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个人破圈”到“系统创变”
当传统媒体的边界日渐模糊,报业如何通过机制创新重塑影响力、释放媒体人的潜力和价值?过去一年多,上海报业集团正以一场大刀阔斧的系统性变革,为这道行业难题探索答案。
在今年11月举办的第六届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上,上海报业集团展位前,一个以《新民晚报》记者晏秋秋为原型设计的卡通抱枕,成为观众争相拍照和购买的“爆款”。普通观众或许好奇:报社记者怎么成了明星博主?而业内人士则在思考:作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传媒集团之一,上海报业集团近年来为何发生如此深刻的变化?
上图:上海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李芸在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上发言。
2024年10月12日,上海报业集团召开“融媒创新发展大会”,发出新一轮改革动员;11月11日,系统性变革方案全面推出并启动。
变革一年来,集团将人才视为推进改革的“第一资源”,推行IP主理人、项目小组等扁平化柔性机制,启动“IP星链工场”项目,构建内容、技术、运营、经营协同互通的融媒生产新模式,积极培育“主流大V”。
晏秋秋,从笔耕不辍的资深文字记者,成功转型为广受市民欢迎的民生博主,成为“IP星链”上一颗闪亮的星。
事实上,“IP星链工场”的璀璨,只是上海报业集团“系统创变”星河中的一瞥。上海报业集团在全国率先启动系统性变革,从深层发力、系统突破。这是一次起点更高、难度更大的再出发,真刀真枪、大刀阔斧,目标直指脱胎换骨。
正如上海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李芸所言:“系统性变革,是上报集团又一次历史性出征。这场变革,不等人,更输不起。”
当资深记者成为主理人
作为上海报业集团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战略探索,“IP星链工场”以“增强主流媒体核心竞争力与造血功能”为核心任务,致力于打造内容影响力与商业变现力双轮驱动的新型运营体系。
目前,“IP星链工场”重点打造四个头部融媒工作室——“晏秋秋”“解放日报谢飞君”“我不是唐亿森”“知不同学”,通过人格化IP运营,突破传统媒体发展模式。
《新民晚报》记者晏秋秋,以其鲜明的个人风格与贴近市民的内容表达,成功转型为跨平台传播的媒体IP,成为集团融媒转型的代表人物之一。
而另一位以评论见长的记者,也在互联网上拥有大量粉丝,形成了自己的影响力——她就是《解放日报》专职评论员谢飞君。
2024年12月初,谢飞君参加全国党报评论论坛后回到报社,听到同事们热议:新舆论格局下,党报评论如何更有作为?她也自问:作为一名中年女性评论员,我能做什么?
集团的改革动员令,打动了拥有20多年文字报道经验的资深记者谢飞君。2024年12月7日,一个周六,她尝试自拍一条评论视频,原计划发布到上观新闻App。初涉短视频的她反复修改,最终成片却被编辑认为不太适合上观平台。抱着“留痕”的心态,谢飞君在深夜将这条视频发布在个人视频号上。
令她意外的是,深夜发出的视频很快收到回应——朋友圈久未联系的朋友发来私信,视频后台也有不少留言,提出中肯建议。
此后她每发一条视频,都获得不少反馈,这让她信心倍增。发挥党报评论员“快评”的核心优势,谢飞君的视频号实现日更,今年两会期间甚至一日两更。在摸索中,她找到了自己的“主战场”:自2016年起,谢飞君便关注社区治理,并有担任业委会主任的经历。她在视频评论中加入这一领域话题,不仅收获了流量,也聚集起一批专业粉丝。于是,谢飞君以视频号“解放日报谢飞君”为载体,锚定“新闻评论+社区治理”双赛道,开启党报评论的融媒实践。
每周一,谢飞君准时出现在上观新闻App“上观碰碰头”直播间的“飞君连连看”节目中。同时,她的视频号保持日更节奏,持续推出“社区‘智’理”“小区那些事”等系列直播。
转型视频评论后,谢飞君的工作日程变得异常繁忙:找选题、写评论、拍视频、剪视频、发布后与粉丝互动、安排下一期直播嘉宾……在融媒尝试的第一年,她不断优化时间管理,分解落实每一项任务。她说,虽然忙碌,但“乐在其中”。
上海报业集团还有一位明星记者博主:主理“我不是唐亿森”账号的《文汇报》教卫部记者唐闻佳。
提及“我不是唐亿森”的诞生,唐闻佳回忆,2024年夏天,报社领导希望她在日常报道之外,以医疗记者个人IP身份试水短视频赛道,打造垂类IP。尽管拥有十多年医疗卫生条线经验,但从文字转向镜头,压力不小。“必须拓展传统记者的‘工具箱’,剪辑、配音、美编设计都得从零学起。但放眼身边,大家获取信息的渠道正从纸端转向视频端、手机端,‘竖屏’时代是大势所趋。”
2024年夏天的一个周五,唐闻佳在瑞金医院采访,遇到一群法国实习医学生,生动场景让她立即举起手机拍摄,回家后尝试剪辑。折腾了一个周末,周一,她将“习作”交给领导审阅,“我不是唐亿森”的第一条短视频由此发布。
