团与故宫博物院联合打造的《太和正音——故宫昆曲萃集》(第一季)作为第24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演出盛大上演,京剧、秦腔、粤剧、锡剧、上党梆子……在金秋十月的上海,一幅荟萃着南腔北调的戏曲瑰丽画卷将在为期一个多月的艺术节期间徐徐展开,汇全国戏曲精品力作,聚全球演艺市场目光,姹紫嫣红,煞是好看。
南腔北调,唱念做打,水袖翻飞,丝竹悠扬,一部部不忘本来、面向未来、传承发展、守正创新的戏曲艺术佳作,充分彰显本届艺术节艺术性、国际性、人民性、创新性的鲜明特征,展现艺术节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集聚全球一流演艺资源的码头功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使命担当。
文化遗产,活态传承
600年的昆曲,600年的故宫,两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人类文化遗产,在今天的舞台上,通过《太和正音——故宫昆曲萃集》(第一季)又一次“活态”展现于观众面前。通过活化故宫文物与古籍,融汇江南与海派艺术,为600年的昆曲传统注入新的生命力,也以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为本届艺术节拉开精彩序幕。
《太和正音——故宫昆曲萃集》(第一季)的创排,是深入践行“让文物活起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的一次重要艺术实践。作为故宫博物院与上海昆剧团历经五载精心酝酿与深度合作的璀璨结晶,此次演出凝聚业内顶尖创作力量,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著名导演田沁鑫担任了《太和正音》的总导演,并称这是“一次复古的美学实践,也是具有表现主义美学的再整理、再创新,是600年昆曲和600年故宫的双向奔赴,坚持要在守正创新中赓续中华文脉。”为此,上海昆剧团和故宫合作,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11498册、6467部、3200余种清宫戏本中,挑选了以“中秋”与“重阳”两大节令为主题的《江州送酒》《中秋奏凯》《长生殿·重圆》三出剧目,从中挖掘恢复戏曲音乐、戏曲服饰、节令承应戏等传统并整理创作,使得失传舞台的经典老戏重新恢复在当代舞台,也让保存在故宫的文物与古籍重新“活”起来。
该剧由江苏省戏剧家协会主席、著名编剧罗周执笔整理改编,汇聚了张铭荣、谷好好、张静娴、李小平等多位昆剧艺术名家担任艺术指导,更由周雪华、刘科栋、谭华、陈顾方、赵艳等舞台艺术各领域的杰出艺术家联袂打造。故宫博物院则组建了强大的文博顾问团队,为剧目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支撑。上海昆剧团更是发挥“五班三代”人才优势,由梅花奖得主吴双、黎安、罗晨雪等领衔主演,余彬、胡刚、张前仓等实力派演员倾情加盟,青年演员张艺严、钱瑜婷、马填钦等在武戏中勇挑大梁,阵容堪称豪华。
演出的三折戏风格各异。其中,《江州送酒》首次于昆曲舞台塑造陶渊明形象,改编巧妙,令戏剧性与喜剧性增强;《中秋奏凯》文武兼备,场面热烈,展现家国情怀;《长生殿·重圆》则更为完整地铺陈月殿重逢的华美画卷,细腻刻画人物内心,并完整保留了核心旋律《霓裳羽衣》及经典大场面“羽衣三叠”。
在音乐呈现上,乐队进行了扩编,增强了音乐的层次感与磅礴气势,既严格遵循昆曲曲牌格律,又在《江州送酒》《中秋奏凯》无原始曲谱的情况下,唱腔作曲根据词意和四声腔格规律进行谱曲式作曲,并对《长生殿·重圆》经典唱段予以守正创新。
舞美设计灵感则汲取故宫畅音阁神韵,融合传统殿阁元素与现代视觉技术,营造出既古典庄重又富有当代审美意趣的舞台空间。正如总导演田沁鑫所说的那样:“它不仅让故宫典籍中的戏本重归舞台,让珍贵文物在当代焕发新的生命力,更探索了传统戏曲在当代语境下的表达与传播新路径。”
