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文化 > 正文

还有年轻人说评书吗?

日期:2025-11-19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仍然有年轻人在说评书、听评书,只是表现形式更多了,有了更多种可能。一门流传千年的艺术,不会就此终结,现在,只是新的开始。
记者|何映宇


  曾经红极一时的评书边缘化了,听评书的少了,说评书的更少了。

  但是,只要有好的评书作品问世,依旧会引来很多书迷围观收听。郭德纲作为相声演员,评书也是他的绝活,一套《济公传》说得亦庄亦谐,也是他的评书代表作。实际上,郭德纲7岁开始学习评书,9岁时转学相声,说起来,评书才是他的启蒙艺术形式。

  另一位同时说相声和评书的是王玥波。他拜马增锟学习评书,拜赵小林学习相声,在北京的宣南书馆、崇文书馆,他讲《聊斋》《隋唐》《雍正剑侠图》《侠义英雄传》,令很多年轻人喜欢上了评书。

  80后、90后的中青年也在传承着这门古老的曲艺艺术,评书没有消亡,只是隐藏在更深的角落。


林遥和他的“凭书馆”



上图:林遥在说《后西游记》。


  北京作家林遥的另一个身份是说书人。每周六下午3点至5点,他都会准时来到北京延庆文艺实践基地(新华书店)内的“凭书馆”进行现场评书演出。

  十多岁时,他就喜欢上了评书,一边在电台、电视台里追着听单田芳、田连元等人的评书,一边在学校的各种小联欢会上模仿着演出。后来,他拜北京评书名家马岐先生为师学习评书。

上图:林遥与师父马岐。


  接受《新民周刊》记者采访时,林遥说:“马先生那会儿在北京后海‘康龄轩’茶馆现场说书。我去听怹说书,觉得跟电视里的评书不一样。在电视或电台里,评书受时间所限,偏重故事情节和矛盾冲突,而现场评书不同,更多是听一种滋味。”

  林遥以前读过很多曲艺资料,但很多内容并不理解,此时却有了感悟,原来传统评书是这个样子:“这里面有大量叙事空间去铺陈和塑造人物,有书外书和对书情、书理进行条分缕析的评讲。怹讲得比较慢,有种特殊的节奏和规律,后来我才知道,这叫‘评书口’。评书区别于播音和讲故事,你可以目不转睛盯着听,也可以闭着眼睛听,还可以嗑着瓜子、喝着茶水听。说书人的节奏要‘不温不火’,就是语速不快不慢。节奏太强,书座儿听着会累;太慢了,书座儿不免昏昏欲睡。我听了一回又一回,听怹连聊天带讲故事,批讲人物,就觉得很有意思。”

  2000年以后,北京城里恢复了一些现场评书的演出,其中最成功的要数宣南书馆。在听评书和学习说评书的过程中,林遥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我是不是也可以登台说书?我最初只是抱着锻炼一下的想法,看看自己能不能将整场书说下来。评书毕竟是一种舞台艺术,自己在台下想一万遍,也不如亲身试一遍。”

  考验一个评书演员,要看他能否说长篇大书。基于这个前提,2015年1月19日,林遥开设了北京市延庆区第一家现场评书演出场所“凭书馆”。“对我而言,坚持10年的现场评书演出的原因就在于此。有了每周六的登台,我可以随时检讨自己,寻找自己的不足,也能够去体会当年老艺人、老先生在现场说书过程中留下的经验。”

  现场说评书,很多靠的是临场发挥,他说:“说书不同于其他曲艺方式,很多曲种有固定的词句,而评书固定的语言很少。15分钟的内容一字不漏背下来是可以的,但是长篇大书怎么能全部背下来?不可能的!这就需要说书人自己理解、拆析故事,寻找其中的关键点,用自己最擅长的语言讲述,这是评书的艺术魅力和特点。”

  林遥并不认为自己是个很有天分的人:“大概因为我搞写作的关系。在作家中我可能是善于表达的人,但文人气息改变很难,这非常麻烦。我坐在那里,开口说话,动作、眼神,还是像文化人的多。”

  虽然林遥专门研究武侠小说,熟谙各种武侠故事,并且撰写了《中国武侠小说史话》专著,但是他说起武侠类的评书(行话叫“短打书”),却感觉力不从心。他说:“短打书的热闹劲儿,我往往说不精彩,行话叫‘拿不动这块活’,这是我的短处。我比较喜欢讲《聊斋》《世说新语》这种偏文气的故事。不过,我三师弟周富贞说起这种短打书就特别有气势,侠客垫步拧腰、跺脚上房、探臂膀拉宝剑,双方四臂齐摇,战在一处,他爱讲这些段落,也特别受欢迎。反过来,他就不太喜欢《聊斋》。《聊斋》情节进展缓慢,矛盾不突出,甚至整个故事结束,也没有强烈的对抗性。《聊斋》表面说鬼狐,实则讲人间,背后隐藏着强烈的寓意。然而,抽丝剥茧分析这种寓意,以及书里提到的种种典故,却是读书人所擅长的。这是个人的问题,有长就有短。”

