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正文

为什么爱情不香了?

日期:2025-05-13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希望享受爱情,收获愉悦感受,而不愿承担可能的刺激、伤害、冲突。
撰稿|沈 彬

  5月9日,很多媒体用“明天开始,登记结婚再不用带户口本”做了新闻标题。不用点开链接,我也能猜出跟评的酸爽味道,无非是年轻人吐槽不想结婚,乃至不想恋爱。

  为什么千百年来一直歌颂的爱情,在这一代年轻人嘴里就不香了呢?

  为和同济大学哲学系余明锋副教授一起做节目,我看了一些资料,想从哲学的深度来谈谈这个话题。相对于目前社交媒体上基于性别冲突的“反恋爱脑”的言论——什么“母职惩罚”“妻职惩罚”,什么“男性不再被爱情资本割韭菜”。从当代人的哲学困境上,也可以解读“爱情不香”的原因:对爱情的厌弃并不局限于男或女,而是深植于现代性危机。

  哲学家韩炳哲在他的《爱欲之死》一书里,承继其“优绩社会”的理论,对爱欲做了形而上学的分析:为了达到“优绩”的目的,人们疯狂地自我剥削,从卷学历到卷996,到卷身材、卷颜值。爱也被粗暴地简化成“性”,完全屈服于强制的绩效和产出;而“性”就是绩效,被简化成消费、匹配。爱情,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对“生命另一半”疯狂、投入、献身,不再是“为伊消得人憔悴”中得到的崇高感。

  所以,现代社会中,爱正异化成为一种可计量的、可储蓄的、冷冰冰的消费。人们是以“消费者”的身份进入爱情的竞技场里,付出爱的可兑现的货币(比如,金钱、时间、情绪价值等),期待收获的爱情的服务、体验。

  1997年,Eva Illouz就在《消费浪漫》一书中指出,爱情越来越女性化,爱情小说常常使用友好、亲密、安静、舒服的形容词描绘爱情情节。她认为当今爱情被驯化成一种消费模式,不存在风险,杜绝疯癫和狂迷。Eva Illouz另一本更有名的著作叫《爱,为什么痛?》。韩炳哲专门分析著名电影《50度灰》,“霸道总裁爱上我”的古早故事里,构建了一种“主与奴”的消费关系,男女以契约的方式明晰彼此义务,这种爱情更像是一份服务清单。

  爱情成了消费,而且是追求性价比极值的消费。爱情不再是一场探索他者,希冀在他者身上找到第二个自己、投射自己的理想对象的疯狂之旅。年轻男女谨慎小心,不愿意在爱情博弈当中失去自己,患得患失,总觉得自己是吃亏的一方,希望享受爱情,收获愉悦感受,而不愿承担可能的刺激、伤害、冲突。而男性向的游戏《完蛋!我被美女包围了》,女性向的“腐文学”“纸片老公”,更是对这种“不敢爱,只敢消费”的市场需求的商品回应。

  爱,必然指向他者;而爱欲消费,只关注自身需求。爱,太冒险;消费爱,则更为安全。很多人挂在嘴边的“甜甜的恋爱”,与其说是对爱情的渴望,毋宁说是对消费的执念。爱情不香了,这个话题可能根植于现代性中:优绩社会、内卷压力、自我优先、爱欲消费,终于把爱挤到了岌岌可危的角落。撰稿 沈彬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