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文化 > 正文

争议“大鼓白”,谁的“评书”正宗?

日期:2025-11-19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评书门以连阔如、袁阔成、连丽如等为代表,强调“评”的技巧;而鼓书门(如单田芳、刘兰芳、田连元)则更多保留了大鼓表演的传统,侧重故事叙述和语言感染力。
记者|何映宇


  评书,一门古老的曲艺样式,在上世纪80年代曾经红极一时,但又逐渐被人遗忘。

  日前,一段视频在网上流传,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连阔如之女、同样也是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的连丽如评价单田芳、刘兰芳和田连元说的评书是“大鼓白”。

  一般认为,评书更注重叙事中的评论与深度分析,大鼓白则是通俗、亲切地讲故事,会有人觉得前者更“高级”。这段评论在评书爱好者之中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单田芳、刘兰芳、袁阔成、田连元并称“评书四大家”,“四大家”中有三个都是“大鼓白”,都要被开除出评书正统的谱系?


评书的祖师爷:“说唱艺人”


  中国人说书的历史源远流长,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学者一般认为,都是在古代说书艺人的说书底本基础上由文人加工成书的。在《封神演义》成书之前,有《武王伐纣平话》,更有《说唐》,从名字就看得出来,这是说书人的底本。可以说,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有一多半是说书艺人的创作在先、知识分子的加工在后,共同留下了许多千古名篇,流芳百世。

  晚唐诗人李商隐有《骄儿》一诗写到:“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说明当时喜欢“说话”这门曲艺的百姓是非常多的。到了清代初期,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的说书,逐渐形成现代我们见到的评书艺术。

  之后几经兴衰,民国是评书中兴的时期。据记载:当时“撂地”说书人说《三国》,便万人空巷,把街道围得满满的。另外,评书与相声也有很大的渊源。尤其是单口相声和评书的“片子活”技巧几乎相同。有些相声的“段子”也来源于评书章节。

  连丽如说:“北京的评书界成立的宣武说唱团,五十多个演员,是全国最大的书团,一半是评书,30%是西河大鼓长书,另外还有北京竹板书还是河北竹板书,就这么大一个书团为什么说不出去,为什么东北的评书占了上风,而且东北是不是评书?现在当着刘兰芳我们也是这么说,他们说的是大鼓白不叫评书,田连元、单田芳都叫大鼓白不叫评书,真正的评书演员就是我跟袁阔成。”

  实际上,我们追溯评书的历史就会发现,评书虽然是口头讲说的表演形式,但其艺人来源却多为“唱曲”的转行。相传形成于北京城的评书艺术,其第一代艺人王鸿兴,原来就是表演一种叫做“弦子书”的“说唱”艺人;至20世纪初叶,又有许多北方乡村表演“西河大鼓”和“东北大鼓”的“说唱”艺人进入城市后,纷纷改说评书。

  也就是说,连阔如、袁阔成这些连丽如眼中“正宗评书”的传人,追根溯源,祖师爷都是“说唱艺人”,和大鼓书可谓同根同源,何以要厚此薄彼,以门户之见来贬低同行呢?


将大鼓书融入评书



上图:刘兰芳。


  1979年,刘兰芳演播的长篇评书《岳飞传》在中国百余家电台播出。1979年,“十年动乱”刚刚结束,百废待兴,从上层到民间,众多冤假错案还未能得到平冤昭雪,因而关于民族英雄岳飞受冤被杀的评书在此时播出,得到广泛共鸣,再加上刘兰芳绘声绘色的表演,仅靠一张嘴,仿佛有千军万马,其中的人物形象,被刘兰芳演绎得活灵活现,因而《岳飞传》一播出就引起巨大反响。

  紧接着刘兰芳,同样来自东北鞍山的评书演员单田芳在电台播出长篇评书《隋唐演义》。虽然早有《说唐》这样的古典小说,可是单田芳说的《隋唐演义》,情节跌宕起伏,人物性格分明,特别是他那略带沙哑的嗓音,太有辨识度了,《隋唐演义》一经播出,就进入了千家万户。

  之后的《明英烈》《三侠五义》《白眉大侠》等评书作品,部部爆火。单田芳说的评书雅俗共赏,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一个包袱,就让无数听众第二天同一时间守在收音机前,就是要听一个“后事如何”。

