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秋秋:一名记者的“剧场”实验
见证过梅兰芳、周信芳等一代名伶风华的上海美琪大戏院,11月28日晚的聚光灯下却有些特别——当晚舞台上的主角,不是任何一位演艺界的明星,而是一名叫晏秋秋的记者,献演“秋秋@剧场”。
“剧场”聚的是人,更是情。消息一出,近1200张票在3分钟内售罄;紧急加演两场,5分钟又被抢光——这份热度让许多演出商都感到惊讶。晏秋秋全网粉丝超过500万,从前只能在直播间与他“云相见”,这一晚,终于盼来一场盛大的“奔现”。
为什么要做“剧场”演出?“不是我觉得自己天赋异禀,是因为我们直播间每天晚上都会有老百姓提问:为什么上海没有适合老年人的剧场演出?他们提了几遍以后就会说:秋秋你去演,我们来买票看。”晏秋秋笑道,“我是一个喜欢折腾的人,我想既然粉丝要求,我就应该去尝试尝试。”
今年的5月他做过两场线下演出,用他的话说,“完完全全把自己投入到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里面去滚了一把”。两场演出的2000张票在9天内售罄,秋秋将税后的个人收入全部捐给了上海老年基金会。“我觉得我作为一个公益媒体人、老权主义者,完成了一个闭环。”
这一次由上海报业集团主办的“秋秋@剧场”,他本以为也要差不多一周才能卖空,没想到,“上报集团出手就是不一样,总共3600张票秒空。我感受到了粉丝的热情,也觉得,只要你是真心服务粉丝,你和粉丝的距离会变得很近,变得很有感情。感谢我们的指导单位: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公安局、上海市文旅局,还有上海报业集团,让我有机会可以做好政府和老百姓之间沟通的桥梁”。
上图:晏秋秋在为演出排练。摄影/吴轶君
“秋秋@剧场”的演出形式非常丰富,一批多才多艺的上报媒体人全情投入,从策划、主持、助演,到运营、服务、传播……“如果让秋秋一个人做,我是不敢跳舞,也不敢唱歌,不敢变魔术,不敢参演情景剧的——但是在这个活动当中,这些我全部会去尝试。”
“用老百姓的话,说老百姓的事。”在“秋秋@剧场”,每一个民生话题、每一句欢乐“爆梗”、每一首演唱曲目,都为粉丝量身定制。在这里,老年群体的文化消费需求被好好看见,被用心呵护。
从报纸上的铅字,到手机屏幕里的博主,再到剧场的实体舞台,晏秋秋走过的这条路,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转型史,更是关乎传统媒体人在新时代里、如何重新找到与读者“相聚”方式的一次生动实验。
他把政策文件“翻译”给粉丝听
要理解“秋秋@剧场”为何一票难求,得先走进他的直播间。
每晚8点半,晏秋秋的直播间都会准时亮灯。没有华丽的布景,没有声嘶力竭的叫卖,镜头前的他,常常就是一件简单的便服,看起来好像你的隔壁邻居。
他聊的话题,总是粉丝们最关心的:退休金又涨了多少?最新的助老政策有哪些门道?他有一种天赋,能把佶屈聱牙的政策文件翻译成大白话。他讲政策,从来不照本宣科,而是会设身处地告诉你,这件事对你家到底有什么影响——这一切都精准地切中了老年群体的核心需求。
63岁的虞阿姨,退休前是社区党总支书记。一开始,她也是偶然刷到秋秋的短视频,“觉得这个人讲话很实惠,每次刷到都会持续看完。从他夏天穿着橘红色汗衫,一直看到他穿起了棉袄,从此就关注上了”。
虞阿姨从秋秋身上看到了自己过去从事社区工作的影子,“他的工作量很大,人很聪明,又很要强,宁可提前做很多准备,也要把工作做好”。在她看来,秋秋每一条短视频背后,都有很多的准备功夫,“说话要有依据,信息来源要核对,对政策的解读也要做很多功课”。
这份解读政策的能力,这份对媒体工作的精益求精,是晏秋秋用二十多年的记者生涯积攒下来的。2000年从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至今,他一直在新民晚报担任记者,笔下写过无数上海的世相人情。这份职业履历给了他最有力的“信任状”。
而真正让粉丝们把他当成“自家人”的,是他那份发自内心的真诚。他的短视频总是会在结尾处认真地问一句:“各位粉丝,你们怎么看?”“我并不想让观众觉得我是一个新闻主播,一本正经正襟危坐,居高临下地输送价值观——我觉得老百姓不需要,老百姓需要的是一个左邻右舍和他们聊天。”晏秋秋说。
他的直播,也总是在一片温暖的祝福声中结束。他会念出粉丝的名字,祝他们晚安,道一声明天见。这份仪式感让屏幕前的许多独居老人,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陪伴。
彭叔叔和陆阿姨夫妇,就是被这份真诚深深打动的粉丝。因为最近金价暴涨,老两口自称是晏秋秋的“金粉”,比“铁粉”更铁,比“忠粉”更忠——每天晚上8点半,老两口都会雷打不动地打开四个事先充满电的手机——为什么要用四个手机同时看?老两口说:“我们没有什么可以回报他的,就用点赞来回报。”夫妇俩甚至还发明了一个“点赞神器”:往不锈钢夹子上贴好橡皮膏,稳稳地夹住手机屏幕上那个心形的点赞按钮,就能解放双手,自动点赞!