文脉相承六百年,姹紫嫣红尽开遍。“《太和正音》能为本届艺术节揭幕,我们深感荣幸,也体现了艺术节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这部作品凝聚了故宫博物院与上海昆剧团无数艺术家的心血,是立足传统、面向当代书写的‘中国故事’。” 上海市文联专职副主席、上海市戏剧家协会主席、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在演出前表示,昆曲与故宫承载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绚烂文化,今年适逢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艺术节开幕演出《太和正音》就是两大“国宝级”文化 IP 的双向奔赴。谷好好同时提到,艺术节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作为开幕演出,我相信我们在这个舞台上一定会得到国际友人和国际艺术家的欢迎,也打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国际的更多可能”。上海昆剧团希望通过艺术节这个国际演艺的“大码头”和“检阅场”,接受广大观众与市场的检验,展现中华文化历久弥新的艺术魅力。因为她坚信“越是传统的越是国际的,我们带着传统文化走向国际的那一刻,我们真的感受到文化自信”。
历史人物,人文关怀

上党梆子是一个昆、梆、罗、卷、黄五声腔共存的古老剧种,悠远而富有表现力。在此次上海国际艺术节上,“爱我中华·系列演出”中的上党梆子《大汉母子》是一部彰显“大历史观、大时代观”的新编历史故事剧。不仅是文化和旅游部“2023—2025舞台艺术创作行动计划”剧目,亦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山西省艺术基金2024年度舞台艺术作品创作生产资助项目。自2024年4月创排以来,已在山西省内外演出近50场,召开专家研讨会5场,征求意见、建议60余条,坚持“演中改、改中演”,匠心打磨,全面提升,努力打造具有现代品格、高级审美、历史厚度、人文深度的新编历史剧新标杆。
全剧以吕雉、刘盈母子为故事主线,多侧面展现吕后母子在生离死别中的情感交锋和心理变化,用浓郁和厚重的历史笔调深刻书写西汉初年逐步强大的国家形象中历史人物的情感脉络,尝试透过历史事实来探究和展现人物内心的幽微。该剧将宏大的历史浓缩成极具思想震撼的艺术作品,也以历史的寓言紧扣当代普通情感关切,显示了历史剧的文化和艺术高度。
吕雉是历史上富有争议的人物,她是政治家,其政治才干得到历史学家的普遍肯定,因狠毒专制而颇受非议。本剧站在反观历史的高度,以当代社会视角,通过埋葬婆婆、绝地反击、磨砺弱子、清除政敌、换装探儿等情节,从女性、母亲和政治家的不同身份切入,发现和审视人性血肉灵魂,深刻表现吕雉复杂的性格特点,揭示其形成的特殊背景和原因,用一幕幕的故事、理性的眼光、客观的审视,从多个角度为观众塑造了一位真实可信、富有感染力的人物形象。
与此同时,该剧戏剧冲突处理张弛有度,故事情节富有张力,给观众新的审美期待。尤其是开头和结尾两处母子和谐的温馨画面,与剧中母子的尖锐矛盾形成鲜明对比,使整个故事充满浓厚的情感色彩。全剧紧紧围绕吕氏母子之间的严重分歧,矛盾冲突剧烈,充满戏剧张力。个人悲剧与时代背景紧紧相连,从战争纷扰母子分离开始,雨中求告、嫌隙顿生、帝后失和、戚氏离间、母子决裂、母子诀别,矛盾呈螺旋式上升,前后关联,合情入理。政治与亲情,权力与人性,作品以最直观的方式掀开历史的面纱,让观众在血淋淋的事实中看清亲情被掩盖,人性被扭曲,最后的赢家又是另一种失败,从而引发观众的感叹与思考,获得感性和理性两方面的审美快感。
上党梆子艺术风格粗犷豪放,唱腔高亢激昂,感染力强,用这个剧种来演绎吕雉及其汉初故事,最能彰显特定历史的文化风骨。本剧人物塑造细腻有层次,尤其是人物吕雉从单纯女子转变为狠辣政治家的铺垫更是层次分明,富有说服力。如面对楚兵的无礼,吕雉凌厉一掌展现了其刚强的性格,更为后面的强悍埋下伏笔。再如封后的晚上,吕雉欢乐期待—隐忍吞声—无奈交换—绝望发誓—果断行动的过程,显示了吕雉作为女政治家的果断坚毅。细腻传神的人物表演、慷慨激昂的音乐唱腔,大气简约的舞美服装,在给观众带来别样视听享受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思考与回味。
该剧由一级编剧李莉创作剧本,一级导演张曼君担纲执导,一级作曲李秀荣及首席琴师姬永红担任唱腔设计,汇集了当今戏曲舞台顶尖主创阵容。一级演员、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表演奖”、中国戏剧“梅花奖”、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获得者陈素琴领衔主演,全面展示“上党梆子第一团”艺术创作和表演水平,是新时代呼唤艺术高峰的背景中历史剧创作的扛鼎之作。
全剧本着拨开历史迷雾,对中国历史进行创造性、创新性艺术书写的创作原则,力求在当代戏曲舞台上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国审美风范,增强文化自信自强,壮大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精神根基。正如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原主席仲呈祥评价的那样:上党梆子《大汉母子》代表了中国戏曲发展的国家水平、世界创造。
