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报道不行”上达成了共识
上周又是喧喧嚷嚷的一周,最大的事情是罗永浩大战西贝的“预制菜”。
这场大战以罗永浩发了一指来长的微博开始,以贾国龙连说三个“一定”要起诉罗永浩而升级,以西贝“在自信和自证之间选择了自杀”进入高潮。西贝一方信心满满,邀请媒体来见证自己,结果在媒体的镜头前以及直播室里,自己曝光了塑料袋直接下锅、勾兑的鸡汤、去年的南瓜泥、保质期两年的西兰花……也留下了“一岁的宝宝,吃两岁的西兰花”“后厨的剪刀比菜刀还要多”等等调侃。
罗永浩说的“不是反对预制菜,是希望能够标明预制菜”已经是相当中庸,也算是一个关涉消费者福祉的公共话题。
想不到,还是有不少人认为,媒体不应该跟进这个话题,这是“迎合民粹”,打压中国餐饮,甚至有人还认为报道当中将“保质期两年的西兰花”,故意歪曲成了“放了两年的西兰花”。
这几天,网上还有个调侃,也是关于新闻工作的。
有人在知乎上提问,为什么那么多机构媒体的讣告新闻标题,总写“痛别!巨星陨落。”而不写逝者身份?
还有人调侃说,打完马拉松战役的费里皮德斯,学了新闻学后,一口气跑了42公里,到了雅典大喊一声:“这个国家赢了!就在刚刚!”
其实,这种标题肯定不是“学新闻学的”,而是跟网红们学的,跟那种嘴上最看不起新闻学,天天憋着把自己挂上热搜的网红学的。
“这件大事定了”“这些法规今天起实施,与你我相关”,这种标题唯一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读者点开,有点开才有浏览量,才有转发量。这也是目前媒体转型新闻制作者迫于各种考核压力之下的无奈之举。在受众的阅读耐性越来越低,在新闻红线要求越来越严,在极化表达越来越降低公众的感受阈值,在公众号的打开率越来越低的情况下,发布消息类的新闻用这种“万能标题”,也是无奈。
但我觉得更严重的是,调查报道,舆论场的共识也越来越低,已经低到不是“这事对不对”,而是“这事配不配说”,执反对立场的人可能认为这事被媒体关注,就是错了。
“报道不行”的共识,其背后是共识的缺失、公共文化空间的崩解。
我们总是讨厌生活在信息茧房当中,却要求媒体不要报道自己不想看的东西。媒体的报道不是没有问题,但是把解决方案放在“媒体不该报道”上,那问题更大。撰稿 沈彬
本平台所发布信息的内容和准确性由提供消息的原单位或组织独立承担完全责任。