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文化 > 正文

记第24届上海国际艺术节

当世界看向上海

日期:2025-11-04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当我们谈论艺术节时,我们谈论的究竟是什么?是一幕幕令人屏息的舞台瞬间,是一场场启迪心智的艺术对话,更是一座城市以文化为名片,向世界发出的真诚邀约。
记者|阙 政


  上海的秋天,是被艺术浸润的。当梧桐叶由绿转黄,上海国际艺术节的脚步便近了。她像一位准时的老友,每年金秋准时赴约,将世界舞台的璀璨星光与本土创作的澎湃活力悉数奉上。

  当我们谈论艺术节时,我们谈论的究竟是什么?是一幕幕令人屏息的舞台瞬间,是一场场启迪心智的艺术对话,更是一座城市以文化为名片,向世界发出的真诚邀约。

  今年的艺术节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全球艺术图景,又将如何续写上海的城市文化?让我们循着艺术的轨迹,一探究竟。


亚洲演艺之都


  本届艺术节55台129场主板演出中,境外项目占比约六成,在沪首演率更是超过九成。这一组数据清晰地表明,上海正加速构筑世界级艺术平台,在全球艺术经纬中打造璀璨耀眼的上海坐标。

  今年的艺术节舞台,堪称全球顶尖名团的竞技场,诸多全集、系列与独家的重磅策划,展现了亚洲演艺之都源源不断的核心竞争力。

上图:10月17日晚,由上海昆剧团与故宫博物院共同出品的《太和正音——故宫昆曲萃集》(第一季)在上海大剧院上演,拉开第24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帷幕。摄影/王凯

  开幕演出是由上海昆剧团与故宫博物院联合出品的昆剧《太和正音——故宫昆曲萃集》(第一季),闭幕演出则是丹尼尔·哈丁与圣切契利亚管弦乐团音乐会,这也是这位新任音乐总监上任后首度率团访华。一中一外,中西文化隔空对话。

  古典乐迷无疑是幸福的。指挥大师克里斯蒂安·蒂勒曼将执棒维也纳爱乐乐团,丹尼尔·加蒂将联袂钢琴家刘晓禹与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艾伦·吉尔伯特将携手小提琴家约书亚·贝尔与北德广播易北爱乐乐团……一连串星光熠熠的名字,足以让任何一本古典音乐年鉴为之增色。而指挥家捷杰耶夫携手马林斯基交响乐团,更将发起一项世界演出史上绝无仅有的挑战——在五天内完成马勒交响曲全集的演绎。这不仅是对乐团艺术实力的考验,更是对上海观众欣赏水平的致敬。

  戏剧与舞蹈板块同样不遑多让。德国当代戏剧的标杆——柏林邵宾纳剧院,将带来莎士比亚名剧《理查三世》与克莱斯特原著改编的《米歇尔·科尔哈斯》,展现其深刻的文本解读与凌厉的舞台风格。世界芭蕾名团斯图加特芭蕾舞团则将献上经典之作《罗密欧与朱丽叶》。而由艺术节委约并联合制作的皮娜·鲍什1978重现版《交际场:回响1978》,将在上海完成亚洲首演,这也是中国的独家演出,无疑将成为本届艺术节上最受瞩目的舞蹈盛事之一。

  这些名家名团早已是上海演出市场的常客,但艺术节的平台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请进来”,更能与这些顶尖机构共同策划,推出“上海独家”“亚洲首演”,从而在全球演艺版图中占据独一无二的位置。这种强大的策划能力,正是上海作为全球行业坐标权威影响力的体现。


看一场演出,游一座城市


  自2014年创办以来,“艺术天空”系列惠民活动已成为上海一张闪亮的惠民文化名片。它打通了高雅艺术与市民生活的“最后一公里”。今年的“艺术天空”更是将这一理念推向了新的广度与深度——它不再仅仅是“家门口的艺术盛宴”,更是一场联动全城的“艺术微旅行”。

  本届“艺术天空”的菜单堪称豪华,汇聚了来自35个国家和地区的46台剧目,超过百场演出,2000余名艺术家将登上上海各大公共空间的舞台。从共青森林公园的草坪到滴水湖广场的“悦动舞台”,一个“没有围墙的剧院”在全城铺开。市民们或许在午后散步时,就能邂逅爱沙尼亚爱乐室内合唱团的天籁之音;或许在周末休憩时,便能欣赏到俄罗斯秋明国立爱乐乐团的磅礴交响。

  内容策划上,今年的“艺术天空”紧扣时代脉搏,围绕“红色基因”“一带一路”“中意建交”等主题打造特色内容。舞蹈诗剧《时代棱镜中的胜利之舞》、张家界(国际)爱乐乐团的“你好中国”音乐会,以艺术的形式传承红色基因;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的巴赫尔国家舞蹈团,则带来了充满异域风情的丝路舞韵。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为纪念中意建交55周年,来自意大利的百年陶笛GOB七重奏将献上《跨越时空的泥土之声》,这支独特的七重奏团体将以其精湛的技艺,拓展人们对陶笛这一古老乐器的想象。

  今年艺术节最大的突破,还在于它将“看演出”这件事,与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度绑定,真正实现了从“看一场演出”到“游一座城市”的体验升级。这背后,是一套“文旅商体展”协同联动的组合拳。

