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太写信的年代写信
美国总统蛮有意思。在已经不太写信的年代,7月7日,他一天写了14封信,还都是带有威胁的那种,给了14个国家的14位主要领导人。有人就想,要是不着急的话,应该不会写那么多信。
急或者不急,旁人应该不是很清楚。但是事到临头、不能不写,应该是符合逻辑的。
14封信是分三批发出的。第一批是给日本和韩国的,这两个国家与美国的关系众所周知。美国总统给日本首相写得看上去蛮客气,大意是:亲爱的首相先生,我非常荣幸地向你致函邀请你们参与到美国市场中来,但鉴于远非互惠的贸易状况决定对你们加征25%关税,如果你们也想加征,我们将会在25%以上再加征。我们还会根据我们的关系状况调整关税,直到“你绝不会对美国感到失望为止”。
理糙话不糙。基本上是“我们关系很好,我很想揍你一顿”的意思。
第二批信是给马来西亚、哈萨克斯坦、南非、缅甸、老挝五个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加征25%至40%关税;第三批是给突尼斯、波黑、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国、塞尔维亚、柬埔寨、泰国,加征25%至36%关税。
估计是同一个模板,只是数字有所不同。语气应该是差不多的客气,也有差不多的威胁。
美国准备对全世界加征“莫名其妙”关税,已是司马昭之心不是新闻,时间原定在7月9日。但是从这最初的14封信来看,加税从8月1日开始,推迟了三个星期。
匆匆14封“美国来信”,似乎因为事情看上去不是很妙。原本以为4月2日美国“解放日”那天“振臂一呼”,世界“哗啦啦”送钱的景象,并没有发生。其间东西南北做了不少工作,效果却十分可疑,连一向唯唯诺诺的岛国,居然也硬了几下。长此以往恐怕世界会忘了“振臂一呼”那事,于是就有点着急,使出了久违的写信一招。
在不太写信的年代写信,有一个很大好处,那就是避免了话不投机彼此脸红。间接好处是,“话搁这了你看着办吧”。
仔细分析14封“美国来信”,收信的大都体量不太大、对美贸易依赖较多,很难与“来信”硬刚。里面有两个体量很大、与美贸易很多的国家,因为都有美国驻军在,即便话不投机,写信人估计,他们也翻不起大浪。
从对全世界加税的“解放日”,到14封“美国来信”,美国其实经历了很多。“大而美”法案的通过,是下决心写“美国来信”的那根最后稻草。
7月3日美国通过了“大而美”法案,美国总统和他的党友们欣喜若狂。但“大而美”本身,实在是会拖垮美国的最后几根稻草之一。这是一个美国特色“劫贫济富”方案,富人和企业将获得大额减税收入,同时1200万人将失去医保、1800万儿童将失去免费午餐,国家将在10年里增加3.5万亿美元以上国债,将使美国国债数很快超过40万亿美元。此事连总统的“第一朋友”,也因为利益受损而不惜翻脸,准备成立“美国党”与总统对着干。
“大而美”上场后,关键是“美容费”哪里来?
一个是拖垮美国自己,让本来就压力山大的国债继续压力更大。另一个办法,就是从“解放日”到“美国来信”一脉相承的,薅全世界羊毛,通过给各国加关税让别人给美国出钱。由于关税直接是美国政府收的,对写“美国来信”的人来说,这是最有性价比方法,所以冒着酷暑在不太写信的年代里写了那么多信,估计还会写很多的信。
只是羊毛,估计还是会出在美国人身上。作者 朱国顺
本平台所发布信息的内容和准确性由提供消息的原单位或组织独立承担完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