在老两口看来,秋秋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无欲则刚,大爱无疆。“每天晚上我们都一起看,看到快结束的时候,躺着准备入睡,他的声音就像我们老年人的睡前故事。哪天没有听到,心里都会觉得空落落的。”
不只是精神上的安抚,曾经,秋秋的短视频还切切实实为老两口带来过帮助。“我们住的是老式公寓,房管所统一管理,平时不能改动室内装潢的。但是家里的浴缸有60厘米高,里面还有个斜坡,平时洗澡跨进跨出,经常打滑,洗澡风险很大。我们联系过房管所,房管所说家居配置是不能更改的。后来有一次听到秋秋在解读‘适老改造政策’,我们听完就去跟街道说,这是新民晚报晏秋秋讲的——结果很快这个事情就申请下来了。现在我们把浴缸改造成了淋浴房,地面完全是平的,以后洗澡再也不怕摔跤了。”彭叔叔对改造非常满意,“一边是灰色地砖,一边是黄色地砖,开玩笑说,就像苏州河和黄浦江的交界”。
这样的故事,在晏秋秋的粉丝群里,每天都在发生。他总在亲切的话家常中,把政策的阳光雨露,精准地洒向最需要的人。
从2024年初至今的650余天里,他每天晚上坚持直播100分钟——每晚直播间都有上千万个点赞,上万条评论;累计点赞量和评论数更是达到了惊人的70亿次、737万条——这个粉丝们眼中的邻家大男孩,已经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现象级人物。他用自己的探索证明了一件事:传统媒体人只要敢于转型,善于视频化表达、直播式互动,勇于在互联网平台发声,坚持主流价值观和正能量,用老百姓的话说老百姓的事,同样能赢得大流量。
做“新”闻也要做“心”闻
晏秋秋的记者转型之路,可以追溯到2020年。那年7月,做了20年文字记者的他,决定一头扎进短视频的陌生海域。他还记得自己拍的第一个视频,是对着手机镜头吃洋葱;第二个,是唱Rap。
一开始发视频,他只是抱着记录美好生活的用意。但不久之后,他对比了自己写文章与拍短视频的“流量”:“同一件事情,如果我写文章的影响力是1的话,图文的影响力就是5.8,而视频的影响力是97.3——既然同样是要表达给老百姓听,我何必去拘泥于那些华丽的词藻呢?老百姓在哪里,哪里就应该是我们媒体人的现场和战场。”
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把自己那个十几万粉丝的同名微信公众号舍弃,一头扎进了短视频的海洋。
秋秋总是说,自己很幸运,赶上了时代的风口和集团的赋能。2022年6月,上海报业集团的“融媒工作室赋能计划”启动,计划在集团内重点培育一批IP和主流舆论的“金字招牌”——“晏秋秋工作室”幸运地入选了首批名单。
后来他在2025中国新媒体大会上,用一个很妙的比喻来形容集团的这次赋能:“好的赋能,不是给你钱,不是给你人,不是给你一幅地图,冲你喊‘给我上’,而是帮你擦亮看清自己的镜子。”
这面“镜子”,首先是一份详尽的调研报告。集团通过大数据分析,帮他精准地找到了自己的定位:聚焦中老年,聚焦民生。硬件上的支持同样给力:专业的IP创作室、绿幕直播间,还有代表着未来的XR演播室,集团都为他准备好了。由此,在上海报业集团和新民晚报的支持下,“晏秋秋工作室”进入发展快车道——3年多来,晏秋秋已经累计发布2500个视频,总流量超50亿。最多的一天,他发布了十多个视频。
上图:“秋秋不睡午觉”直播间。
每一个短视频,晏秋秋都会追求“爆款”。他说:“我们生活在一个流量的世界,没有质量的流量不是真正的流量,没有流量的质量也不是最好的质量。我所有的爆款视频,都是能够给老百姓带去好处的,不管是情绪价值也好,还是实实在在的民生建议也好。”
有时候,他一条视频就能涨粉数万,这是许多媒体人梦寐以求的流量,但实现它,秋秋用的却是传统媒体“蹲点”的“笨办法”。
“春节前,上海会给老人发一些过节补贴——很多老年人会来问:今年过节的补贴什么时候发呀?标准是什么啊?我前年经历过了,所以去年到了节点,我们先去和上海的相关部门沟通——但信息没有正式出台前,别人也不好说。我就用了一个笨办法,每过一个小时打12345和12333热线电话,询问这个政策出来了没有。我和我同事蔡骏两个人轮流,从第一天的晚上10点钟,每隔一个小时打一次,打到最后接线员已经认得我们两个的声音了……每次收到的回复都是‘还没出来’,突然有一次,听到说‘消息出来了’——我当时还怀疑自己是不是幻听了。然后我们马上把这个消息制作成口播视频,15分钟内就发布出去,同时又进行了一场100分钟的直播。就是这么一个操作,当天视频号涨粉2万。”
在秋秋看来,很多优秀的媒体同行在转型时恨不得把自己“脱光”了一头扎入互联网的海洋,其实真正的转型并不是这样。“转型是什么?转型是保留你在传统体制内受到的那些良好专业教育,比如说你要蹲点,比如说你要换位思考,比如说你掌握了10分材料,批评别人只能抛出7分……这些都是我们学到的非常好的和这个社会打交道的能力。如果你把这些能力也去除掉,你凭什么说你作为一个互联网素人,能够竞争得过那些表达方式比你更接地气的自媒体博主呢?我们的优势不就在于,我们在传统体制内学到了很多的知识,而且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吗?”
