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栅灯与料丝灯
有一位热爱文史的网友在长假当间到义乌尚阳老街游览,他注意到,有几盏悬挂在传统大宅里的六角式老宫灯,六扇灯屏上镶嵌的透光材料颇为特别,是一种细长的透明直条,一条条相接,紧密拼成一排,形成类似毛玻璃似的薄屏。一旦在灯框内点上蜡烛,烛光就通过薄屏透出朦胧的光芒。这位网友指出,那些长条乃是“铺丝琉璃工艺”的制品。他在老宅里看到的那些宫灯经受岁月,灯上的“琉璃铺丝”已有残破处,因此他给宫灯拍了照片发到网上,就如何修复征询大家的意见。
一些网友则提示,传统上,铺丝琉璃的常规叫法乃是“料丝”。实际上,网友们关注的那几盏老式宫灯,在明清时代叫做“料丝灯”,是高级灯具中的一个重要类别。我们当代人容易有一种错误印象,以为玻璃是西方文明的专属发明,直到近代才从西方传入到我国。其实情况完全是另一样,中国文明有着古老而独特的玻璃发展史,在不同朝代,出现了玻璃制品的各种叫法,包括五色玉、琉璃、药玉、硝子、料器等等。有意思的是,至今,日本还把玻璃器称为“硝子”,是接受中国文化影响的表现之一。不过,由于原料、工艺以及审美传统等因素的影响,中国传统玻璃呈现出与异域玻璃十分不同的特点,像料丝,便是往昔中国巧匠独创的一种玻璃工艺。
据明代人田艺蘅《留青日札》记载,该种工艺是把玛瑙、紫石英等天然矿物舂捣成碎屑,加热到出现熔化的玻璃液,再加入“北方天花菜” 作为助剂,让熔液凝结成软膏状态,然后把玻璃液膏拉长成一条条长丝,令其冷却凝固后成为一条条无色透明的细长玻璃片。制作工艺品时,把那些长玻璃片紧密排列,形成一面薄屏,完成类似窗玻璃的功能。在古人的观念里,玻璃是用石英石等各种“料”做成的人工制品,因此给玻璃取名“料器”,于是,用特别工艺制成的细长无色透明玻璃片便得名“料丝”,意即用“料”制成的长丝。须知,由于原料和工艺的限制,中国古代一直没有掌握制作大扇平面玻璃板的技术,在那种情况下,用细长玻璃片紧密排列成屏,便成了制作玻璃屏面的最好手段。
料丝工艺至晚在南宋时就已成熟,在宋人那里有一个更诗意的名称“玉栅”,寓意“犹如玉条排成的栅栏”。
逢到元宵节,玉栅灯是高级花灯里的妙品,据范成大《灯市行》,在南宋的苏州,元宵节前会有热闹的灯市,供人们购买花灯,最早上市的花灯有两种,一种为彩色丝绸拼缝而成的“万眼罗”灯,另一种便是玉栅灯。到了明清时代,玉栅灯改叫料丝灯,所以这种花灯有着八九百年的长久历史。
中国传统文化是无尽的宝藏,随时让我们领略到美的惊喜。撰稿 孟晖
本平台所发布信息的内容和准确性由提供消息的原单位或组织独立承担完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