  刘兰芳和单田芳的名字因而家喻户晓,但并不是太多人知道,他们其实一开始都不是学评书的,确实如连丽如所说,他们是大鼓书演员出身。

  刘兰芳并不是她的真名,她原名刘书琴,1944年出生于辽宁省辽阳市的一个贫困家庭。5岁时,身为东北大鼓艺人的母亲开始教授其唱东北大鼓。1957年,她拜入艺人杨丽环门下,学习西河大鼓。一年后,由于演出市场萧条,她回到家里,跟随二姨学习东北大鼓,有空就去茶社、书场里听书。16岁时,当时还叫刘书琴的她被鞍山说书人杨呈田表演的西河大鼓《精忠说岳》所吸引,并在其鼓励下去鞍山曲艺团学艺,先后受到杨呈田、赵玉峰、阎春田等一众曲艺人的点拨与教导,后得到评书《曹家将》《三侠五义》的演说者孙慧文的辅导,并改艺名为刘兰芳。

左图:《说岳全传》。
右图:《说岳全传》连环画选页。


  单田芳的真名同样不叫“单田芳”。

  单田芳比刘兰芳大十岁,1934年出生于辽宁营口市。原名单传忠。他的祖辈和父辈都是民间说书艺人,他的母亲王香桂是上世纪30年代著名的西河大鼓演员;父亲单永魁是弦师。那时候,民间艺人社会地位低,他的父母皆不愿他走自己的老路,因而单田芳认真读书,考取了东北工学院(今东北大学)。但是一场大病改变了他的命运。因病辍学后,不得已,他才开始学习评书。1954年,他在营口拜著名说书演员李庆海为师,取艺名“单田芳”,在师父的指点下勤学苦练。之后成为了著名的评书表演艺术家。

  所以在评书界,传统上将评书分为“评书门”和“鼓书门”。评书门以连阔如、袁阔成、连丽如等为代表,强调“评”的技巧;而鼓书门(如单田芳、刘兰芳、田连元)则更多保留了大鼓表演的传统,侧重故事叙述和语言感染力。早期大鼓表演背景确实会对评书风格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更多不是负面的,而是正面的。他们让传统评书更有表现力,丰富了评书的技法,产生了更好更大的社会效益,并被观众广泛接受,这不是将评书发扬光大的好事吗?

上图:单田芳。


北京评书:“评书要评”


  这又要说回另一个问题。就是以袁阔成、连阔如为代表的北京评书,作为其继承人的连丽如有没有资格骄傲?

  从名字就看得出来,袁阔成和连阔如是“阔”字辈的评书演员。袁阔成是评书书迷非常熟悉的评书大家,他的一套《三国演义》曾风靡全国,至今为书迷津津乐道。


上图:袁阔成是评书书迷非常熟悉的评书大家,他的一套《三国演义》曾风靡全国。


  连阔如原名毕连寿,1927年经人介绍,拜评书艺人李杰恩为师。于北京西珠市口天寿堂饭庄行拜师礼,由师傅赐艺名“阔如”。从此开始评书艺术生涯,在各书茶馆说书,成为连派评书的代表人物。他的拿手书目也是《三国演义》,后来同样成为他女儿连丽如的代表作。

  连丽如师承其父,是连派评书的唯一继承人。她自幼得到父亲真传,1960年开始随父学艺,第二年9月,她就在天桥书馆登台演出了长篇评书《三国演义》并一炮打响,成为北京的第一个女评书演员,也是我国第一个说《三国演义》的女演员。她为各省市电台、电视台录制了《东汉演义》《三国演义》《龙图公案》《鹿鼎记》等十几部长篇评书,多次到新加坡为当地的“丽的呼声”电台、新加坡国际广播电台、95.8城市频道录制了《聊斋》《红楼梦》《水浒传》等大书,并应邀到美国、马来西亚演出,为中国评书走出国门打开了道路。

  连丽如也获得过荣誉无数,包括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北京评书代表性传承人,第二届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 ,2018“中国非遗年度人物”,第八届中国曲艺牡丹终身成就奖,70年70人·杰出演播艺术家。

  以袁阔成和连阔如为代表的北京评书的一大特点就是在“评”字上见功夫。连阔如的口头禅是——“评书要评”。他认为,评书、评书,难在一个“评”字,贵在一个“评”字,书不易说,“评”字是金。他的书之所以内容丰富,就是因为他不只是说事件本身,而且对当时的历史背景、官制、礼节、生活习惯、民间风俗、地理山川以及武术拳脚、战争场面,都讲得头头是道。这当然是北京评书的一大特色,也应该得到褒扬和继承,有个别书迷,因为支持刘兰芳、单田芳,就贬低连丽如和北京评书,这是不必要的。但是固守着老路,不知道博采众长,对于评书这门古老艺术的继承和发扬,对于评书艺术的现状,亦非益事。记者|何映宇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