至今,他仍然会每天花数小时阅读网友评论。“有些评论让你了解他们在想什么,有些评论是在给我提供新闻选题——每天晚上直播间里,如果同一类的问题有10个以上的观众提问,我就会在第二天把它做成视频。有时候相关部门会问我:秋秋,你为什么现在突然想到要解读一个2016年的政策?我说因为老百姓不知道呀,老百姓在问呀——他们问的就是我们应该回答的。现在的新闻不一定是今时今日的‘新’,而是老百姓关心什么,是民心的‘心’,是‘心’闻。我们传统媒体人,服务老百姓本来就是应有之义,我一直觉得,这就是《新民晚报》这样一张‘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报纸应该做的内容。”
老年人的嘉年华在哪里?
当线上的粉丝社群越来越有黏性,晏秋秋开始思考一个新问题:我还能为他们多做点什么?
他发现,许多老年粉丝在直播间里流露出的,除了对信息的需求,还有一份深藏的孤独。他们渴望走出家门,渴望与人交流。于是,一个将线上陪伴延伸到线下的想法,越来越清晰。
这个想法,与全国劳模张国樑不谋而合。张国樑是上海房地产行业协会征收工作委员会主任,退休后,他成立了劳模工作室,专注于公益活动。他和晏秋秋是老朋友,两人都有一副热心肠。疫情期间,他们曾自掏腰包,给上海50多家养老院送去10万公斤的蔬菜。那次经历让他们共同意识到,老年人不仅需要物质上的帮扶,更需要精神上的关怀。“当时我们都觉得,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不是太丰富,我们应该一起为老年人做一些事情。”张国樑回忆说。
2023年重阳节,新民晚报的读者俱乐部、晏秋秋工作室、全国劳模张国樑工作室共同发起了“金色阳光嘉年华”公益项目。“这个名字是秋秋起的,他问我,老年人到哪里去是开心的呢?年轻人有嘉年华,老年人的嘉年华在哪里?于是我们就想,要联手打造一个公益的老年人的嘉年华。”张国樑说,“第一场活动在川沙举办,钢琴家孔祥东来到现场演奏,效果非常好。”
从2023年10月创办至今,“金色阳光嘉年华”已经举办了24场活动。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核心始终是“老权主义”“专门为老年朋友服务”。
上图:金色阳光嘉年华活动。
最近的一次,嘉年华组织去临港“秋”游,一共有100多位老人参与,年纪最大的甚至达到了100岁。“我负责的这一车年纪最大,平均年龄73岁。”张国樑回忆道,“第一天我也蛮担心的,到了车上,我先问他们:你们知道我几岁吗?我70岁了!还能跳上跳下。你们有多少人可以像我一样跳上跳下?有人举手,我就说:那好,你们想一起做点事情吗?请你们关心好身边跳不动的人,大家互相关心。结果大家真的很善解人意,激发出一种互相关爱的精神来,我终于心定了。”
在一同参观临港的建设成果时,张国樑又跟老年朋友说:“现在国家建设得这么好,其中也有你们的功劳。”老人听了分外自豪。“我想,将来要把金色阳光嘉年华做成一个上海老年人的公益品牌,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指数;也让全国各地有能力的人都能聚集起来为老人服务。老年人得到尊重,是一个国家的文明标志。”
而在新民晚报直播部副主任郭文才看来,“金色阳光嘉年华”之所以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和市区政府部门的支持,有几个关键因素:“首先新民晚报作为主流媒体,具备天然的公信力。其次秋秋作为‘公益媒体人’和‘上海市优秀志愿者’,他个人IP的影响力巨大。再者,全国劳模张国樑老师的加入,也为活动的公信力增添了重要砝码。为了保障每一次活动的顺利进行,我们还组织了一个50人的专家智库和10人的社会化公益团,由一些热心企业家和专业人士担任志愿者,他们在养老、健康等领域各有所长,为我们的活动提供了宝贵的专业支持。”
