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正文

海纳百川,同心致远

日期:2025-07-22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结合融合是海派文化的重要源流,这是个相辅相成的关系。
撰稿|陈 东

  海纳百川是上海城市精神的内核,海派文化是在本土与外来文化的互相影响、交流、碰撞、激荡、交融中形成的。

  海派以追新求变为己任,无论是吃住行还是游购娱都有其先行一步的引领。以餐饮为例:海派美食在十大菜系中并不见排名,但是这个城市的餐饮业率先打出了“融合菜”的概念。既有本帮菜的浓油赤酱口味,奉贤、金山、青浦、崇明等郊区各有各的“八大碗”,又有江浙皖粤闽及全国各地的特色菜式小吃,从新疆大盘鸡到川湘小炒肉,从韭菜盒子到兰州拉面。还有意式法式日式俄式美式韩式墨西哥巴西等世界各地的西餐馆、咖啡厅星罗棋布在城市大街小巷。

  购物从逛街开始,也许并无具体必需品的指向就有即兴(激情)消费。从《繁花》拉动了和平饭店黄河路的人流到《酱园弄》促进“胜利电影院”重启,文商旅热潮涌动。最近的“路易号”大船又吸引了大客流,带动了南京西路周边的商户和买家的热情。

  海纳百川的上海以新潮、时尚的生活方式及生活态度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去年市外办友协发起一项《我和上海》(shanghai,mycity)的短视频征集活动,收到200多部作品。来自36个国家和地区的外籍人士传递了在上海生活工作或学习的状态,已然把此乡当故乡。

  海派文化和统战文化有什么内在联系呢?我以为,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结合融合是海派文化的重要源流,这是个相辅相成的关系。1990年4月7日,邓小平在会见泰国正大集团董事长谢国民等人时自豪自信地说:“西方一些国家对中国的制裁是不管用的,因为我们还有几千万爱国同胞在海外,他们希望中国兴旺发达,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这是我们的优势,无可比拟的优势。改革开放以来,这些同胞积极参与祖国现代化建设,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尤其是在浦东开发开放的初期,无论是陆家嘴设计,还是各个园区建设,都积极建言献策。上世纪90年代冯玉祥公子冯洪志和陈香梅女士带来了孙中山先生的《建国方略》部分原稿,点明洋山深水港选址。1996年4月26日,国际桥梁建筑大师林同炎与江泽民同志会面时建议造跨海大桥,并提出具体方案。我是这两个案例的见证者,先后陪同毛经权和王生洪部长有幸参与了全过程。因此,有深刻的感受。

  回望改革开放以来,新时期新文化新海派的形成有迹可循。上海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在各行各业都贯穿始终,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城市发展助力是我们的目标。统战文化具有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的优势,海派文化具有人才集聚和发展的土壤。这个城市两个文化的昨天之积累作用于今天的大变局,一定会为明天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撰稿 陈东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