时代新声,为民歌唱
同样以戏曲表现女政治家心路历程的佳作,还有“爱我中华·系列演出”中的新编秦腔历史剧《无字碑》。这是西安三意社历时6年精心打造,在剧社喜迎演艺史130周年之际重磅推出的一部精品剧目。该剧由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侯红琴、李小雄、张涛领衔主演,融合传统秦腔与现代舞美,音乐唱腔雄浑大气,被誉为陕西戏曲创新发展的代表作。
《无字碑》以乾陵无字碑为主线,由“钩心”“进饼”“入戏”“面碑”四折构成,主要展现武则天面对丈夫早逝、儿子孱弱、朝臣反对,凭借智慧和雄心在施政过程中复杂曲折的心路历程和多面的形象。以武则天与唐高宗李治、太子李弘、朝臣上官婉儿的复杂关系为背景,通过无字碑的象征意义揭示其对历史功过的思考。编剧罗周赋予角色深刻内涵:“她(武则天)从巨浪、血色与荆棘中行来,只为追寻‘日月交辉,并凌长空’的宏阔图景。”对此,国家一级导演张曼君则精准提炼出“一意孤行,义无反顾”的舞台行动内核。
秦腔表演艺术家、梅花奖得主侯红琴饰演的武则天,以其精湛的唱功和表演,将女皇作为妻子、母亲、君主的复杂情感与坚定担当演绎得淋漓尽致;深刻展现了武则天在复杂的宫廷之争中,凭借其卓越的政治智慧与雄心壮志一步步走向皇权顶峰,开创大唐盛世;生动演绎出一代女皇曲折的心路历程和多面的人物形象。专家认为,作品翻新元杂剧四折一楔子的体例,活用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元素,通过设置具有典型意义的戏剧冲突,多维度揭示了武则天复杂多面的人性,展示出武则天超乎常人的胆略与气魄。侯红琴表示,剧目旨在守正创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秦腔人,我们都有一个情怀:希望通过大秦之腔,讲好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故事。”
“三意社与易俗社,共同筑就秦腔艺术的双峰。”文艺评论家肖云儒精辟指出,“一个深植民间沃土,一个勇发时代新声,相辅相成,辉映百年。”回顾三意社的百年历程,本身就是与时代同频共振的生动写照。从1953年赴朝鲜慰问志愿军,到深入油田矿区慰问工人;从率先排演革命现代戏,到如今创排《无字碑》,“为人民而唱,为时代放歌”的初心始终如一,这正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的生动实践。
“大道孤勇,一往无前”——《无字碑》中武则天的这句台词,恰是这家百年剧社在总书记勉励下勇毅前行的精神写照。站在上海国际艺术节的舞台上,侯红琴的话语铿锵有力:“让秦腔从剧场走进生活,让传统在创新中永续,这是我们这代秦腔人肩负的光荣使命!”
红妆时代,青春表达
作为艺术节“爱我中华·系列演出”之一、也是浙江省探索“青春戏曲”创新理念下的重磅之作,由浙江京昆艺术中心出品,浙江京昆艺术中心(昆剧团)演出的昆剧《盛世红妆》此次亮相上海国际艺术节,吸引了不少年轻观众为之痴迷。该剧以“守正创新”为内核,全面起用浙江京昆艺术中心(昆剧团)第六代传承人——“代”字辈青年演员。通过艺术形式创新与青年力量融入,为古老的昆曲注入了崭新的时代活力。该剧特别邀请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汪世瑜担任艺术总监,一级导演李卓群担任编剧、导演,采用双女主视角,重构大唐女性史诗。
民间传说往往掺杂着大量杜撰成分,然而真实的历史却如同一面镜子,映射出特定时期的人文风貌与华夏精神的深邃内涵。在大众的普遍认知里,唐朝的“红妆时代”常被视为充满权谋争斗、尔虞我诈的黑暗时期,上官婉儿与太平公主也被传为情敌和政敌。直到2013年,陕西省上官婉儿墓的出土,其墓志铭文让尘封的真实历史重见天日。上官婉儿与太平公主这对闺蜜的情谊一时间冲上热搜第一,被媒体称为“迟到了一千年的热搜”。《盛世红妆》正是以 2013年出土的太平公主为上官婉儿镌刻的墓志铭“千年万岁,椒花颂声”作引,通过双女主视角重构大唐女性史诗。
剧情围绕“镇国公主”太平与“巾帼宰相”婉儿展开,讲述她们自少女时相识后相互扶持、共同成长、彼此成就的故事,展现出人与人之间纯粹情谊的珍贵。太平与婉儿,一个是权倾天下的大唐第一公主,如牡丹娇艳恣意;一个是从抄家罪徒到万臣之上的权宰,似幽兰柔韧清隽。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盛唐姐妹花,她们自少女懵懂时掖庭偶识,由太平引荐婉儿脱籍入宫,到当婚待嫁时同因政变痛失所爱,后因武皇晚期的不同抉择而心生罅隙,又为韦党乱权而心照协同。婉儿遵从武后遗嘱,为李隆基政变祭旗昭世。太平为婉儿之死而与侄李隆基刀戟反目,上奏以宰相之礼厚葬婉儿,后被赐死。至此,围绕两位主人公的可歌可泣又承上启下的“红妆时代”落下帷幕。
