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专栏 > 正文

百味馄饨冬酿酒

日期:2025-11-26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分享热腾腾的馄饨、甜丝丝的米酒,分享安定感,才是真正的用意。

  近来大家越来越喜欢传统风俗,那么,在冬至该想着吃一碗馄饨、喝一杯冬酿酒。

  冬至,是一年当中黑夜与白昼在时长上相等的日子,古人觉得,此般状态仿佛当初天地初开时的洪荒景象,黑暗与光明势均力敌,混沌不清,于是认为这是象征“混沌”的一天。馄饨与“混沌”发音接近,因此,在南宋时出现了特定的节日风俗,冬至那一天吃馄饨。南宋人当中流行一句谚语:“冬馄饨,年馎饦。”意思是说,过冬至节的主打美食一定是馄饨,而过年时则必须吃热汤面。那时,人们对冬至馄饨格外用心,会尽量准备花色丰富的馅料,十多种不同馅心的馄饨一起下锅煮熟,再一起盛在大盆内端到桌上,由全家人分食,号称“百味馄饨”。这一风俗形成之后,就一直延续下来,而且遍及南北,以至清代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

  往昔,一到农历十月,秋收已毕,粮食入仓,地里没那么多农活了,勤劳的农民们却不肯闲着,利用新收获的米谷酿酒,便成了这个月的一项重点。由此制成的家酿在接下来的冬季里饮用,甚至一直喝到来年春天,所以得名“冬酒”,又名“冬酿酒”。在漫长的中国农业社会,十月酿冬酒作为一条规律,历史惊人地漫长。东汉崔寔《四民月令》中就明确规定,到了“十月”,贵族、地主等要让手下的酿酒匠人做好酒曲,“酿冬酒”。

  很长时期内,人们酿造与饮用的都是米酒,直到元代才传入烧酒技术,本土的黄酒工艺成熟也较晚,因此,《四民月令》所言之 “酿冬酒”是指酿米酒。神奇的是,这一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须知,在清人生活中,农家自制烧酒的风气很盛,另外也可以买到酒坊制作的黄酒,但是,在江南出产糯米的地区,一入十月,农村的大家小户仍然要自己动手做米酒,其成品即为冬酿酒。江南九月桂花香,家家都收集了桂花并晾干,于是又流行加入桂花作为香料,就此形成了“桂花冬酿酒”。新酒酿成,色清香冽,于是人们想出了各种别致的名称来强调冬酿酒的特点,如“十月白”“竹叶清”“秋露白”。

  传统中,冬至是一年当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这一风俗在南方尤其保留完整。冬至节的前一夜叫“冬至夜”,合家吃团圆饭时要一起喝“节酒”,其时桂花冬酿酒恰好酝酿成熟,可以饮用。让人高兴的是,这种米酒此际刚刚陈酿一个月左右,酒精含量很低,酒力很小,即使儿童和老人也能喝,没有酒量的成人饮个几杯也无妨。于是在节日的宴桌上所有人开怀畅饮,气氛喜庆热闹,因此,在苏州等地,这种酒成为冬至节的特定饮品。

  实际上,古人注重亲情和人情往来,把冬至也当做家庭团聚和亲友互相关怀的日子。在寒冷的日子里,亲友们团坐在一张桌边,分享热腾腾的馄饨、甜丝丝的米酒,分享安定感,才是真正的用意。撰稿 孟晖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