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洛里的故事
1924 年 6 月 6 日清晨,在海拔7000米的东绒布冰川上方,珠穆朗玛峰北坳的边缘处,探险队领队爱德华·诺顿中校向即将冲击峰顶的两人道别。37 岁的乔治·莱伊·马洛里是当时英国最著名的登山家,22 岁的桑迪·欧文是牛津大学的学生,登山经验不多。诺顿对冲顶并不乐观,此前两次攀登喜马拉雅的探险中,1921年有一位医生丧命,1922年有7位夏尔巴人遇难,这是马洛里第三次向珠峰顶峰进发。6月8日中午,马洛里和欧文从高山营地出发向峰顶进发,黎明时分的明亮光线逐渐被轻柔的阴影所取代,云雾缭绕的山峰上飘过一片片明亮的云团。12点50分,有后备队员看到马洛里和欧文的身影——两个小点沿着山脊向上移动,他们渐渐消失在迷雾之中。此后再也没有人看到马洛里和欧文。直到75年之后,一支美国登山队找到马洛里的遗体,他的右腿严重骨折,右肩胛骨变形,身上还有深深的绳索痕迹,这意味着,事故发生,马洛里和欧文是绑在一起的。
关于马洛里,大家都知道他那句名言,当记者问他为什么去登山时,他说,因为山在那儿。最近我看了一本书,into the silence,台湾译本叫《静谧的荣光》,才知道马洛里登山前后的故事。这本书的作者叫韦德·戴维斯,题词写着“献给祖父”,作者的祖父曾经打过一战。马洛里的许多朋友也打过一战。就在马洛里失踪那一天,英格兰登山俱乐部的成员攀登了海拔900米的大盖博山,他们在山上建造了一块纪念碑,悼念在一战中战死的俱乐部成员,出席悼念仪式的有杰弗里·温思罗普·扬,他是马洛里的登山指导,在一战中失去了一条腿。
作者在书中提供了这样一组数字——在战争中,有 1157 名伊顿公学毕业生阵亡;威灵顿公学有 699 名毕业生战死沙场;乌平厄姆公学失去 447 名学生;温彻斯特公学失去 500 名;哈罗公学失去 600 名……伦敦的公学俱乐部失去了 800 多名会员,战后因人数不足而被迫关闭。成千上万进入战争的公学男生中,有五分之一的人丧生。幸运儿在后方担任后勤工作。在战壕中作战的年轻军官中,有一半人牺牲。马洛里毕业于剑桥大学,他在一战中从军,没有受伤,他在战后攀登珠峰,寄托着众多英国人的希望——年轻的精英,从战争中恢复过来,展现勇气。英国人在南极探险和北极探险中都未能占得先机,征服地球第三极能给“大英帝国”带来骄傲。
这本书花了大量笔墨描写一战战况,也讲述英国人对珠峰由来已久的兴趣。也许,马洛里向珠峰发起的三次冲锋,都包含着战斗的意味。撰稿 苗炜
本平台所发布信息的内容和准确性由提供消息的原单位或组织独立承担完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