  作为非遗项目评书(北京)代表性传承人,林遥对北京评书也有很深的了解:“从国家级非遗的层面来讲,北京、天津、河北省和东北等地的评书都叫北京评书。王鸿兴被奉为北京评书的祖师爷,传说中,他拜明末清初的大说书家柳敬亭为师。这里要厘清一个概念,说书和评书,说书行当由来已久,范围更大更广,包括评书、鼓书等。之所以奉王鸿兴为评书的祖师,在于此前说书人都是连说带唱,辅以伴奏。王鸿兴原本也是鼓曲艺人,从他开始,去掉伴奏,传下了只说不唱的评书。民国时期,评书书目并不算多。1916年成立的北京评书研究会,考察了当时40余部书目,最终确定的、可以经常上演的书目不过29部。当然,我们今日听到的传统评书作品,远比那时候多,这是因为很多书目是源自鼓书。新中国成立后,评书、鼓书艺人加入曲艺团,书目之间多了交流,加上后来传统曲艺资料的整理出版,大部分内容都成为公开资料,后来的评书演员文化水平也有了很大提升,能够创编新作品,也进一步丰富了评书书目。”

上图: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田连元题字。


B站复活单田芳


  90后评书演员杜鑫杰毕业于南京大学考古文物系,硕士学历。2010年,杜鑫杰创办了南京大学永遇乐相声社;2013年读研时又创办了首个大学生评书书场“对对书场”,说起了评书;2016年,他拜师评书泰斗袁阔成的女儿袁田,成为年龄最小的“鑫”字辈评书演员,获评书泰斗袁阔成先生再传弟子身份。其评书表演融合传统袁派风格与现代叙事技巧,代表作包括改编《红楼梦》《三体》《庆余年》等经典文学作品。

  杜鑫杰自2013年起创办“对对书场”,坚持现场表演与线上直播结合,累计演出超500场。其节目在喜马拉雅等平台上线,受众涵盖年轻群体。2024年7月曾为庆祝建党103周年创作红色题材评书《一大惊魂》,并在校园及社区演出中广受好评。

  青年评书演员王封臣是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的入室弟子,以其清新活力和出色的表演技艺,成为评书界的一匹黑马。他的表演风格活泼自然,已成为北京颇具知名度的一位评书演员。

  和刘兰芳一样,连丽如也很注重青年评书演员的培养。2004年,连丽如和丈夫贾建国就借助后海月明楼开办书馆。书馆在销声匿迹20多年后重现京城。2007年10月,北京评书宣南书馆正式开书,连丽如率义子李菁、王玥波,徒弟贾林、梁彦等人坚持每周演出。老中青三代济济一堂,在老一辈评书表演艺术家连丽如的带领下,青年一代评书演员也在迅速成长之中。

  另一方面,2025年7月,B站UP主尝试使用AI拟音技术复刻单田芳风格,成功推出《福尔摩斯探案集》AI拟音版,声音还原度极高。

上图:AI单田芳评书《福尔摩斯》。


  在B站上,这并不是唯一一部用AI拟音技术复刻的单田芳评书,评书《哈利·波特》也极受欢迎。

  评书《哈利·波特》第一回:《黑魔王杀婴失手,小哈利避难家门》。一看这回目,那熟悉的滋味扑面而来,受到很多年轻网友的追捧。‌当然这会涉及版权问题‌,有网友质疑AI创作未获得单田芳家属授权,涉及声音权属争议。但也有网友认为,此类创作拓展了评书艺术表现形式,‌‌毕竟单田芳老爷子已经驾鹤西去,不可能再演播新的评书,这其实也是对单田芳老师的怀念方式。用AI拟音技术来复活单田芳,需要UP主对原著进行口语化改编,结合多次润色生成最终效果,其实是很难的。这也是为什么朗读式的AI评书比较多,而真正能达到以假乱真水准的却少之又少的原因所在。

  仍然有年轻人在说评书、听评书,只是表现形式更多了,有了更多种可能。相信在未来,评书这门古老的曲艺样式,随着时代的发展,还会在继承传统的同时,结出新的果实。一门流传千年的艺术,不会就此终结,现在,只是新的开始。记者|何映宇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