  艺术节与滴滴出行合作,覆盖40多个演出场地,为观众提供便捷的打车优惠;联动周边商圈及22家合作商场,推出购物折扣、餐饮满减,让艺术的余韵延伸至消费的愉悦;携手支付宝,提升支付便利性,让整个体验流程更加顺畅。特别推出的“艺术微旅行计划”,更是将西岸梦中心、滴水湖广场等地标串联起来,鼓励观众在观演之余,深度探索城市的不同角落。

  此外,艺术节还与进博会、上海旅游节、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等重大节展活动“节节联动”,通过推出“演展联票”等形式,让文旅的“流量”实实在在地变为城市经济的“增量”。这种“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深度融合,撬动的是“票根经济”,铸写的是一个艺术激活城市经济的新样本。


本土创作的新气象


  一个真正成熟的国际艺术节,不仅要“引进来”,更要“走出去”。它不仅是展示世界优秀艺术的窗口,更应是推动本土原创力量的好机会。上海国际艺术节多年来始终坚持“内容为王”,将自身定位为东方文化“码头”与文艺创作“源头”的结合体,为中国原创力作提供了一个走向世界的高规格舞台。

  今年的“爱我中华·系列演出”,便以一种集体性的姿态,展现了中国原创戏剧的力量。天津人民艺术剧院的话剧《大饭店》,以一座百年饭店为舞台,浓缩了三十载近代中国风雨。该剧不设单一主角,而是让教育家张伯苓、金融家陈亦侯、艺术家梅兰芳等各色人物在时代洪流中登场,以各自的抉择回应时代的拷问,构成了一部宏大深沉的历史咏叹调。

  天津音乐学院复排的民族歌剧《同心结》,则是对英雄史诗的当代重铸。这部诞生于1981年的红色经典,以抗美援朝英雄黄继光为主角,通过一枚小小的“同心结”,串联起中朝人民的战斗情谊。此次复排,让一部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在今天再度响起,让年轻一代观众得以在震撼的艺术体验中,理解“最可爱的人”的真正含义。

  贵州省歌舞剧院的舞剧《王阳明》,则是一次极为大胆的艺术探索。该剧聚焦“龙场悟道”这一核心事件,用充满张力的舞蹈意象,诠释“知行合一”的哲学内涵。舞剧的成功,在于它证明了中国原创舞剧不仅能讲好故事,更能探讨深刻的哲学思想,展现了东方智慧的美学高度。

  与此同时,“上海出品”也佳作频出。舞台剧《繁花》终季将继续以独特的舞台语汇,演绎上海的市井烟火与时代变迁。上海民族乐团的全新力作《诗的中国》音乐会,上海芭蕾舞团的舞剧《百合花》等,都将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有机交融,打造出独特的上海叙事。

  值得关注的是,继去年北京人艺驻演大获成功后,今年艺术节迎来了另一支“戏剧陕军”——陕西人民艺术剧院。他们首次携“茅奖系列”作品《主角》《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等五部大戏来沪驻演,将三秦大地的厚重人文历史,与上海的海派风情进行一次深度的舞台对话。

  这些植根中华传统文化、取材当下现实生活的原创力作,在上海这个国际演艺“大码头”集中亮相,以守正创新的姿态,彰显出百花齐放的中国文艺新气象,也展现了艺术节作为“源头”生机盎然的生命力。

上图:第24届上海国际艺术节演出精彩纷呈。


何以上海


  当下的上海,不仅是艺术的汇聚地,更是艺术创新的策源地。本届上海国际艺术节从内容、场景、体验多端积极探索“艺术+”的破圈融合,吸引着全球不同圈层的观众“因热爱,跨越山河,奔赴上海”。

  “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以下简称扶青计划)一直是艺术节孵化未来的重要板块。今年,“扶青计划”吸引了来自美国、德国等19个国家和地区的226个作品申报,并首次设立了科技融合品类。实验环境戏剧《山海浮生|八荒祭2.0》、数字时代跨媒介精神体验群展《出神之境》等入选作品,都展现了青年艺术家们突破边界的前沿探索。

  艺术节的创新,还体现在其强大的平台联动功能上。它积极服务国家战略,不断增强“服务长三角,辐射全中国”的能力。今年继续在江苏、浙江、安徽设立分会场,其中浙江南浔分会场将为古镇舞台量身定制国际亲子文化艺术季3.0,以优质演艺资源赋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此外,今年首次举办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通过呈现粤剧《双绣缘》、香港进念·二十面体广东话黑色话剧《唔讲得》、香港芭蕾舞团《布兰诗歌》等7台演出,以及“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等多元活动,有力推动了内地与港澳的文化深度交融。

  从扶持青年艺术家,到拥抱前沿科技,再到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艺术节正以其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和前瞻的视野,不断构筑艺术赋能城市创新的新维度,塑造艺术引领城市联动的新范式。它所探索的正是“何以上海”这一时代命题。

  走过二十余载光阴,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早已与这座城市共生共荣。它像一位技艺高超的城市策展人,每年秋天,都为我们精心策划一场盛大展览——关乎艺术、关乎思想、关乎世界。

  在艺术节的一个多月里,我们既能在家门口的草坪上享受世界名团带来的惠民演出,也能在顶级的音乐厅里见证全球首演的历史性时刻;我们既能从《大饭店》中回望历史,也能在《ARTRA》里预见未来。

  艺术节会圆满落幕,但艺术节带来的感动与思考并不会随之消散,它将化为这座城市记忆的一部分,沉淀为市民的文化素养,并最终转化为推动城市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当世界看向上海,他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林立的摩天大楼,更有一张张因艺术而愈发从容自信的文化面孔。而这,正是上海国际艺术节赋予这座城市的宝贵财富。记者|阙政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