“金色阳光嘉年华”每次活动都会进行直播。一次,直播“爬楼机”等助老产品的活动意外获得了千万点赞,这让郭文才意识到,老年群体对“科技助老”的需求非常旺盛。
“我们希望能搭建一个平台,一头连着产业,一头连着老百姓。”郭文才说。在他的推动下,新民晚报主动与市经信委沟通,“现在,我们正在筹办一个更大规模的活动——银发科技产业周,探讨如何让AI时代的前沿科技更好地为老年人服务——这既是我们媒体角色的延伸,也是在探索:报社作为一个机构,如何利用自身的公信力和资源整合优势,在服务好特定人群的同时,找到与产业发展的结合点,从而实现媒体价值的多元化。这不仅是媒体创新,更是我们作为主流媒体,服务社会、推动产业发展的一份责任”。
为“沉默的大多数”服务
今年3月,晏秋秋又推出了一档午间直播节目“上观碰碰头:秋秋不睡午觉”,每周一到周五的12点到13点,都会直播一个小时。虽然名字叫“秋秋不睡午觉”,但其实秋秋有时候会午休上15分钟。自打做短视频和直播以来,他每天的睡眠都会因为高强度的工作而减少到4个半小时。这午间的片刻小憩,对他来说就是最好的充电。
不少粉丝担心他这样“连轴转”,身体会吃不消。他却说,很享受现在的状态,他是以一种“短跑冲刺”而非“跑马拉松”的姿态在当博主。“我觉得短视频和直播,可能也就是最近几年的事情,因为我们正在面临一个人工智能席卷而来的时代——三五年以后,主播这个行当可能就不存在了。所有的人想要知道的内容,人脑自己就能让AI生成。到那时,AI能够取代我直播,他甚至可以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直播,连口误都不会有。”
所以他倍加珍惜如今可以“真人”与粉丝面对面的时间窗口。有人会质疑他:你这么拼又不带货挣钱,难道是饭吃得太饱了吗?其实他的精神动力要远远大于物质。
上图:晏秋秋和他的卡通形象。
“有时候走在马路上,会被老百姓拦下来和我聊两句——很多人对着我说到第三句,就会说,秋秋你很‘正能量’——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回馈。当你有这些正面的回馈,你就知道这条路走得对,你就会坚持下去。我要感谢晚报给了我工资,让我有安身立命的资本。当记者本来就是‘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没有任何人和你说你可以发大财,我也确实没有想过要通过当记者来发财——假设我现在挣了1亿,雇个司机,难道我的交通就会比上海四通八达的地铁更便利吗?我是重度单车爱好者,到哪里都喜欢骑车。我觉得如果目标是赚1亿的话,我的号都有可能废了,而且每天晚上我怕是要睡9个小时了——因为你的身体会本能抵抗,不想醒来,不想做这件事情。”
坚持公益性反而让他“动力非常足”:“我们这个社会现在有非常多纷繁复杂的各种信息和观点,微博上你看到那些争论最激烈的,你觉得是民意吗?不是的,只是1%到2%的老百姓在那里激烈争论,绝大多数在互联网上的人,都是‘沉默的大多数’,我要为‘沉默的大多数’服务,这就是我做短视频、开直播的动力。”
虽然已经是一名拥有500万粉丝的民生大V,晏秋秋却说,自己仍然在“山踝”,离“山腰”都还有很长距离。“我一直觉得我是一个很幸运的人,我想加速奔跑的时候,集团就给我一双溜冰鞋。最近上报集团推出‘IP星链工场’,核心就是关注IP的影响力怎么转化为市场的吸引力,我觉得特别好。在集团指挥下,我们这次做‘剧场’演出,就是一次清晰的实践。我曾经说,转型是给我一面镜子,让我更加看清自己——而现在,我又拥有了新的镜子——我在什么领域有吸引力,我在什么领域有发展的潜力,都能映照出来。”
从一名文字记者,到拥有500万粉丝的民生大V,再到让千人剧场座无虚席,晏秋秋用自己的故事,回答了一个时代命题:在今天,一名记者,到底能做什么?
他的答案是:可以做的,还有很多。记者|阙政
本平台所发布信息的内容和准确性由提供消息的原单位或组织独立承担完全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