唐闻佳说,“我不是唐亿森”的发展是“遇水搭桥、逢山开路”。账号定位“科技、健康、人文”,而“人文”这一方向,与其说是自己找到,不如说是粉丝共同塑造的结果。“‘寻找大师’系列是典型代表,我们探访复旦上医图书馆,制作钱悳、胡懋廉等医学名家故事,用三分钟讲述他们的人生。钱悳那条视频是我们早期的‘10万+’作品,涨粉500,让小号逐渐冒尖。这是融媒体时代的特点——内容生产者与接收者通过点赞、转发、收藏等行为,共同塑造账号的内容与特色。”
经过一年多发展,除了在上观客户端开设“我不是唐亿森”专栏,唐闻佳还在抖音、视频号、小红书等平台运营4个账号:视频号“我不是唐亿森”“唐亿森健闻”,小红书“我不是唐亿森”,抖音号“我不是唐亿森”。她根据不同平台的“调性”推送差异化内容,总阅读量突破3000万。每周三,她还在上观新闻App“上观健康说”栏目进行直播,邀请医疗界大咖作为嘉宾。
上海报业集团还有一位活跃在小红书上的媒体人——“知不同学”主理人胡钰沛。
2024年,适逢上报集团解放日报社《上海支部生活》创刊70周年。同年6月18日,小红书官方账号“知不同学”上线。胡钰沛介绍,取名“知不同学”,既因“知不”与“支部”谐音,又因“同学”带有少年感,符合小红书调性。上线一周年时,“知不同学”已拥有5.6万高黏度粉丝,约150条笔记共获31万点赞与收藏,24个粉丝群吸引全国逾万人。如今,诞生17个月的“知不同学”在小红书拥有近10万粉丝,成为党的诞生地的“有温度的党建IP”。
在“知不同学”上线一周年暨“Fans开放麦”活动上,小红书相关负责人介绍,平台高达70%的用户依赖搜索功能寻找答案。“知不同学”没有停留在宏大叙事,而是通过深耕细作,成为“线上工作助手”和“经验交流站”。
除上述四个记者IP外,上海报业集团已打造逾250个垂直类工作室,重点赋能42个,大力培育品牌IP与特色内容。
“伴公汀”“冲呀花花采访团”“晏秋秋”“Andy外媒看中国”等一批自主培育的品牌工作室、“主流大V”和优质内容品牌快速崛起,成为提升主流媒体影响力的排头兵;“IP星链工场”集结集团旗下84个工作室,布局党建、民生、医疗、社区、文化、财经、国际等多个垂类领域,在微信视频号、抖音、小红书、B站等10余个平台开设250个账号,粉丝总数超4800万,月均总阅读(播放)量逾7亿。
主流媒体人是最宝贵的
信任资产

上图:上报集团成功打造新闻历史文化街区,全案赋能外滩大会并创新打造“机器人小镇”。
为何要培育记者个人IP?上海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李芸在“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上的发言中,专门阐释了集团面向未来的人才布局。她强调:“媒体变革,关键是人的变革。”
李芸介绍,集团坚持从人才成长的实际需求出发,创新选育体系,搭建成长平台,全力打造融媒“铁军”。集团从三方面纵深推进: 一是用全新机制释放活力。 以融媒工作室为创新试验田,激活媒体人“主理人”积极性,探索轻量、扁平、灵活、垂直的组织形态,先后打造200多个工作室,晏秋秋工作室等一批“上报自己的大V”迅速成长。二是用专业赋能确保能力在线。积极探索以“人工智能素养”为支柱的人才能力建设体系,帮助采编人员用好新工具,长出新本领;全方位调整生产作战体系,推动内容与技术团队心智打通、联合共创、共享C位。三是以重点项目发掘青年潜力。 通过“青训成长营”“国传人才训练营”等构建训战结合的“练兵场”,以“揭榜挂帅”“每月之星”激励青年人才登台亮相,以“导师领航”项目推动资深骨干对青年人才的传帮带。
“媒体融合已进入‘深水区’,人才需求发生根本转型。‘内容为王’不变,但采编人员必须快速适应移动互联网主战场对互动传播、场景构建与精准推送的新要求,实现从单向灌输向双向互动、从新闻宣导向共情对话转变。”李芸表示,“针对现有人才队伍与互联网传播规律不匹配、不适应的现实,集团以强烈紧迫感推动理念重构、机制创新和生态优化,全力打破传统媒体时代形成的思维定式与能力隔阂。”
无论是从客观数据、受众认可,还是传媒专业评价来看,上海报业集团的大踏步改革,正在深刻影响报业发展路径。
上图:上报媒体人每天奔忙在集团融媒创新空间,安排各种视频访谈与直播。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志安评价,孵化记者个人超级IP,是上海报业集团推动媒体深度融合系统变革的重要举措,本质上是激发具有创造力的个体能动性。他认为,通过各类垂类个人IP,既能激发记者个人的创造力,又能促使其在专业领域持续深耕,形成在垂类领域的高连接性。借助个人魅力与专业能力进行内容运营,可进一步扩大媒体的影响力、传播力与公信力。
张志安指出,上海报业集团“IP星链工场”的推进,实质上解决了媒体自建平台的难题,拓展了媒体账号在平台中的粉丝矩阵,提升了媒体的综合影响力。“对传统媒体而言,互联网内容运营能力是较为缺乏的‘基因’。通过‘星链工场’,能够更好地处理主流媒体与互联网平台之间的关系。”
从个人破圈到系统创变,上海报业集团的这场变革,不仅关乎机制与技术的创新,更是一场关于“人”的价值重塑。当记者的专业底蕴与人格魅力在互联网上被点亮,当个体的星光在系统的布局下串联成链,传统媒体便在融合深水区中找到了一条生生不息的活力之源。前路依然漫长,但这片已被点亮的星图,正指引着报业转型的崭新航向。记者|金姬
本平台所发布信息的内容和准确性由提供消息的原单位或组织独立承担完全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