全剧横跨盛唐时的高宗、武周、中宗三朝,时隔35年。以“双女主”上官婉儿与太平公主的成长为明线,以惊涛骇浪的朝堂政权更迭为暗线。铺叙“父辈”二圣李治与武则天,“儿辈”上官婉儿、太平公主、李贤、薛绍、韦后、李显等,“孙辈”李隆基、安乐公主等,展现祖孙三代人在前朝后宫的权力传递、情感纠葛、价值取向,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与此同时,通过朝堂故事突出皇宫内外的政治矛盾和人物间复杂的情感关系,探讨了权力、亲情、友情在历史洪流中的脆弱与坚韧。剧中同时融入了对女性命运与自主意识的思考,通过宫廷权谋与女性情谊的交织,展现历史洪流中女性智慧与力量的独特光芒,兼具历史厚重感与现实启示意义。
正如导演李卓群所说的那样,昆剧《盛世红妆》是在新时代背景下,以传统文化为依托,对唐代“红妆时代”进行的全新解读。该剧充分尊重考古学所揭示的真实历史,以戏剧的形式对历史进行重新梳理、认知与弘扬,致力于以全新的视角、思路和呈现方式,创作出具有时代意义的新作品。
双生双旦,广绣传奇

广绣,作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承载着岭南文化的精髓,而今,粤剧《双绣缘》让这一传统工艺在舞台上焕发新生。
作为本届上海国际艺术节“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项目,大型新编古装粤剧《双绣缘》以唐代苏颚《杜阳杂编》中记载的南海少女卢眉娘为原型,其以巧手绣制《法华经》七卷而闻名,被后世奉为广绣始祖。
粤剧与广绣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传统粤剧戏服即以广绣为基础。粤剧《双绣缘》通过卢眉娘的传奇故事,首次将广绣的传说故事搬上粤剧舞台,展现了粤剧与广绣两大非遗艺术的完美融合。编剧从《全唐诗》中汲取创作灵感,也是在“历史的缝隙中寻找广绣与粤剧的审美共鸣”。全剧以“绣”为核心,通过三件主要绣品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推动剧情发展。又通过“绣”这一元素,串联起两对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将卢眉娘的自由之心与卓英英的爱情憧憬融入剧中,对“永恒的爱情主题”进行了新的探索与拓展。同时,以唐宪宗李纯的历史背景为依托,展现个体命运与时代洪流的交织。
《双绣缘》以两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经线,以传奇爱情故事为纬线,利用广州粤剧院优秀的旦角和生行演员资源,编织了两对恋人的故事,从而构建了“双绣缘”的主题。作品融合了广绣文化、唐代背景、诗意表达和轻喜剧等元素,不仅细腻描摹了唐代宫廷生活,更深刻展现了唐代人纯真、质朴、执着、洒脱的爱情观。剧中的广绣已超越技术的层面,成为情感表达的载体。导演徐春兰表示:“剧中人物的动作,是发现爱情、点燃爱情、追求爱情、完成爱情的追求。”该剧由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李嘉宜、吴非凡,以及一级演员李伟骢、陈振江担纲,他们表演细腻传神,为观众呈现了性格迥异的四位主角。李嘉宜表示:“剧中‘双生双旦’两对CP,一对是非常热烈的爱,一对是非常深沉厚重的爱。”吴非凡对个人角色也有独到看法:“卓英英敢爱敢恨,对爱勇于追求,为爱可以奋不顾身。”
粤剧《双绣缘》不仅在剧情上深入人心,其精致舞美更是让人仿佛置身于唐代名画《捣练图》之中,实现了一次跨越时空的美学对话。导演徐春兰以“每一帧都是画”来形容《双绣缘》的视觉效果。舞美设计罗江涛、灯光设计邢辛表示,他们在创作中均借鉴了唐代名画《捣练图》,令剧目呈现出大气、温馨、典雅和唯美的艺术风格。
精彩纷呈的戏曲演出,不仅让中外观众大饱眼福,展现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文化自信,也让人不禁感慨,上海国际艺术节不仅是世界文明之花竞相绽放的舞台,也是集中展示中国优秀民族艺术创新成果的平台。这些年来,在这个国际艺术交流的大舞台上,越来越多传承经典、守正创新的戏曲人,正自信满满地向世界讲述富有东方神韵的中国故事,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活力。记者|王悦阳
本平台所发布信息的内容和准确性由提供消息的原单位或组织独立承担完全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