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专栏 > 正文

你喜欢“新的老建筑”吗?

日期:2025-07-15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 从这个意义上说,重建或复制从来都不是价值中立的行为。
撰稿|苗 炜


  如果你去莫斯科旅游,可能会看到莫斯科河边的救世主基督大教堂,这是为纪念俄罗斯在1812年战胜拿破仑而建造的。但你眼前看到的那一个是重建的,或者说,是复制品。大教堂于1931年被摧毁,1958年,那块地方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室外游泳池。很多莫斯科市民在那里游泳,然后享受热腾腾的淋浴,这也是他们的记忆。但几十年后,游泳池被废弃,大教堂重建。1997年,新的大教堂出现在莫斯科的天际线上。原来的大教堂花了44年才建成,复制品只用了五年。

  英国理论家罗斯金非常不喜欢“重建”“翻建”或者“复制”,他写过一本书叫《建筑的七盏明灯》,他说“恢复”不是更新,而是抹杀,从头到尾都是谎言,“就像复活一样不可能”。罗斯金是在工业化的英国背景下写作的,他认为英国对机械化和机器的痴迷,表明了社会的道德败坏。哥特式老建筑具有工艺的“神圣性”,它不是哪一个设计者的作品,而是历经多年、几代人完成的作品,以往的人类在老建筑上留下声音和痕迹,任何复制品都是抹杀。如果要修复老建筑,那就进行最小的干预,保护其历史结构,哪怕是一片废墟。美国建筑师詹姆斯·马斯顿·菲奇(James Marston Fitch)声称,复制是所有干预措施中“最激进和最危险的”,复制品会削弱公众对原作的欣赏。复制品太干净,太完整、太令人放心了。还有一些建筑评论家说,“公众越来越沉迷于假货”并且痴迷于“标志性”的建筑。所有建筑的内在是意识形态——建造它们的意识形态和保持它们活力的意识形态。从这个意义上说,重建或复制从来都不是价值中立的行为。意识形态价值无处不在,在每个材料和每个风格选择的背后,都有不同的表达——连续性、怀旧,或者对等级制度和民族神话的肯定等等。

  我去过不少城市,我发现,“老街”是标配,城里总有一块地方被装扮成“老街”的样子,它们的商业形态都类似。

  我去过南京,南京的大报恩寺琉璃塔非常有名,当年乾隆皇帝要在清漪园里复制一个,可惜南京的琉璃塔毁于1856年的“天京事变”。150年后,南京启动了重建工作。2012年,在大报恩寺琉璃宝塔的原址上建成了一座与原塔形似的“轻质玻璃塔”,并开了一个遗址公园。按理说,遗址和复制品是两回事,但那里既是遗址,也有复制品。我去灵谷寺看了“无梁殿”,那是留下来的真的老建筑,当然也经过加固,但灵谷寺无梁殿那个地方的气场太独特了,能看到前人留下的痕迹,玄虚一点儿,也能听到前人的声音。撰稿 苗炜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