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老钱中的老钱
最近,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吴真出版了新书《暗斗:一个书生的文化抗战》,讲的是郑振铎在1937年至1945年留守上海,为国家抢救珍本古籍的故事。
这本《暗斗》非常之精彩,不仅有上海滩围绕古籍明争暗斗的故事,也有古书行当数百年传承的买卖规矩。读完此书,我去见了吴真老师,听她讲古籍收藏的一些轶闻。
我曾经去南浔古镇旅游,南浔首富刘家留下了一座花园及一栋藏书楼,那个嘉业藏书楼保存了很多雕版,游客还可以试着自己印一两页书。吴真老师告诉我,江南的藏书传统大致从南宋开始就比较兴盛。江苏常熟在晚清时有大小藏书楼200多座,明末清初常熟有个著名的藏书楼叫汲古阁,主人毛晋家本来有良田数千亩,有很多家当铺,为买书、刻书花去大量资金,甚至变卖田产来藏书、刻书。南浔的藏书楼兴起比较晚,是在19世纪末,随着湖州丝织业的崛起,新贵带着资本进入了藏书界。南浔镇的首富是刘墉,刘承幹作为长孙继承了祖业,热衷藏书与刻书。
吴老师说,在中国传统的儒家社会,古籍善本首先是一种象征资本,社会地位的象征。从清代到民国,谁做了高官,或者在实业界当个总裁,都要建一个书房兼会客室,书房的书架上如果不收藏有相当数量的古籍,就会被看作是没有教养的新贵。民国一般读书人家庭的必备书有《十三经注疏》《资治通鉴》《二十四史》,如果再来一两本罕见版本的古籍,那么这户人家就有些诗书世家的气质了。此外,古籍也是一种硬通货。毛晋就说过,一页宋版的书页相当于一叶黄金。现在,古籍拍卖依然能看出极高的价值,苏州过云楼的170多部古籍,2005年嘉德拍卖会上,整体拍卖价是2300万元。过了7年,2012年,在北京匡时拍卖,售价是2.162亿元,七年涨了近十倍。
藏书构成了中国特色的“老钱”——书籍作为“老钱”的标志,收藏门槛高,不仅要有财富,更要有鉴定能力,尤其是储存能力。古籍最怕水火、蛀虫,江南的地理环境不适合藏书,要派专人管理。所以家中藏有万卷古籍的人家,绝对是老钱中的老钱。江南富裕人家的藏书楼是藏重于用,秘不示人,藏不露富,藏书具有垄断性、封闭性,对外人不开放。但是,江南的藏书楼之间往往会订下互借协议,相互之间可以借阅。这样,在藏书楼之间,构成了老钱阶层的一种社交圈。一起品评收藏品。现在,藏书这件事已经失去了它“象征资本”的属性,不再是可炫耀的资本,更多富人喜欢投资在现代画、珠宝这些别人看得到的富贵之上。撰稿 苗炜
本平台所发布信息的内容和准确性由提供消息的原单位或组织独立承担完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