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丘曾见俏影来
《红楼梦》始终是迷人的话题,其中任何一个细节都值得琢磨。小说中几次出现“弹墨”一词,若不能搞清具体含义,就难以想象贾府生活的品质。
在该书第六十三回,群芳夜宴为怡红公子过生日,当晚芳官穿了一件“水田小夹袄”,是用浅蓝色、黑色、驼绒色三种缎子剪成多种形状的小片,然后把那些小片错综排列,拼缝到一起,形成一匹衣料,再裁制成衣。
“弹墨”衣物与水田衣有接近之处,但更为精工,用今天的话讲,特别有艺术范儿。据清初文人叶梦珠《阅世编》记载,这种服饰大致在清代康熙年间出现,主要在江南富庶地区流行,最初称为“洒墨淡花”。其制作过程是:选择多种颜色浅淡、质地轻软的丝绸,裁成一片又一片的长方形或方形,然后,在那些丝绸方片上用弹墨的手法制画。
弹墨的方法极为奇巧,是把传统的缬版印花加以灵活的改造,将一片镂空印花版平置于织物的表面,然后以一把大棕刷蘸满墨汁,在花版的上方使劲地甩或抖,让墨汁的点子一遍遍均匀洒下,如此反复多遍,在花版下的丝绸表面上形成水墨画一般的影像,再去除花版,用毛笔蘸墨勾画细部。用这种方法制作出几十片“画片”,再把那些丝绸的“画片”连缝在一起,形成一匹衣料,然后做出成衣,才能得到清代盛期的一件弹墨衣。由此可以推想弹墨料子的独特呈像:一方软装或者一件衣服是一方又一方“画片”联合而成,每片画片的底色各不相同,淡蓝、浅黄、浅粉、驼色……并且其中许多画片还织有本色的暗花纹。每帧画片上都呈现出一幅独立主题的画面,花鸟、山水、梅兰竹菊甚至人物仕女故事。这大概是时尚界对文人写意艺术最隆重的致敬了。
《红楼梦》显示,弹墨料子非常适合用于软装,盖大观园时,贾府为园内订制了几百扇不同材质的门帘,其中就包括弹墨门帘。同时,贾政王夫人日常起居的室内也是用弹墨椅罩遮着椅子。另外,袭人有一张包袱皮,是以水红绸为里子,表面则是弹墨花绫。
不过,在清朝人的审美里,弹墨料子尤其适合制作风流俏丽的服装。群芳夜宴当晚,贾宝玉便穿着一件绿绫弹墨夹裤,那件长裤采用了单一的绿绫,但制作时是裁成一方又一方,用洒墨再勾描的方式形成画面,然后缝合起来。他此际上穿大红袄,下穿拼缝的裤子,而芳官上穿拼缝的袄,下穿水红裤,两人又都梳着大辫子,所以众人笑说宝玉和芳官看着倒像双胞胎兄弟。
清代苏州文人顾瑶光《虎丘竹枝词》记录,在他生活的年代,弹墨画衫曾经在苏州女性当中极度风行,到了人均一件的程度,于是,七里山塘路,一路到虎丘,随处都是上穿弹墨衫、下束月华裙的娇丽形象。月华裙如今已经得到复原,但弹墨衫裙却似乎还没有得到发掘。如果能够再现女孩子们穿着弹墨衫游山塘街的场景,一定很动人吧。撰稿 孟晖
本平台所发布信息的内容和准确性由提供消息的原单位或组织独立承担完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