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该记录多少?
我的手机里有8000多张照片,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我儿子的。他可以看到自己刚出生的样子,一岁的样子,两岁的样子,还可以看到视频。这样他对自己五岁之前是不是会有记忆呢?我对自己五岁之前的记忆非常少,对童年记忆也很模糊,但随着技术进步,人可以大幅增强记忆力,智能手机可以录制我们的每段对话,小相机可以捕捉数小时的视频。一个人有了自己大量的童年影像之后,如果他打算记录自己的生活,会跟上一代人有什么不同?记忆的东西更多?对自我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某一种极端情况就是像电视剧《黑镜》中那样,一生的记录都可保存,但我们没那么多时间重温,我们可以通过时间戳或标签来重新访问部分内容。
有专家认为我们应该尽量利用技术,保存自己的记忆。理由如下:第一,我们乐于记忆和回忆;第二,我们的记忆帮助我们了解自己、他人和我们在世界上的位置;第三,我们的记忆对个人身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身份是由记忆决定的,更丰富、更深刻的记忆真的可以把你变成一个更丰富、更深刻的人。这一观念可以追溯到约翰·洛克的《人类理解论》,个人身份需要一个人在早期和后期之间存在某种心理连续性,一个简单肤浅的自传叙事会导致一个不那么实质的自我,而一个丰富、详细和深刻的自传叙事似乎会导致一个更实质的自我。假设后者更可取,更丰富、更深入的自传叙事和构成它的记忆的获取更可取。
1998年,科学家提出了扩展思维假说。根据该假说,外部设备及其存储的数据实际上可以成为我们思想的一部分。我们可以用“外挂”扩展我们的思维,但这种说法也有争议——与记录不同,记忆具有自主性(记忆浮现在脑海,记录通常不会),思维是认知和情感的整合,包括各种情绪,外在的记录也许比我们大脑自行检查的生物记忆可靠,因为大脑会扭曲,外部记忆不受此约束,二者如何协调,还无法确知。
有时我觉得自己保留的照片、音频和视频太多了,但想象一下,拍过的所有照片都被删除了,那我也会抓狂。但我依然会想:我们为什么要记录更多?我们应该记录所有东西吗?我们能找到那种恰当的尺度吗?比如保留多少兆的记忆类文件?家人和孩子会珍惜这些东西吗?比如说,你现在忽然得到你的曾祖父曾祖母的40个G的视频和照片,你有兴趣浏览吗?
也有专家指出,记录一切可能会产生负面的心理影响。数字地图和导航的使用已经改变了我们对现实地理环境的认知,我们依赖导航。如果我们过多依赖外部记忆,那我们的生物记忆可能会萎缩。撰稿 苗炜
本平台所发布信息的内容和准确性由提供消息的原单位或组织独立承担完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